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姐妹開步走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403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以基督信徒凝視#MeToo(上)
作者 / 吳慈恩

在女性維權的努力上,是一條漫漫長路。台灣雖立性平三法、防暴三法,但徒法不能以自行。何況因應犯罪型態與環境結構的變遷,微歧視及父權思維的陷阱,仍在許多日常生活及幽微之處暗暗地發生,讓受害者難以發聲。

#MeToo是2017年10月,美國女演員艾莉莎‧米蘭諾(Alyssa Milano)在推特上使用#MeToo標籤向性侵犯及性騷擾受害者提出聲援,蔚為#MeToo運動,在世界各地持續發展。這關乎女性和她們身體的自由選擇問題的倡議,早在社會運動與社區組織者塔拉納‧伯克(Tarana Burke)於2006年發起了一場草根運動中出現,即在社群網站Myspace上鼓勵人們對被性侵犯的有色人種、特別是底層女性中推廣「用同理心實現賦權」(empowerment through empathy),而「Me Too」(我也是)這一短語便是這草根運動的一部分。

台灣的#MeToo,除了2018年在體壇、婦女團體及同志團體響應而辦理了記者會與遊行,後續就較無擴大的行動。遲了六年的台灣#MeToo,因2023年5月從政黨開始延燒,社群平台快速傳遞,讓不少性騷擾的當事人、見證者打破沉默,挺身道出自己的#MeToo故事,其後在台灣形成#MeToo效應,並擴散至學術、運動及宗教等場域。#MeToo鼓勵女性在社交平台上公開被性侵犯或性騷擾的經歷,旨在讓大家意識到這些犯罪行為的普遍性和嚴重性。

#MeToo運動讓受害者回到能言說經驗和處境的自我權力,亦即回到受害者的角色,抵抗長久以來父權思維陷阱──要求「女性要為別人的罪行負責」的謬誤。以往,當女性遭遇到性攻擊時,並非大部分受害人的經歷都能被傾聽和相信,責備或歸罪受害人成為更嚴重的二度傷害。當性侵害或性騷擾案發生時,社會習慣檢視女性:妳穿了什麼?妳怎麼不反抗?妳是不是給人家什麼暗示?為何和加害人獨處?忽略權勢性侵害的罪行,受害者是處於受壓迫的處境,這關乎的是加害者做了什麼,而非檢討及歸因受害人。

尤其在具有強烈權力結構的宗教組織中,受害者面臨的壓力更大,性侵犯案件的揭露也更為困難。下一篇,將從各種宗教組織中揭露的性侵案件來談。(待續)

文章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727期

圖片來源:Serene 攝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站在宣教150周年的折點,省思與展望教會的影響力
恆春半島古戰場溯源
人多不一定正確
 
   姐妹開步走
 
唯獨耶穌 唯獨聖經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下)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上)
 
   原知原味
 
人在異鄉 身不由己
復和之路漫長艱辛
剎不住的狂想人生
 
   教會人物誌
 
基督裡蒙接納是人生的轉捩點
飛越病時苦
宣教師愛與奉獻,畫出台東最美風景4-4
 
   青年青不輕
 
在看不見的生命角落看見主
用聲音連結世界4-4
用聲音連結世界4-3
 
   鮮知啟示
 
普世需要更多的和解與盼望
【樂揚真理】號筒響起時,我會在那裡
兩三個人的聚會
 
   信仰與生活
 
我為什麼不受洗?4-1
從最初之處實質革新
神學對生命倫理學之貢獻與影響
 
 
 教會歷史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下)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上)
宗教對談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