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教會歷史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3453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頌揚基督救贖恩典
巴赫《約翰受難曲》
作者 / 李文騰

■歷世歷代歌頌受難

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年)曾說:「音樂是上帝賜給人類僅次於聖經的禮物。」「創作好的音樂乃是在榮耀上帝。」對於一個基督徒而言,音樂著實為信徒對上帝真誠的信仰告白。事實上,光是基督教頌揚上帝的詩歌,從古至今可查考的就足足將近一百萬首,這其中還不算已經亡佚的作品!這也是其他不同的宗教信仰所無法想像的事實。

好的聖樂不僅榮耀上帝,歌詞更對於信徒的信仰大有裨益,尤其在宗教改革的年代,即便印刷術在歐洲開始邁向普及,聖經大量翻印使得越來越多人得以閱讀,而不再局限於少數專權者,然而絕大多數的貧苦農民根本沒有太多機會接受教育,更遑論有能力閱讀聖經!他們對於基督的信仰,正如同羅馬書10章17節所說:「可見信道是從聽道來的,聽道是從基督的話來的。」除了聽道之外,最好的方式便是透過詩歌學習並堅固信仰內涵。事實上,在台灣亦有類似的情況,若我們仔細探究許多老一輩的信徒,他們的信仰之所以能長久不移,跟聖詩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耶穌基督是整本聖經啟示的巔峰,祂的受難也就理所當然地成為歷世歷代眾信徒歌頌的題材。最早的受難曲源自於主後4 世紀,起初是在耶穌受難週吟詠,使信徒得以肅靜。到了主後8世紀,開始有了固定的調性與曲目,多用在受難週彌撒(Mass/ Messe)的開場禮儀。12世紀以後,更開始將聖經裡的經文,依據旁白、群眾、人物主角做了聲部的設計,分別由主牧、司會(或會眾)、執事來演唱,開始有了日後神劇的雛形。神劇的宏偉,不單單是莊嚴的風格所致,更是因為救主耶穌基督在受難的過程中,忠實呈現出祂神性的堅忍服從,與人性的掙扎困苦,是如何巧妙地在祂身上成全。

■繁重服事寫巨作

馬丁路德十分看重信徒的信仰與音樂教育,曾經主張基督的受難不應侷限在閱讀字句的層次,認為音樂是對上帝信仰表白最真誠的方式,甚至音樂越榮美越能彰顯上帝的榮耀。然而他也跟約翰加爾文(John Calvin,1509~1564年)一樣,認為過多聲部的吟唱會使信徒無法專注在經文背後真正的要義。儘管如此,馬丁路德主張教會音樂「榮美」的影響顯然大於那些「限制」,教會音樂後來日趨華麗富戲劇性。到了16至18世紀,整個德意志地區的教會(現今德、東德、丹麥、波蘭 及荷蘭的一部分),甚至會在復活節前三週的主日便開始接連唱頌受難神劇,並且在受難週的每日皆是如此。

約翰.賽巴斯坦.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年)於1723 年4月22日擔任萊比錫的教會音樂總監一職,並至死前都擔任這一職務。巴赫在萊比錫的頭幾年可謂席不暇暖,不僅要負責訓練聖多馬教堂(St. Thomas church)詩班的器樂和聲樂訓練,還要負責教義問答和拉丁文的教學,並輪流監督學校的紀律,在當時可謂僅次於主牧之下的要職。

試想一個人要身兼音樂教師、神學教授、行政管理如此多職務,以現今的觀點已經可以分成三種不同的職分,便不難想像巴赫的工作何其繁重,更何況巴赫還得抽空作曲以供應四間教會音樂的需要!那年巴赫在萊比錫安頓後,便繼續完成早在科登時代(Köthen,1717~1723年)便開始擬稿的《約翰受難曲》(St. John's Passion, BWV245)。全曲最終於1724年完成譜寫,並預定在聖多馬教堂首演,然而巴赫的主任牧師恩乃斯提(Johann Heinrich Ernesti,1652~1729年)要求他首演在聖尼可拉斯教堂(St. Nickolas Church),故未能實現,直至1725年才在聖多馬教堂演出。

■屢次修改力求完美

「約翰受難曲」顧名思義,乃取材自聖經約翰福音18~19章,描繪耶穌被出賣到被釘十架受難的故事。由於巴赫是德國萊比錫人,長年受到路德教派的薰陶,採用的聖經經文正是馬丁路德翻譯的德文聖經。全曲的宣敘調完整地頌唱聖經一共82節經文,成為整齣神劇的核心骨架,並依照聖經裡提及的人物,像是主耶穌基督、西門彼得、本丟彼拉多、鬧事起鬨的暴民,做出對應的角色與聲部分配。

巴赫曾對這首受難曲做了後續的修改,包含開頭和結尾改成大合唱的形式,以代替原先詠嘆調的形式。然而到了1732年,他再度改回原本的形式,並在1736年於原曲中插入馬太福音的經文,分別是以下3節:

彼得想起耶穌所說的話:「雞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認我。」他就出去痛哭。(馬太福音26章75節)忽然,殿裡的幔子從上到下裂為兩半,地也震動,磐石也崩裂,墳墓也開了,已睡聖徒的身體多有起來的。(馬太福音27章51~52 節)

如同其他的聖樂傑作一樣,巴赫至死前都在嘗試修改這首受難曲,包含填詞與曲目的排序,都有許多的著墨。然而很可能受限於當時的演出規模,以及整個萊比錫對於這類長篇音樂的接受程度,多次修改顯然是不符他們的胃口,在演奏前的繁重排練也力有未逮之處,巴赫的修改計畫也因此未能徹底實現到最後。我們現在聽到的,一般指的就是 1736年插入馬太福音經文後的版本,另稱「混合版」(Hybrid version)的《約翰受難曲》而流傳至今。

這部傑出的神劇曾經也跟《馬太受難曲》一樣,在巴赫死後有很長一段時間幾近為人遺忘。直至1815年,才開始由音樂學者重新發掘,並因《馬太受難曲》由孟德爾頌(Jakob Ludwig 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1809~1847年)發揚光大,《約翰受難曲》也從而逐漸為世人所知曉。

■領信徒反省信仰

在當時,受難神劇不會一次從頭至尾全數演奏完,而是在中間插進了講道的時間,闡釋主耶穌受難背後的意義,待其結束後再將剩下的內容表演完。因此《約翰受難曲》照樣分成兩大部分,第一部分依序是猶大出賣耶穌、耶穌被捕(約翰福音18章1~ 14節),接著是彼得三次不認主(約翰福音18章15~27節、馬太福音26章75節)。第二部分先後為耶穌受鞭傷(約翰福音18 章28~40節、19章1節)、耶穌受審、被釘十架(約翰福音19章2~22節)、耶穌之死(約翰福音19章23~30節)以及最後的埋葬與安息(馬太福音27章51~52節、約翰福音19章31~42節)。

由於每一段音樂都有對應的詩歌與詠嘆調,以呼應聖經裡的福音信息,因此我建議初學者可以一段段地聽,正如天天查考聖經一樣,藉著優美的音樂來體會上帝要傳達給我們的信息,無需囫圇吞棗一次承受長達兩小時的音樂,卻不知裡頭的意義。

唐崇榮牧師曾經分享他如何鑽研這類的古典長篇聖樂:「我過去有段時間,為了深入了解古典音樂的偉大,每天都會花上3個鐘頭以上的時間,至少聽一次〈馬太受難曲〉,之後的作品像是《約翰受難曲》也是如此,這樣一段很長的期間我陸陸續續、很有系統地聽,久而久之巴赫、韓德爾等人的音樂自然就了然於胸,時時刻刻地感動著我的一生。」我自幼也是這樣的方式學習聆賞古典音樂,對唐牧師這一番話的感觸自然不在話下。

整體來說,巴赫的《約翰受難曲》結合了北德待降節聖詩的曲風,以及符合當時通俗、華麗、戲劇性的色彩,使聽眾不單單是在「聆聽」受難曲,更得以參與、融入在整齣劇情當中。作品裡安排了大量的聖詩合唱,有助於信徒藉著聖詩的歌唱,引起對信仰的反省與基督救贖的頌揚。相較於《馬太受難曲》著重在闡述人類罪性的悲慘,《約翰受難曲》在風格上較直接突顯上帝救贖的偉大,可謂各有其旨、兩相呼應,皆是榮神益人的曠世之作。

文章與圖片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292期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站在宣教150周年的折點,省思與展望教會的影響力
恆春半島古戰場溯源
人多不一定正確
 
   姐妹開步走
 
唯獨耶穌 唯獨聖經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下)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上)
 
   原知原味
 
人在異鄉 身不由己
復和之路漫長艱辛
剎不住的狂想人生
 
   教會人物誌
 
基督裡蒙接納是人生的轉捩點
飛越病時苦
宣教師愛與奉獻,畫出台東最美風景4-4
 
   青年青不輕
 
在看不見的生命角落看見主
用聲音連結世界4-4
用聲音連結世界4-3
 
   鮮知啟示
 
普世需要更多的和解與盼望
【樂揚真理】號筒響起時,我會在那裡
兩三個人的聚會
 
   信仰與生活
 
我為什麼不受洗?4-1
從最初之處實質革新
神學對生命倫理學之貢獻與影響
 
 
 教會歷史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下)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上)
宗教對談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