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鮮知啟示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422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銜接不同世代的橋樑
《看哪,勇敢者》
作者 / 荊墨

在上個世紀,台灣歷經了諸多重大變遷,政權的更迭、海峽兩岸情勢的緊張、理想的追求,交織出不少發人深省的事件,不少人投身於自己的信念,成為時代洪流中的一幅圖畫。他們當中有的自己留下文字紀錄,有的活躍在親近者的記憶懷想,而余杰的《看哪,勇敢者》收錄了一些相關文字,概括性呈現今人眼前。

他們不是天生的勇敢者,成為勇敢者有大環境因素,也各有不同的背景,不同邁向孤寂之路的濫觴。余杰發現當中不少人是基督徒,多為平信徒,信仰知識或許不若傳道人與神學家深厚,但他們的生命歷程體現來自信仰基督又真又活的力量,於是他們成為勇敢者,面對各種逼迫與艱難。余杰忍不住嘆息,這樣的力量與生命,在今日傾向於迎合聽眾的講台、教會中,已然寥落、罕見。

《看哪,勇敢者》有如余杰的案頭書摘,既述說書架上的24本書,也介紹書中所述背景、性情各異的人。余杰的書區分為四部分,每部分都有六本著作,書中人有的陷入囹圄,有的如先知獨行,有的藉由妻女留下事蹟與觀念,有的以筆為鋒爭戰縱橫。如今,他們有的已然遠去,有的雖白髮蒼蒼卻仍未自人生舞台謝幕。他們各有不同人生歷程、不同思想價值,對民主自由的追求卻是有志一同。

書寫過程中,余杰不禁感嘆政治現實與崇高理念難以兼容。那些堪為清流的黨外人士窮其一生實踐理想,卻難在充滿權謀算計的政壇立足,反而善於政治遊戲規則之輩,藉勢飛黃騰達,逐鹿問鼎。高風亮節之輩曲高和寡,有人得到表面的敬重,卻僅是行禮如儀,任其思想遺產被塵埃蒙蔽。

勇敢者雖未獲得人民授予權力,卻非與現實脫節,反倒有精闢之見。經典如民進黨創黨元老傅正所言:「學生時期不要參加政治活動,因為無論加入哪一邊,都只是一顆棋子。」傅正目睹中國共產黨鼓動的學生運動,深感學生雖具熱誠與理想,卻因未建立獨立思考能力而帶來風險。傅正等在選戰中失利,顯示民主體制的特性,而被選出的政治人物則反映群體多數人心之所向,就這點而言,台灣的民主猶未能以真理為崇、不以立場與關係為重。比較今昔政治人物的素質、涵養,也讓余杰感慨長路未盡,一如歷史學者李永熾認為,只有思想足夠厚實,才不會為反對而反對,才能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看哪,勇敢者》並非客觀的陳述,而是有不少余杰的個人論述,正反評價兼而有之。當其中一些人物傾心馬克斯思想、對中共抱有幻想時,成長於中國、深悉共產主義個中三昧的余杰便免不了批判。他列出這些人的事蹟、思想,不是要建立一座座紀念碑或英雄塑像,而是帶有本於歷史提供經驗與教訓的意圖。事實上,他在著作中明確提及,本於基督信仰對人有罪、有限和軟弱的理解,理當強烈懷疑高調的英雄主義,呈現真實人性的文字可讓我們觸發深刻的思想,直視這世界的陰暗與醜惡。認知人本有上帝形像卻全然敗壞的悲觀態度,正是今日西方民主發展的土壤,以之設計權力制衡的機制,盡可能避免因權力集中而腐化,公民行使選舉權參與政治僅是其中一種約束方式。

《看哪,勇敢者》像是一座橋梁,銜接不同世代的我們,體會那個肅殺打壓卻仍有人頑抗的時空。本書像是引言人,娓娓述說前人的美善醜惡與先賢的理念與血淚,供我們鑑古推今。勇敢者不是完人,理念也未必獲得世人認同,但他們無庸置疑是勇敢的人。

《看哪,勇敢者》
作者│余杰
出版│前衛

文章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647期

圖片來源:讀墨,https://readmoo.com/book/210198520000101,2023.05.14摘錄。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站在宣教150周年的折點,省思與展望教會的影響力
恆春半島古戰場溯源
人多不一定正確
 
   姐妹開步走
 
唯獨耶穌 唯獨聖經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下)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上)
 
   原知原味
 
人在異鄉 身不由己
復和之路漫長艱辛
剎不住的狂想人生
 
   教會人物誌
 
基督裡蒙接納是人生的轉捩點
飛越病時苦
宣教師愛與奉獻,畫出台東最美風景4-4
 
   青年青不輕
 
在看不見的生命角落看見主
用聲音連結世界4-4
用聲音連結世界4-3
 
   鮮知啟示
 
普世需要更多的和解與盼望
【樂揚真理】號筒響起時,我會在那裡
兩三個人的聚會
 
   信仰與生活
 
我為什麼不受洗?4-1
從最初之處實質革新
神學對生命倫理學之貢獻與影響
 
 
 教會歷史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下)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上)
宗教對談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