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教會人物誌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7021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長老教會首任牧師-李庥
作者 / 黃茂卿

李庥牧師(Rev. Hugh Ritchie,1840-1879年)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首任宣道宣教師,也是台灣有史以來第一位到後山(台灣東部)傳教的牧師。在我們的教會史上,因他較常跟在馬雅各醫生及甘為霖、馬偕、巴克禮等牧師身邊,與他們做事工的配搭,所以聽過他的事蹟的人較少,史料也頗為欠缺。

李庥牧師受召、來台

李庥牧師,1840年9月14日出生於蘇格蘭的Mietport。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畢業後,因嚮往至中國宣教,於是前往倫敦長老教會神學院就讀。1866年11月16日當他唸神學院三年級時,原先受派要來台協助馬雅各醫生的馬遜牧師(Rev. David Masson),從船上被大海浪捲走,殉難於南中國海。英國海外宣道會找不到適當的接任者,就揀選李庥牧師,等不及他畢業,於1867年6月17日他三年級結業時,即差派他到南中國海取代因「死的洗禮」(baptized for the dead)而殉教的馬遜牧師,並前來台灣協助馬雅各醫生。

1867年12月13日二十七歲的李庥牧師和懷有身孕的牧師娘,經過一百四十二天的航程,抵達打狗(高雄),受到馬雅各醫生及眾信徒的歡迎。

翌年,因英商走私樟腦,引發台灣人排斥洋教、洋人的風潮。馬雅各醫生赴香港結婚不久,就發生高長傳道被捕下獄、莊清風傳道在舊城活活被打死及埤頭禮拜堂受搶奪燒毀的事件,幸經英領事及馬雅各醫生的爭取,反而得到了信仰、宣教的自由與保障。

開設十數間教會

爾後,馬雅各醫生回台灣府(台南)宣教,打狗宣道區在李庥牧師承接後,開始有計畫地重整打狗宣教中心的旗後醫館及受嚴重破壞的埤頭禮拜堂。1969年1月31日完成埤頭教會重建後,他憑一股熱誠與毅力南下,以「阿里港」為新據點,傳福音於台灣南部極端保守的漢人之中。

李庥牧師為人忠誠、體貼寬宏、勤勉節儉又熱愛事工,他與牧師娘同心協力,在短短數年內開設阿里港(1869年)、東港(1870年)、琉球(1870年)、阿猴(1871年)、竹仔腳(1871年)、杜君英(1872年)、鹽埔(1872年)、加蚋埔(1873年)、楠仔坑(1873年)、橋仔頭(1873年)、南岸(1874年)及建功庄、劉展庄等多處教會,完成他在高屏平原「南路漢人傳道」的佈局。即便在五十五年後的1928年,南部教會在高屏平原的宣教,也僅增加旗山與恆春教會而已。

李庥牧師來台頭四年,台灣教會的牧師僅有他一人。除了牧養打狗宣道區中旗後醫館與十數間教會外,還要去巡視馬醫生開創的府城教會與東方山崗的木柵、拔馬、崗仔林及柑仔林等諸教會。風塵僕僕,載月而歸,即使因遠途跋涉而腳底成泡,也毫無怨言。如哥林多後書十一章28-29節所言:「這且不說,我還為各教會的事掛慮,像重擔一樣天天壓在我的身上。有誰軟弱,我不軟弱?有誰失足犯罪,我不滿懷焦慮呢?」

開設打狗傳道師養成班

李庥牧師勤學向上,常研讀台語漢文,也努力學習客家語,因已有杜君英和南岸的客家教會。有一陣子,也曾請來一原住民少年來教原住民的話語。

李庥牧師注重傳道人才的培育,1870年2月聘來自澎湖的林兼金擔任助理後,積極創辦傳道師養成班(The Student's Class),地點設於旗後牧師館的樓下。當時學生有彭根源、黃深河、雷金、胡古、吳葛、林華及劉沃共七名,個個都是宣教開拓期的傑出傳道者。

1876年台灣府與打狗兩宣道區合併,旗後傳道師養成班的學生搬來府城成立大學(Capital College)。李庥牧師在大學裡教授舊約概論,並在天文學的課程上,以大望遠鏡給學生觀看木星、土星及月的形狀,也有全套大箱型照相機。

鼓勵偕牧師至北台灣宣教

1871年底加拿大長老教會首任中國宣教師偕叡理牧師(Rev. George Leslie Mackay, 1844-1901年),原受差遣前去汕頭宣教。但主的靈引領他來台灣,在打狗上岸後,立刻南下阿里港拜訪李庥牧師,大受歡迎,並同工達兩個月之久。

李庥牧師傳授偕牧師在台宣教的要訣,又建議偕牧師到北部——福音空白的地域傳教,攜手使全台歸主。當時李庥牧師邀請在府城的德馬太醫生,三人搭船北上,1872年3月9日從淡水上岸,瞬時完成長老教會台灣宣教的佈局。

爾後,李庥牧師要步行回南,偕牧師陪他順道巡視英國長老教會佈教最北區域的中部山地教會群:大社、內社與埔社的烏中蘭等教會。但第三天,李庥牧師瘧疾復發,只好坐轎。在此次中部教會的巡視中,李庥牧師與偕牧師初步決定以大甲溪為界,溪北為加拿大長老教會的宣道區,溪南為英國長老教會的宣道區,從此才有南、北部之分。

開闢東台灣的宣教

台灣東部的宣教是由李庥牧師開啟的,他是第一位到「後山」傳道的牧師。去之前,為了瞭解後山的情形,他探訪過來旗後醫館就醫的卑南族病患,以及不少曾在府東山崗教會、南部諸教會聚會過的西拉雅平埔族信徒。1875年3月14日他由東港教會的長老陪伴,搭船前往當時仍受管制的後山探訪、傳道;途中路經寶桑(台東)、蟳廣澳(成功)、彭仔存(城山)傳道後,於4月23日回來,完成第一次東台灣的宣教。

1877年初李庥牧師南進的據點——阿里港教會,其信徒張源春搬至後山,寄居於蟳廣澳石雨傘社頭目的家,以奇妙的「祈禱水」點起東部三支福音小燭台,照耀於黑暗後山的蟳廣澳(新港)、觸階(加蜜山)及石牌(富里),也接續了李庥牧師的東部傳道事工。一百二十年前的台灣東部宣教就這樣開始了。

可惜不久,李庥牧師病逝。倘若他能多活幾年,對後山的宣教會有很大的幫助。因為在全台教會中,後山地處偏僻,條件惡劣,但懷有後山宣教「眠夢」的,李庥牧師恐怕是第一人。

創設女學與女宣

李庥牧師和牧師娘「疼厝邊親像自己」的心切,常拿藥與物品關照貧苦人家,甚至暗中以金錢相助。他深入百姓生活之中,明白他們的欠缺,尤其對台灣婦女卑微、受束縛的社會地位深表同情。他認為信仰若要健全的發展,一定要重視婦女教育,因為婦女是家庭信仰的中心。於是他積極創設「女宣」與「女學」,而「女學」入學的唯一條件是「敲開縛腳」,解開婦女在兩性關係上所受千餘年的束縛。

李庥牧師是有計畫性與行動力的人。當時台灣仍處民智未開、重男輕女的封建漢人社會,連同工中都有反對意見,認為目前最需要的是充實傳道者之素質,應先開辦「中學」,豈可分散心神和經費於「女學」。然而李庥牧師仍積極規畫,歷史年譜記載:「1879年6月11日李庥牧師請求教士會設法建築女學的用地,因為他要奉獻該建築費用。」由此可知他的執著與魄力,也終於得到新樓東南隅一地。另外,他與牧師娘討論女學與女宣之推展,1879年9月11日由牧師娘向英國母會女宣道會請求派遣一名女宣教師來台服務,辦理「女學」與推行「女宣」事工。

李庥牧師病逝

李庥牧師屢染瘧疾,身體越來越虛弱。1879年9月20日李庥牧師熱病復發,雖經安彼得醫生全力救治,仍於9月30日下午三點蒙主恩召。他生為台灣,以三十九歲之英年病逝於新樓宿舍。

李庥牧師娘依先夫心志,決定將李庥牧師安葬在打狗宣道區。由於施大闢牧師(Rev. David Smith)精於教會建築及木工,病逝當晚,他親手為李庥牧師做棺木,翌日由二十四名大學生與宣教師護送棺木,從安平搭小火船到打狗,在下午七點多,將李庥牧師安葬在打狗山山腳,砲台下的英商公共墓地,與早逝的次子同穴。

李庥牧師娘了解丈夫遺志,在這重大打擊之下,決意完成女學之創校,並繼續為婦女服務。於是與長子William繼續留在台彎,喪事告一段落的1879年底,她前去巡視二十六所南部教會中十七間教會的女宣事工。

牧師娘承繼女學事工

1880年2月26日英國母會女宣道會指派李庥牧師娘為第一位台灣女宣教師。台灣教會的女宣事工至此正式展開。她也開始規畫建設女學,並在教會推行主日學和婦人會等女宣事工,然而得不到教士會的全盤支持,對於是否該容許婦女帶領禱告等也引起討論,讓她十分困擾。

在建設女學方面,李庥牧師娘除了自己奉獻三百英鎊建設校舍外,又要負責籌募四百英鎊來增設姑娘樓。由於事務繁忙,過度勞累,1880年11月她抱病回國。在故鄉休養時,她向母會女宣道會爭取女宣教師宿舍之增設,以方便照顧女學生;得到母會的全力支援後,1881年11月她再度來台,並開始籌畫女學。1883年10月得到廈門建商萬師的協助,以半年為期開始建校。

李庥牧師夫婦因疼惜台灣女性,以及牧師娘不顧自己要養育孤子的清苦,執意完成先夫遺志,她個人全額奉獻以建設「女學」,這筆金額與1878年英國母會為建設「大學」及學生宿舍的金額相等,堪為台灣教會史上的空前壯舉。

然而,在快完成「女學」的前一個月,可憐的牧師娘再度因病,不得不回國。1884年7月中旬在新樓的東南隅,「女學」校舍和姑娘樓寂寞無主地完成了。半個月後,清法戰爭爆發,宣教師們依英國領事之勸告到廈門避難。因此,「女學」也延到1887年2月14日才開學,共收有學生十八名。這是長榮女中的前身。

據說在新樓東南隅的舊女學,有塊紀念銅牌記載「The institution of this school was largely due to his proposal and liberality」(這所學校的創設,大都得力於他的計畫與慷慨)。他是什麼人?「若是我無掠生命做要緊,來看做寶貝,獨獨是欲盡我的路站,閣對主耶穌所受的職分,來證明上帝恩典的福音。」(使徒行傳二十章24節,台語漢字本聖經)他就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第一位宣道宣教師的李庥牧師。李庥牧師為台灣宣教歷史寫下了開拓篇,讓人記念外,在音樂方面也有所表現,聖詩二八五首「我有至好朋友」是李庥牧師所作的,讓我們一起來吟唱以記念他!


李庥牧師小檔案
1840年9月14日 生於英國蘇格蘭
1867年12月13日 二十七歲,抵台
1869年 以阿里港為新據點,在南部傳福音
1869-1874年 開設十三間教會
1870年2月 在旗後創辦傳道師養成班
1871年 馬偕牧師抵台,與李庥牧師同工兩個月,馬偕受鼓勵前往北台灣宣教
1872年3月 李庥、馬偕、德馬太至北台灣、中部山區巡視,並以大甲溪為界,北為加拿大長老教會、南為英國長老教會教區
1875年 完成第一次的東台灣宣教
1876年 大學(toa-oh)成立,至該校授課
1879年 推行女學與女宣福音事工
1879年9月30日 蒙主恩召,年三十九歲
1880年 李庥牧師娘受派為女宣教師,承續李庥牧師在台的女學事工


資料來源:〈新使者〉雜誌第40期,1997年6月


資料提供單位:新使者雜誌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3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2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1
 
   姐妹開步走
 
教會不斷改革,性別走向平權
彼此相愛的家規
上帝的恩典代代無盡
 
   原知原味
 
帶著學生下田去
正名、文面與我
恢復族名的意義
 
   教會人物誌
 
論李登輝總統的兩條路線
致力婦女教育的林安姑娘
追念普世神學家孔漢思的些許往事
 
   青年青不輕
 
珍惜上帝的殿
番薯簽詩,抒發農民生活之重
台灣國民文學,在土地、在農村
 
   鮮知啟示
 
祂接納你,在於祂的憐憫
青年信仰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從上帝豐盛賜予,反思食物、公義與愛的關聯
 
   信仰與生活
 
用生命影響生命
差異,碰撞出璀璨火花
珍惜樸實的健康與自由
 
 
 教會歷史
 
宗教改革的繪畫藝術
數百年教堂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一個青年對自己和群體的思考路徑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