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教會歷史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4578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主日學在台灣長老教會的發展簡史(上)
主日學起源與時代軌跡
作者 / 盧啟明
1865年,宣教師來台宣教後,引進兒童教育,並在教會設置「教會小學」,教導兒童識字、讀聖經。相片為1898年左右,拔馬(今左鎮)教會小學情景。(相片取目《使信月刊》)

◆世界主日學起源

主日學(Sunday School)顧名思義,係指每週日教會的信仰教育課程,旨在教導信徒認識聖經義理、實踐教會生活,使其信仰根基穩固,益發成為堅定熱心的基督徒。馬太福音記載耶穌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不要禁止他們,因為在天國的,正是這樣的人。」耶穌的心意乃是完全接納兒童,因此教會也視兒童為獨立的個體,而非附屬於成人,並期待將之培育為成熟的基督徒,故言主日學是攸關信仰核心與教會發展的重要環節。

考察世界主日學的起源,時間軸線要拉到17世紀。當時,清教徒移民到北美,胼手胝足地開疆拓土,並經常於週日進行家庭宗教教育,直到1669年始出現「Sunday School」之稱。1780年,被稱為「主日學之父」的英國報業家雷克士(Robert Raikes)為了回饋社會而興學救濟,教導貧童識字算數,其後普及到歐陸和北美,使得信仰教育和基礎教育得以揉合。

19世紀初期,歐美的主日學已很興盛;到了1889年,在倫敦更召開世界首次的「國際主日學大會」,顯然主日學已經成為世界各地教會常見的教育事工。據1928年的統計,全球設有主日學的教會近29萬間,教師近260萬人,學生逾2700萬人。由此可見,主日學教育在很早之前,就受到普世教會的重視,並呈現「拓荒」、「奠基」的精神。

◆台灣各時期主日學概況

※清末時期

清末,宣教師來台開拓,引進兒童教育的理念,在府城、岩前等地設立「教會小學」,採用新式教法,招收一般兒童,授予算數、地理、漢文、聖經等科。初期,教會小學規模不大,也未普及各地。1885年,具有教育學背景的宣教師余饒理(George Ede)仿效使徒行傳17章的信徒生活,創辦「庇哩亞會」,希望信徒「甘心領受這道,天天考查聖經」,在主日禮拜前唱詩、讀經、講故事。1889年,府城教會(太平境教會前身)正式建立規模完善、專人負責、分班上課之主日學,其他教會紛紛仿效,從而開啟主日學之新紀元。顯然的,清代台灣的主日學是為「創立的時代」,其深受宣教母國之影響,且繫於世界潮流之脈動。

※日治時期

日本時代,各地教會的主日學漸上軌道。1917年設立了「主日學部會」來輔導、協助各教會推動教育事工。1926年以降,主日學部會發揮功能,學理和實務陸續奠定,並編輯各式教材,隨之發展出組織化、系統化的模式,主日學進入「整理和擴充的時代」。

到了日治末期,由於台灣受戰爭體制影響,主日學教育的實務成效不佳,最後更因為官方干預與資源匱乏,導致教材供應中斷,教會只能在摸索中前進。當時,主日學授課仍以聖經義理為主,但越來越常使用日語上課、編教材,尤其主日學的授課常擺盪於聖經、白話字、日語,甚至國族認同的問題,一度令時人感到疑慮。儘管如此,師生人數仍屢有增加,1942年全台主日學(時稱「日曜學校」)校數計161所,教員數1287人,學生數1萬1473人。

※1950~1990年代

1951年長老教會總會成立,設置教育處,翌年委託宣教師白勵志(Daisy Pierce)研訂第一套正式的《主日學的教材》,其內容圖文並茂、生動活潑,受到教會歡迎,但初期只有設計6~8歲的教材,所以很快就又改版。另一方面,當時不少教材教法的參考書問世,提供教員許多優良的素材。

1954~1965年間,長老教會提出倍加運動(P. K. U.),希望信徒和教會數量倍增。影響所及,主日學的素質有所提升。此一時期,總會教育處進一步和中國主日學協會合作,自1961年起出版「統一課」(道光教材),其題綱明確、準備容易,使得許多師生受益。總的來看,倍加運動期間主日學的教員數由2141人增至3561人;學生數由2萬1753人增至3萬9606人,顯見主日學確有大幅成長。

1966~1989年間,長老教會因應社會的變化,提出多項宣教運動。此一時期,台灣和幾個華人地區教會共同推出「東南亞主日學教材」,只可惜匆促上路,又不夠注意神學詮釋的周延,因此使用情況並不理想,許多教會又回到「統一課」。直到1970年代,總會委派專攻基督教教育的人士著手策劃新教材,乃擷取國外課程之優點,以生活和聖經為中心,編輯出符合長老教會精神又能適情適性的教材教法,其成果頗為顯著。

然而,1980年以後,長老教會的宣教模式似乎有些停滯, 且經常套用外國的教會模式,導致宣教觀點莫衷一是,連帶使得主日學人數減少,1965年尚有3萬5797名,1985年卻減少為2萬2016名,下降幅度38%。因此,有識之士在危機感的促動之下,1989年終於研訂出本土自編教材,重新將教會的根柢扎穩,主日學教育也因此邁向新的視野。

※2000年~

近年來,有些教會將主日學改到週間,也有易名為「週末快樂營」,或引入MEBIG等活潑課程,甚至在宗教教育外增加才藝教室。無論形式如何變遷,只要本乎聖經、重視基督教信仰的觀點不變,仍延續了主日學的精神。再者,對長老教會而言,更清楚界定主日學以「教導年幼至老年者,相信和接受耶穌基督為救主,並裝備訓練成為健全的基督徒為宗旨。」因此,主日學並不拘泥時間,年齡也沒有限制,若同時發展穩固的兒童、青少年、成人主日學,相信必是合上帝心意的事工。

文章與圖片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164期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站在宣教150周年的折點,省思與展望教會的影響力
恆春半島古戰場溯源
人多不一定正確
 
   姐妹開步走
 
唯獨耶穌 唯獨聖經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下)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上)
 
   原知原味
 
人在異鄉 身不由己
復和之路漫長艱辛
剎不住的狂想人生
 
   教會人物誌
 
基督裡蒙接納是人生的轉捩點
飛越病時苦
宣教師愛與奉獻,畫出台東最美風景4-4
 
   青年青不輕
 
在看不見的生命角落看見主
用聲音連結世界4-4
用聲音連結世界4-3
 
   鮮知啟示
 
普世需要更多的和解與盼望
【樂揚真理】號筒響起時,我會在那裡
兩三個人的聚會
 
   信仰與生活
 
我為什麼不受洗?4-1
從最初之處實質革新
神學對生命倫理學之貢獻與影響
 
 
 教會歷史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下)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上)
宗教對談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