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教會人物誌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2095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憶父親許有才牧師
作者 / 許聖姿

◆戮力服事,講章感人
   
每次想到父親,腦裡就浮現一幕景象:在晦暗的房間裡,他坐在燈光下擺滿書本的桌前,聚精會神的閱讀、筆記、寫稿、禱告……。父親因白天為傳福音、牧會事務很忙,常常只能在深夜或天未亮之前靈修、預備講章。父親的書房兼臥房,與小孩們的臥房只隔著一片半開著的紙門,所以小時候常常在睡眼矇矓中望見那情景。印象中父親很受人尊敬,常聽見別人稱讚他的為人及他的見識與領導能力。無論同工或會友,不分貧富老少,總是敬重他,與他親和,又喜歡聽他講道。那些不知感動且引導了多少人的講章,就是這樣,在那陋室燈下,在深夜、黎明時,由主得來的恩賜。
   
因為父親忙於牧會兼公職,常常出外旅行或探訪,家裡也常有訪客,有時連吃飯時間都在想公事,所以我們小時候很少有與父親同遊的機會,有時真叫我們幼小心靈覺得不滿與無奈。幸而我們也有過一段較有機會與父親輕鬆過過家庭時間的時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遇到防空演習或有空襲警報,全市燈火管制,沒有燈光可讀書、寫字的時候,我們全家就團坐在屋外廊下,或在防空洞口,聽父親講故事。有不少印象頗深的家族故事、歷史故事、民間故事都是由父親聽來的。平常當他在屬靈方面帶領人時,固然很誠懇又嚴肅,但他也有幽默、可親、慈祥的一面,不但說故事、笑話,偶爾也做做幼兒唱遊的動作,和我們玩成一片,逗得叫我母親笑出眼淚來。

◆生活清苦,怡然自得

從前的牧師薪水微薄,生活清苦,家庭日常用度是捉襟見肘,但父親從來不爭、不訴、不借貸,只信靠上帝。為了節省開支、添補不足,就在院子的角落開闢菜圃、種果樹,讓全家人參與栽種照顧。我們常有自家生產的青菜、豆、瓜、綠竹筍、木瓜、釋迦、蕃茄等等,不但自己專用,還能送人。家裡也養過雞、鴨、兔子及從南洋引進的食用蝸牛。在百忙中,這樣辛苦盡力生產,都是為了愛孩子,因為孩子們都不甚強健,尤其我常生病,連眼、耳、鼻、喉都嚴重的病過(沒有病成盲聾啞又塌鼻子的怪人,真是奇蹟,是上帝憐憫。)。上小學時,每學期發成績單,健康記錄欄上總是有校醫的評語「營養不良」、「要養護」,令父親看了不禁歉疚嘆息。不過,利用寸暇種菜、養家畜也成為父親的興趣,成為鬆弛緊張、活動筋骨的機會。
   
有一段時期,因經濟上不能多買魚、肉,他靈機一動,想到附近田園裡豐富的自然產物!在鄉下長大的父親,從前與大自然很接近,對於採野生菜、拾田螺、蛤蜊、捉魚蝦、田雞等玩藝兒並不陌生,只是長久住在街巷市上,又忙於工作,幾乎忘了可以去支取的那些天賜之食物。父親就趁著週間聚會之後的空檔時間,到附近稻田、畦間、溝畔捕田雞。他一身簡樸便裝,背著田雞籠,拿著手電筒,任誰也看不出是一位牧師。偶爾在黑夜田間,會遇到「同好此樂者」,因不能出聲說話去吵醒田雞,彼此只能默默舉燈表示打招呼,誰也不認識誰。常常捕滿一竹籠,雖然意猶未盡,午夜就回到家。隔天飯桌上就有清燉湯的、炒的、炸的田雞,全家高高興興享受、補補欠缺,父親還向我們津津樂道捕田雞的技巧與趣事。

◆自力更生,力求簡樸
   
父親一生蒙受主恩,以愛心關照牧者的會友不勝列舉,但他仍保持樂於親自勞動,自力更生,不願依賴人的作風,然而他也並未失去天真單純、感恩的一面。比如有一次,他的皮鞋破舊了,仍未有錢可買新鞋,有一位會友可能注意到了牧師的破鞋,就送了一雙鞋給他。那個禮拜天,他穿了新皮鞋,高興得向家人說:「哈!今天我要在講台上用力踏一步說:『今日要在此地挖個井!……』這樣讓大家都看到上帝賜給我的新鞋。」如此幽默、自然的把家人帶入感恩、歡笑中。
   
父親對兒女們雖有期望但並不苛求,只希望我們各方面都要努力,要有好榜樣:為不當別人的絆腳石,他教導我們保持簡樸生活,不鋪張、不浪費;為要體貼周圍貧困欠缺的人們的心境,他教導我們在享受恩愛幸福時仍要含蓄不炫耀;為要體貼周圍缺乏溫暖愛情的人們的感受,即無論何時要多多為別人著想。說到父親與母親之間,我就憶起他們年輕時,常常各騎一輛腳踏車,雙出雙入去探訪、去家庭聚會的情景。憶起不會彈琴的父親,陪著母親練琴,還指指點點的一起看樂譜、打拍子的情景。母親中年之後,曾動了三次大手術,在醫藥未發達的時候,每次開刀後住院治療、在家療養都拖了幾年幾個月。父親加倍的繁忙,重擔是可想而知的。然而我們未曾見過他厭煩或牢騷,總是恩愛體貼地照顧她,這些種種情景真美,令我難忘。

◆坦然面對政治壓力
  
父親,牧師生涯中曾經歷過種種艱難,然而受精神壓力最大的莫過於日治時代末期,聚會被迫連講道、讀經、唱詩都得使用日語。所有傳道人全被列入黑名單,受監視,全島教會聽命組成教團,受政府多方干涉。當時父親受選擔當教團領導任務,常得南北奔走,機警的處理許多複雜的事,盡心力使教會在黑暗勢力中仍能持續不斷。記得有段時期,我們教會禮拜堂連教室及宿舍一部分,被軍隊徵用當成士兵營房,院子也搭蓋了馬廄及臨時大廳房,只有在禮拜天才騰出禮拜廳讓我們聚會禮拜。在那麼威武顯赫的日軍恐怖氣氛中,父親能以智慧好好與他們周旋相處,相安無事。其間,軍隊中唯一的一位基督徒士兵,常來與我父親交談,建立深厚友誼。後來那一支部隊受派往中國作戰,據說在一次戰役中差不多全軍覆沒,那位基督士兵也戰死了。然而戰後卻有兩位已變成基督徒的士兵,一位親自來訪,一位寫信來與父親敘舊。
   
還有一件印象很深的事,有一次政府送來一大疊印刷精美又好大張的日皇「教育敕語」,要父親分發給會友,每家一張,奉之為聖旨、聖物。父親不願分發,就把它們藏在大衣箱底下。幼小的我為此事真是提心吊膽,深怕被日人發現,父親會被關牢受苦。幸好上帝保佑,平安無事,到日本戰敗後,我們就將那些「教育敕語」燒毀。戰爭中,有一位「刑事特警」受派每禮拜都來坐在禮堂中監聽我父親講道,那位「刑事特警」倒是很友善,與我父親真像好朋友,一直至終戰任務結束才離去。光復後也曾有不知那個單位派來的監視偵察人員,後來很友善,誠意的透露所擔任務,還提醒父親一些應小心的事。可見主的僕人無論在那個朝代都有敵基督者想來陷害阻撓聖工,感謝主,保守我父親安然度過且能繼續牧養教會。

◆傳福音到最後
   
當盟運飛機進行猛烈空襲台灣的那段時間,父親把妻兒們疏散到鄉下,自己一人留下顧守禮拜堂,照顧剩餘少數會友。當戰後原住民傳道之門突然敞開之時,父親把妻兒們留下。到巴西時,見到當地同胞教會正缺牧者,也義不容辭,退而不休的登起牧養之工作,直到病倒衰老才回台灣去,回台後拖著不自由的身體,仍然快快樂樂事奉主、傳福音到最後。父親!懷念的事真多,寫不完。

許有才牧師小檔案
1903年10月11日  出生
1919年2月23日    受洗
1920年                 入長榮中學
1921年                 決志要一生傳福音
1923年7月27日   結婚
1924-1928年        就讀台南神學院,畢業後至嘉義東門教會
1930年                  至嘉義民雄教會
1933年3月26日    至屏東教會
1935年4月29日    在屏東教會封牧
1965年                  至巴西教會
1983年6月10日    獲南神頒榮譽神學博士
1984年1月15日     蒙主恩召,享年八十一歲

文章出處:<新使者雜誌>第16期
圖片來源:台灣教會人物檔案(人光出版社)


資料提供單位:新使者雜誌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3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2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1
 
   姐妹開步走
 
教會不斷改革,性別走向平權
彼此相愛的家規
上帝的恩典代代無盡
 
   原知原味
 
帶著學生下田去
正名、文面與我
恢復族名的意義
 
   教會人物誌
 
論李登輝總統的兩條路線
致力婦女教育的林安姑娘
追念普世神學家孔漢思的些許往事
 
   青年青不輕
 
珍惜上帝的殿
番薯簽詩,抒發農民生活之重
台灣國民文學,在土地、在農村
 
   鮮知啟示
 
祂接納你,在於祂的憐憫
青年信仰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從上帝豐盛賜予,反思食物、公義與愛的關聯
 
   信仰與生活
 
用生命影響生命
差異,碰撞出璀璨火花
珍惜樸實的健康與自由
 
 
 教會歷史
 
宗教改革的繪畫藝術
數百年教堂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一個青年對自己和群體的思考路徑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