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青年青不輕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1345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文學大師談信仰4
孤獨的思想者(下)—李喬
作者 / 劉曼肅

■寫作的背影

李喬豐富的著作,並沒有為他帶來財富。剛開始教高級農校時,薪水少,還沒到月底錢就不足了,只好拿配給米去變賣。老四自小多病,李喬必須用稿費貼補醫療費,還是經常捉襟見肘。他苦笑著說:「難道孩子生病了,作家的靈感就來了嗎?」

「要認清,小說讀者是小眾,小說創作者不會受到大眾的關注。」李喬這麼說。他認為自己永遠不會是主流。有時書商將賣不掉的書寄來, 堆滿了屋子,寂寞的創作歷程、派系之間的排擠,加上不合理的版稅,創作者冷暖自知。《寒夜三部曲》賣到第7版,他卻只拿到區區數萬元。後來他的《埋冤1947埋冤》是自己花錢印刷出版的,才得以有些進帳。李喬的兒女都已經自立,目前他們伉儷靠退休金過活,生活很節儉。李喬收回大部分的版權,他說:「若有哪一個基金會有心,我願意免費給他出版。」

李喬早期的寫作,付印前需要妻子幫忙謄抄稿子,後來她的眼睛不好,才不抄寫,直接給鉛字工人排版。近幾年的書都寄給印刻出版,但李喬習慣以紙筆書寫,寄出書稿之前,先要花一大筆錢請人電腦打字。

李喬的妻子十分賢慧,是個虔誠的基督徒,在教會任職長老,生性害羞的她,卻能勇敢的帶著受助者上警局、上法院,李喬佩服之餘,常常也從旁協助。他們輔導的對象有失業的自閉症者、不回家的大學生,還有幾個遇人不淑的中國配偶。

李喬常年努力的經營文字,對他的4個孩子而言,老爸從來只有背影,埋頭寫作的背影。年老之後,李喬會主動打電話給孩子,親子感情很好,可以像朋友一樣的聊天。

稍感遺憾的是,4個孩子都沒有信主。以及, 最聰明的小女兒,大學畢業後突然有一天離家自己過生活,不願意再與家人聯絡。四、五年來,李喬每年都盼望她回來過年。李喬說:「大概因為遺傳到強悍的性格,這是我的原罪。」

■孱弱的軀體

李喬自幼多病,自稱「生病專家」,因此對自己的身體十分了解,他可以在醫生檢查之前, 就明確指出:「我的幽門附近長東西了。」精確度令醫生大為驚奇。在寫《V與身體》時,李喬展現了他那對身體自覺的功力,讓五臟六腑都各有性格,各說自話。觀點之間的轉換,是「無我」的,於是各器官與身體疏離,真誠對話。駱以軍說:「整本書感受到台灣歐吉桑非常誠懇地自問自答。」文學評論家施淑說:「追求為客體化的、無私的我,來做為敘事觀點,這種創作上的自覺是很珍貴的,格局上更是突破,真是近年小說創作界的異峰突起之作。」

李喬說:「身體是自然運作的。現代的神經醫學已經告訴我們,大腦的管理機制、自我對身體的掌控能力只有20%。發現身體的難以控制,自古以來,所有哲學、宗教都一樣,對身體害怕,進而排斥。以德國為中心的觀念論重視精神、輕視身體,正是人類思想發展的走向。」「但上帝是以『肉身』的方式施行拯救。這是生命界的矛盾和無奈。西方的觀念,最先鬆綁的是尼采,觀念論和理性主義慢慢的轉變為對身體的重視,觀念還是自身體而出,『道成肉身』,日文聖經說『話成了肉體』,上帝的旨意成了基督的身體,同時,人亦以肉身成就上帝的道。」

李喬非常用功,寫此書時大量閱讀了心理學、生理學、藥理學,買了《生理解剖》一大本書,還特地請教中央研究院副院長陳建仁,請他鑑定此書是否足以參考,才敢採用。

■誠實的文學

有人說《V與身體》是一部台灣史,駱以軍說此書:「把李喬所感受到的台灣外部承受的暴力、怪異現象,全部內化成身體器官的劇場刻意疏離、離異。」施淑也說此書:「政治意圖相當強烈,把這些意涵藏在身體與『V』的狂歡裡頭,讓讀者承受重量,做為作者不動聲色地,讓你感受到台灣現代史的沉重。」

李喬不反對評論者的分析,但他說:「寫作過程中絕對沒有企圖寫台灣史,寫到快結束時,發現有一點像台灣社會。」他分析說:「社會複製了身體裡的很多狀況,這是自然形成的。」

李喬強調真誠:「文學只有一個祕密,也只有一個手法,就是誠實。」他肢解自我,向世界打開,誠實的面對疑惑,努力的尋找救贖。他認為誠實會產生很多技巧,文學技巧也是自然生成的。當作家對感覺、愛恨、對事的了解,以絕對不說謊的誠實表達出來時,自然就會有結構。

■對教會的反思

李喬說,「V」是目前科學家無從解釋,宗教家稱之為「靈魂」的「我」。書中開了一個研討會,從哲學、神學、人類學各種角度談死刑的問題。李喬認為,死刑只能由上帝決定,因為人是受造者,人有限,人的愛也有限,而人也不能拿著上帝的旗幟說「我赦你無罪」。李喬說:「人與神的關係是非常密切,也非常奧祕的,《V與身體》裡面,對於基督教動不動就『奉上帝之名』是不能接受的。宗教是我和上帝之間的關係,牧師、神父、長老是協助我接近上帝,不能幫上帝對我講話。」

李喬認為,整本聖經是一個象徵結構,是以簡單明白、人們可以掌握的語言文字及意義代表、比喻那些更多元、更難了解的訊息,本身是結構性的,不能硬解其中某一句話。他說:「我是受造者,有極限,所以我有誤差也是正常的。但正因為有誤差,我們會更努力接近上帝。」

註:《V與身體》多重敘事

對於《V與身體》,金典獎的評審們一致推崇,認為李喬勇於挑戰,而且挑戰成功,此書值得大力推薦。書中設計了三種字體變換,代表不同的觀點,有全知觀點、作為「我」的「V」,和V的器官都各自表述。彭瑞金說:「從形式到內容,作者都在自我挑戰,當成最後一役,完全展現自身全部的寫作能耐,也在挑戰漢語文字書寫的侷限,同時對讀者的閱讀習性和能量,也是重大挑戰。」

雖然,《V與身體》此書閱讀不易,但李喬說: 「一開始認真讀,習慣以後,進入角度變換的樂趣,就有樂趣了。」因人物(器官)眾多,十分熱鬧,李喬開心的說:「寫作過程非常好玩,玩得手忙腳亂!」李喬對文學的概念,是內容與形式並重的。有人說李喬「對形式執迷」,他一生堅持在內容與形式上不斷推陳出新,他期待自己連續五篇短篇小說之後,形式一定要改變,因為若不改變就會僵化。

李喬說,他深受曾獲諾貝爾文學獎的美國作家福克納影響,他熟讀福克納的《聲音與憤怒》(The Sound and the Fury )日文版。多角度敘事是福克納創作的重要手法。李喬查對了原文, 英文版以字體變換,日文以平假名、片假名轉換代表時間的跳動,他發現台灣的中文翻譯本忽略了字體變換,那會導致讀者看不懂。觀點的轉變成為《V與身體》的表現法。看出了台灣文學與世界文學接軌的此一脈絡,已有論文研究以李喬受福克納影響為題,例如「台灣文學受外來文學影響的研究——以李喬作品為核心」。(完)

文章與圖片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244期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站在宣教150周年的折點,省思與展望教會的影響力
恆春半島古戰場溯源
人多不一定正確
 
   姐妹開步走
 
唯獨耶穌 唯獨聖經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下)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上)
 
   原知原味
 
人在異鄉 身不由己
復和之路漫長艱辛
剎不住的狂想人生
 
   教會人物誌
 
基督裡蒙接納是人生的轉捩點
飛越病時苦
宣教師愛與奉獻,畫出台東最美風景4-4
 
   青年青不輕
 
在看不見的生命角落看見主
用聲音連結世界4-4
用聲音連結世界4-3
 
   鮮知啟示
 
普世需要更多的和解與盼望
【樂揚真理】號筒響起時,我會在那裡
兩三個人的聚會
 
   信仰與生活
 
我為什麼不受洗?4-1
從最初之處實質革新
神學對生命倫理學之貢獻與影響
 
 
 教會歷史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下)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上)
宗教對談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