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教會人物誌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1645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雪泥鴻爪憶先人(上)
葫蘆堵郭家與打馬煙高家
作者 / 郭錫聰

對家族先人的認知,我都是從祖母及父母的口傳資料及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一些文獻的記載獲得。而目前能追溯到最早的一輩,也只是到曾祖父那一代而已。

■求知得真理

曾祖父叫郭便,居住於社子葫蘆堵,祖籍福建泉州,究竟是遷台後第幾代,已無從查考。只知他住在葫蘆堵時,他的母親還和他們一起生活。

葫蘆堵位於現今台北市延平北路六段一帶。昔日,從台北繁華地區大稻埕到葫蘆堵,須經過舊時泉州人的大聚落大龍峒,來到基隆河與淡水河匯合處(目前中山高速公路旁覺修宮附近),渡過不寬的河面就抵達該地,再往下走,就連接到社子。

葫蘆堵其實也是社子的一部分,原來是台北盆地的沼澤地,大水退去後,才成為新生地,但與市區隔著基隆河,形同一處孤島。雖然周圍環繞著基隆河及淡水河,但因農耕技術落後,無法汲取水源運用,耕地都是農作物經濟效益較低的畑地(編按:日語,意同「旱田」)。曾祖父身材矮小,為人忠厚老實,默默耕耘四分畑地養活一家人,過著清苦的日子。膝下有兩個兒子,老大郭春木(即我的祖父),老二郭水龍,都很聰敏。在窮困的農村,讓小孩念書不容易,但曾祖父還是勉為其難,讓長子念了兩年的私塾,後來經濟難以為繼而輟學。

在葫蘆堵及社子一帶,郭姓是除了李姓以外最大的宗族。有一天,一位叫郭秒的堂親看到曾祖父在畑地工作,向他打招呼:「便伯仔!你為什麼不到禮拜堂做禮拜?你若去做禮拜,你的兒子春木可在禮拜堂的義塾免費讀書。」曾祖父知道祖父很好學,夜間沒錢買燭火看書,就到廟宇或墓地撿殘餘的蠟燭來照明看書。他不忍心兒子失去繼續讀書的機會,於是父子相約禮拜天到禮拜堂聽道,從此也踏上基督教信仰之路。可是太祖母(郭便的母親)知道後非常反對,日夜持香咒罵他們入了「蕃仔教」。儘管遇到激烈的反對及阻擾,仍然沒有動搖父子倆敬拜上帝的決心。後來馬偕博士看到曾祖父信仰虔誠,人又老實忠厚,就雇用他販售聖經及聖詩。

■醫療傳聖道

祖父郭春木皈依基督教一年後,經陳天貴傳道介紹,進入淡水牛津神學校就讀。馬偕博士見他天資聰穎,除了培養他進修神學,也讓他學習西醫,後來祖父也考取西醫執照。早期台灣培養西醫是採取師徒制,由資深的醫生培訓學生,經過檢定合格,就可取得西醫執照。

祖父被派遣到台灣北部教會傳教,屢次被召回神學校深造西醫,吸收新的醫術,然後再派回地方教會,從事牧會及醫療傳道。祖父醫術高明(西藥治病比中藥有效),名聞遐邇,所到之處請他看病的人趨之若鶩。為了實踐醫療傳道的精神,不論是會友還是會外的人,他一概都不收費。有人請他往診時,會雇用轎子接送,儘管祖父一再推辭,還是盛情難卻。由於經常會看到他坐轎子在街頭巷尾或鄉間小徑的蹤影,所以祖母戲稱他「往診,腳不落土」。

祖父曾到北部許多教會任職,如八里岔(今八里)、頭城、新店、艋舺、頂雙溪、新竹等教會。前往艋舺教會赴任時,該教會僅有信徒數名,不久就增加到100多人,馬偕博士非常高興,常於禮拜六晚上到艋舺過夜,翌日再往各處探訪教會。

早期的傳道者待遇微薄,維持家計相當困難,但信徒都很敬愛傳道者,會送米、鹽、柴、油、蔬菜等日常生活用品給傳道者,貼補他們的家用,情誼溫馨。祖父最後牧會的教會是新竹教會,任職兩年後教會信徒激增到200多人,深受信徒敬重,聘他為教會牧師,但不幸他因多年積勞成疾,就任牧師兩個月後便罹病與世長辭,別世時年僅33歲(1875~1908年),教界痛失英才。

■教界活字典

祖父、叔公年幼喪母,由他們的祖母及父親撫養長大。等到祖父被派任傳道工作,叔公就一直跟著祖父長住在教會,他僅在祖父牧會的八里岔教會、頭圍教會兩地各讀漢學6個月,在16歲時便進入淡水神學校就讀。

叔公初入學,認識漢字不多,也不會讀寫羅馬拼音字,跟不上進度;但他好學不倦、認真聽課,一年後,學業就迎頭趕上,他的筆記整理得有條不紊,反而同學紛紛向他借用參考。

修業3年,常名列前茅,最後以第一名成績畢業。當馬偕博士罹患咽喉癌末期,發聲困難,在課堂上時,馬偕博士便坐在一旁,由叔公代替他講課。叔公畢業後,被派到北台灣各地教會牧會,是一位傑出的傳道者。49歲時受當時馬偕醫院院長戴仁壽博士邀請,幫助創設八里岔的樂山園,收容不受社會關懷的痲瘋病人。後來我父親一度攜帶母親及幼小的大哥到樂山園幫忙叔公監督建造工程,直到大哥在八里岔念小學一年級才離開。

叔公比祖父長壽,活到89歲。他的記憶力超強,即使到了晚年,往事一點一滴還記得一清二楚。我陪祖母到新店探訪他們伉儷,他會將我祖父這一房後代大大小小的名字及背景如數家珍,娓娓道來。北部教界人士請教他有關北部教會的歷史典故,他也能鉅細靡遺、侃侃而談,人稱他為「北部教界的活字典」。(待續)

文章及圖片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213期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站在宣教150周年的折點,省思與展望教會的影響力
恆春半島古戰場溯源
人多不一定正確
 
   姐妹開步走
 
唯獨耶穌 唯獨聖經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下)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上)
 
   原知原味
 
人在異鄉 身不由己
復和之路漫長艱辛
剎不住的狂想人生
 
   教會人物誌
 
基督裡蒙接納是人生的轉捩點
飛越病時苦
宣教師愛與奉獻,畫出台東最美風景4-4
 
   青年青不輕
 
在看不見的生命角落看見主
用聲音連結世界4-4
用聲音連結世界4-3
 
   鮮知啟示
 
普世需要更多的和解與盼望
【樂揚真理】號筒響起時,我會在那裡
兩三個人的聚會
 
   信仰與生活
 
我為什麼不受洗?4-1
從最初之處實質革新
神學對生命倫理學之貢獻與影響
 
 
 教會歷史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下)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上)
宗教對談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