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教會人物誌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5088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台灣橄欖球之父、合唱之父──陳清忠長老
作者 / 劉清虔
陳清忠長老(右後)與橄欖球隊員

◆出生到成長
  
1872年,馬偕博士前來滬尾(淡水)展開其傳道生涯;1885年,馬偕按立兩位本地學生為牧師,嚴清華與陳榮輝,他們是全台首批的本地牧師。陳榮輝(又名陳火)牧師育有二男二女,長子陳清義牧師是馬偕博士的長女婿(繼其父之後第三位被按立為牧師的本地人),長女陳真仁為蕭安居牧師娘(她也是陳溪圳、陳能通、柯設偕、呂泉生等人的岳母),次女陳彬卿為郭水龍牧師娘,次子陳清忠長老是前淡江中學的英文教師、純德女中的校長,亦是筆者的外公。
  
陳清忠是觀音山五股坑(五股鄉)人,1895年生。六歲時,正值英年的父親陳榮輝牧師於新店教會牧師任內病逝(年46),由母親撫養成人。大哥年長他十八歲,故幼時受大哥、大嫂教導尤多。之後,因大哥前往就任艋舺教會,而隨同前往就讀老松公學校,畢業後隨即入五年一貫制的淡水牛津學堂。十八歲時,因成績優異,受教士會選派前往日本同志社大學中學部,四年後入大學部英文系。二十六歲時,畢業回台,同年與台北高女畢業的謝香女士結婚。次年,進入淡水中學擔任英文教師,定居淡水,並在淡水教會作禮拜。1923年12月2日,就任為淡水教會長老。

◆淡水中學的教學生涯
  
對於陳清忠長老的教學生涯,識者無不稱讚欽佩,他是卯足全勁、一切為學生。他的正業是英文老師,除了上課之外,在校期間更大力提倡「橄欖球運動」與「合唱團」;他以淡中的學生為班底,組織了全台第一支橄欖球隊與男聲合唱團。

◆運動成就
  
陳清忠長老在同志社大學求學時,就是該校橄欖球隊的主將,在1919年時,擔任隊長,帶領校隊征戰關西無敵手,成為當時日本的知名運動員。今日的同志社大學校史中,仍完整記錄了他每一次比賽的勝負比數及所主打的位置。在他的帶領下,淡中校隊於1923年正式成軍,當時台灣因無其他橄欖球隊,故經常將球隊一分為二展開對抗賽。後來,台北鐵道、台北高校、台北高商等日本人球隊陸續成立,並與淡中隊時有比賽,淡中隊從來沒有戰敗過。他有時亦親自下場比賽,以他一八○公分的身高,他得球時,對方非得二、三人,是攔不住他的。當時,任何運動公開比賽皆在台北新公園運動場舉行,凡是不甘被日本人統治的台灣人,都會常去看這種能讓台灣民眾感到揚眉吐氣的橄欖球賽,為淡中痛宰日本球隊大聲喝采。
  
最讓清忠長老一生津津樂道的是1932年的一場比賽。當時,全球橄欖球水準最高的英國,軍艦坎培蘭號訪問淡水,聽聞淡中組有橄欖球隊,遂與淡中舉行友誼賽。清忠長老以三十八歲高齡,以教練兼球員親自下場比賽,結果,淡中隊以五比三獲勝,讓坎培蘭艦的官兵震驚不已。一個月後,程度更高的康德號軍艦以雪恥的心態挑戰淡中隊,康德號精銳盡出,淡中隊力拼之後仍不敵,以八比十八嚐了成軍以來的第一場敗績。淡中隊與這兩艘軍艦官兵的合照,自此之後始終掛於陳家客廳。由於清忠長老的嚴格訓練,淡中隊直到1945年日人離台之前,沒有再輸過球。

清忠長老因為對推展橄欖球運動的巨大貢獻,遂被尊稱為「台灣橄欖球之父」。此外,清忠長老曾於1946年起擔任淡中女子部主任,並於1948年改制後任純德女中校長。純德女中最為人稱道的即是女子籃球隊,曾稱霸省運多年,更聞名東南亞。

◆音樂與文學成就
  
清忠長老從小習琴,亦在教會長大,對聖樂甚是喜愛。留日八年,在同志社大學的禮拜中,經常擔任司琴與領唱的事奉。回台後,他積極在淡水中學組成台灣第一個男聲合唱團,當時的團員都是他的學生,包括陳溪圳、駱先春、張崑遠、吳清鎰(後皆成為長老教會的先驅牧師,對教界極有貢獻)及後來亦任淡中校長的陳泗治等人,演唱曲目以聖樂與古典歌曲為主。1926年,他並率團前往日本、韓國等地巡迴演唱,頗獲好評。
  
1931年,畢業於加拿大皇家音樂學院的德明利姑娘隨偕叡廉校長來台,與清忠長老一起投入音樂教育的工作。在他們的指導下,男女合唱團都有極高的評價。1932年由學生駱先春擔任助理,以羅馬拼音翻譯台語聖詩第一集。1964年現行之台語聖詩完成時,駱牧師已是編輯委員中的靈魂人物。也因為清忠長老在合唱事工上的成就,當十餘年前,有樂壇欲尊稱呂泉生教授為「台灣合唱之父」時,呂教授即謙虛地將此頭銜讓予清忠長老。事實上,呂教授的夫人蕭美完女士正是清忠長老大姊的女兒。
  
談到他所專長的英國文學,在終戰初期,時任純德女中校長的清忠長老,就曾率領師生在台北市國際大戲院舉行師生音樂會。學生演出由他親自翻譯的莎士比亞劇作;他將精采的部分編撰、油印、裝訂成冊,學生以台語來演出。這是台灣有史以來,第一位將莎翁名劇搬上舞台的人。
  
在清忠長老三子陳尊道〈懷念我的父親〉一文中提到:「父親對於學校只知熱心教學,一切為學生、一切為學校,也與學校共榮辱。我們確實以父親之從事教育為樂,也確實與學校榮辱與共。我們的家庭第一關心的,就是學校的事了。」由此,正可表達出他對教育事業的重視與投入。

◆信仰與生活
  
清忠長老較為人記憶的是他對社會、教育的貢獻。對於教會,所留下的記載並不多,在淡水教會的《滬尾江河》中亦僅記錄他被按立長老的年日,當時他只有二十九歲。1925年,清忠長老並曾編輯、發行《北部長老教會公報》。
  
1932年,也就是北部宣教六十週年時,根據《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的記載,由於過去南北聯合的失敗、加拿大母會聯合的影響、陳清義牧師辦理傳道局之嚴格作風及投考教師之困難等原因,一批曾留學日本的青年傳道師陳溪圳、蕭樂善、鄭蒼國、郭和烈等人,得到了孫雅各等宣教師的協助,並長老陳清忠、鄭進丁等人的支持,激起了一種充滿福音信仰意識的教會革新運動,被稱為「新人運動」。
  
他們鼓勵教會開設青年會,喚起青年關心教會獨立、南北聯合等問題。而吳清鎰與郭和烈等人得到清忠長老的協力,刊行不定期的《傳道師會誌》,介紹危機神學與德國神學之動向。這種與人聯合起來反對自己大哥(清義牧師)的行徑頗不尋常,但是,亦正表明清忠長老除了教學外,對教會界事工的投入及對真理、正義的追求。
  
清忠長老有一項嗜好,那就是釣魚。每到暑假,他忙碌的教學工作才有喘息的機會。他經常帶著兒子,搖著舢板,到淡水河口垂釣,而使用的釣竿則是自己用許多時間製作的。他不喜歡與一大群人擠在好的地點(容易釣起大魚的地方),他曾告誡兒子:「漁人為了生活,當然要搶地點釣大魚,我們並非依靠漁獲過活,切不可與之爭。」這也可代表他的人生態度,不喜與人爭。
  
清忠長老與陳謝香長老娘生有七男七女,除三位早夭外,長大成人者有六男五女。他教員的收入極其有限,又喜愛招呼橄欖球隊的學生打完球到他家裡用餐,或自掏腰包為學生添購用品;所以,家中的經濟生活十分拮据。甚至在三○年代末期,曾因不明人事原因,遭到學校解聘一段長的時日,致使他的長、次男與長、次女連中學教育都無法完成,就得外出工作來扶持家計。子女中亦僅有兩男順利完成大學教育,以他當時這個高學歷的家庭而論,表明他對於教育的奉獻竟致如此的犧牲,除令人感佩外,亦有幾分唏歔。而在上帝的恩典下,子女也都能自立,並維持美好信仰。

◆尾聲
  
清忠長老後來因病,辭純德女中校長職;1960年,因氣喘病逝。淡江中學為了紀念這位橄欖球的先驅者,校友俱樂部從1968年起,每年春天舉辦清忠杯橄欖球賽,這是一年一度的單項運動盛事。論起他的一生,可以說將全部時間貢獻學校,完全無私地為他的志業付出一切。想當然爾,他的家務則全由妻子操勞,賢妻的輔助是他得以馳騁球場的支柱。
  
如今,夫人陳謝香長老娘仍健在,已高齡九十九,現與么女愛惠長老(筆者母親)定居於台中東海別墅,並在東榮教會作禮拜。筆者出生時,外公已逝,童年對外婆最深的印象就是,她經常拿著一把放大鏡閱讀《聖經》。甚至當旅居美國的五子打來長途電話時,她第一句話便是:「你有去作禮拜麼?」她對信仰的執著,成為晚輩的極佳典範。
  
妻問我:「你有這樣的外公,有什麼感想?」他的一生,就是單純地去做他認為應該做的事,沒有考慮太多,否則必會有所顧忌。他的熱忱是持續不退的;他的理想性一直未曾稍減。他更將他運動、文學、音樂等恩賜盡其展露,這樣的文武全才者,今日也不多見。我這輩子是追不上他的成就的,但至少能以他的精神為師,作為未來一生事奉的標的。

◆後記:
  
台北縣立文化中心曾於1998年9月1日至11月30舉行「陳清忠紀念展」,展出許多珍貴歷史資料。
 
參考資料:
1.《淡江中學校史》,淡江中學主編。
2.《滬尾江河:淡水教會一二○年紀念冊》,淡水教會發行。
3.《淡水橄欖球:陳清忠傳球七十週年紀念》,淡水中學校友會橄欖球俱樂部編。
4.《陳清忠紀念展專輯》,台北縣立文化中心文獻室。
5.《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
6.《台灣第一》,莊永明著。

陳清忠長老小檔案
1895年5月14日 生於台北五股
1921年 日本同志社大學畢業,返台,與謝香女士結婚
1922年 任教淡水中學
1923年 組淡水中學橄欖球隊
1932年 與數位牧長、同工合力,發起教會青年的革新運動
1948年 任純德女中校長
1960年4月6日 蒙主恩召,享年六十六歲

文章出處:<新使者雜誌>第53期
圖片來源:台灣教會人物檔案(人光出版社)


資料提供單位:新使者雜誌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站在宣教150周年的折點,省思與展望教會的影響力
恆春半島古戰場溯源
人多不一定正確
 
   姐妹開步走
 
唯獨耶穌 唯獨聖經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下)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上)
 
   原知原味
 
人在異鄉 身不由己
復和之路漫長艱辛
剎不住的狂想人生
 
   教會人物誌
 
基督裡蒙接納是人生的轉捩點
飛越病時苦
宣教師愛與奉獻,畫出台東最美風景4-4
 
   青年青不輕
 
在看不見的生命角落看見主
用聲音連結世界4-4
用聲音連結世界4-3
 
   鮮知啟示
 
普世需要更多的和解與盼望
【樂揚真理】號筒響起時,我會在那裡
兩三個人的聚會
 
   信仰與生活
 
我為什麼不受洗?4-1
從最初之處實質革新
神學對生命倫理學之貢獻與影響
 
 
 教會歷史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下)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上)
宗教對談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