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鄉土關懷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2248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台灣森林事典(下)
林業新契機
作者 / 廖靜蕙

■台灣須強化人工林經營管理

天然林不砍伐的前提是人工林要養好。為了回應台灣林木自給率過低的現象,農委會林務局啟動「林業經濟振興策略計畫」,未來國有地人工林將採取小規模帶狀疏伐或擇伐,以促進森林健康為主,疏伐的林木則供經濟利用。

依據第4次森林大調查結果,我國森林總面積達219.7萬公頃(含金門、連江縣),森林覆蓋率為60.71%。其中闊葉樹林143萬3843公頃,占65%;針葉林30萬1003公頃,占13.7%;針闊葉樹混淆林計17萬2186公頃,占7.8%;竹林計13萬2607公頃,占6%。「林業經濟振興策略計畫」以公、私有林,例如早期透過農地造林、全民造林、平地造林、短伐期經濟林等計畫拓展的獎勵造林地(共8萬公頃),以及國有林租地造林;經濟林則發展認證制度,讓消費者取得合法木材製品。

台灣私有林13萬6555公頃,林農平均擁有林地都在3公頃以下,獨立而分散,難以擁有經濟規模,因此朝精品化發展。例如一些木材DIY工坊,讓民眾認識台灣生產的林材。此外,台灣已有4個林業合作社,將數十位林農集合起來,委託專業經理人管理,得以向政府要求技術支援及相關獎勵輔導,並朝永續的林業FSC認證努力。

以永在林業公司為例,與屏東林農合作成立合作社,總面積約900公頃,以成長快的相思木闊葉林為主,計畫以10年為輪伐期。這與紐澳的營林方式類似,其林業公司約有2000公頃面積,林地中間有工廠,分20年輪伐,每年砍100公頃。

台灣的獎勵造林因存活率的限制,生長空間受限,無法長成大徑木,但小徑木仍有出路。這些疏伐後的木材,假設每年輪伐2%林木,可使林木越長越好,中、小徑木可作成精品、板材拼接或生質能源。生質能源利用剩下的廢料,經過加壓處理,變成攜帶方便的塊狀能源。目前國際社會逐漸不允許燒煤油發電,很多工廠也考慮以生質能源取代燒煤油,讓國產材的利用多一個出路。

不過等待樹木成林需要時間,過程中林農需考量營生之計。「林下經濟」是這幾年熱門話題,包括林試所林下養蜂計畫,或林下種植咖啡、山蘇、養雞鴨,都值得嘗試。混農林業、林下經濟最終目的是營林,能不能達到目的有不同觀點。

♦國有林經營生態系,疏伐木發展產業

另一項政策則是針對林務局在林班地造林的「人工林經營方案」,農委會訂下5年從1%不到的林木自給率提升到3%,也就是自產18萬立方公尺國有材,預計2016~2020年累積2200公頃、材積累積11萬立方公尺。此項計畫將針對日治時期引入的1萬1000多公頃柳杉林,以維繫健康森林生態系為目的疏伐,增加陽光穿透森林及生物多樣性。砍伐下來的柳杉木,期待替代日本進口的柳杉木,減少碳足跡,也增加國有材可見度。

兼顧生態系的台灣林業,以穩定供應料原為主,從柳杉木開始建立產業鏈,當一家廠商不斷有柳杉料原進入業者工廠,就可打造一條生產線。林務局已委託台灣大學在北中南東成立4個團體,包括伐木、製材、販賣及中間產業如家具設計,之後由政府提供平台,販售國有材。如此就可建議業者改使用國產柳杉,翻轉這項產業。

♦雖是人工林,仍可經營森林生態系

「林業是在一瞬間使用樹木生命的產業。」日本林業家速水亨訪台時如此形容,樹木長了千百年,瞬間就被我們取用,必須慎重使用,林業經營須奠基於其他生物也能生存的條件下。這幾年發展新林業的聲浪不斷,並且不再視木材生產為主力。森林生態系提供的服務,還包括糧食安全、涵養水源、減少土石沖蝕、維護生物多樣性及文化等不計其數。國際間已發展方法論,透過產值的估算,例如涵養水源創造的數百億效益,或透過認證,讓森林的價值將更有感。

國內法正林權威羅紹麟學以致用造林近40年,證明經濟林經營可與生物多樣性連結。他以多層林相分區、分物種經營生物多樣性,種樹涵養水源。光禿乾旱的土地先種樹,接著營造底層植被,環境逐漸穩定,生物多樣性就回來了。這兩年,即有研究人員在他的森林裡發現石虎的蹤跡,代表著人工林也可以孕育穩定的生態系。

農委會計畫承辦人員黃志堅表示,林農可選擇生態系頂端物種,例如以老鷹當作保育及生態系監測物種,經營老鷹喜愛的環境,如筆直巨大的樹木,枯立木不要砍,當老鷹搬來住,意味食物鏈成員逐漸來了,清點老鷹數量就可知道生態系狀況。又例如以水鹿為目標,就經營草生植物及水鹿喜愛啃食、磨角的樹種。這比種光臘樹復育獨角仙更具生態系概念,因為獨角仙並非頂端物種,缺乏天敵抑制,數量過高反而害慘光臘樹。

♦像司馬庫斯一樣思考

自古以來,人類發展脫離不了自然資源利用,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天經地義,只是現代化過程中,人口往都市集中,逐漸失去與自然資源的連結,但是山林資源隨著四季生長的週期未因此中斷。長久以來,政府以保育之名,限制部分山林資產的利用,使得島上善用自然資源的高手毫無用武之地。例如馬告、愛玉、山肉桂這些台灣森林的原生植物,原住民族千百年來已發展一套精采絕妙的利用方式,卻因傳統領域與國有林高度重疊,使得採摘野菜、菇菌、林木果實、種子、藤類這類日常生活使用的林產物,也得受限於《森林法》,不但申請不易獲准、曠日廢時,也使歷經數千、萬年孕育而生的山林知識逐漸流失。

2016年農委會林務局依據《森林法》預告《原住民族採取傳統領域土地森林產物管理規則》草案,一旦公告施行,原住民即可基於傳統文化、祭儀及自用目的,於國、公有林中合法採集森林產物。「對原住民很重要的是在自己的土地農耕、狩獵、漁撈、採集,這些是我們在部落重要的經濟活動。」原住民族委員會代表表示,原住民最懂山林智慧,對山林資源的利用不會過量,因為祖先傳承了如何經營山林的智慧。位於新竹尖石鄉的司馬庫斯就是典型的代表。

部落裡保有泰雅族的傳統穀倉,傳遞著泰雅族的生態智慧,為了防止水淹、老鼠偷糧食而架高,並在接榫處以倒置的碗狀阻止老鼠爬上去。穀倉裡堆放著小米,可以保存5年,不過這當中必須每2個月帶到陽光下曝曬。部落仍保留6個傳統小米品系,並以公田種植,這些小米各用來搗麻糬、釀酒、當主食。

Koraw自然生態公園將獵場劃出2/3保育豐富的森林物種,成為動物樂園。穿梭在Koraw,微風徐徐,鳴禽走獸的聲音繚繞;夜晚走訪,在部落解說員導覽下,仔細尋找飛鼠的蹤跡,傾聽山羌的呼喚。「分享」在部落是文化,族人打獵的成果切塊後彼此傳遞,每個人都得飽足。

20多年前發現的巨木群,沿途步道經族人整理維護,提供旅遊或生態導覽,全長約5公里的步道,適合花一整天時間細細體會。抵達巨木群後,拜訪這群在地球上屹立千年的天然好夥伴,聽聽部落發現巨木群的故事,中午則在巨木群陪伴下野餐;稍作休息之後,再循原路走回部落。

部落採共同經營,提供34位族人固定薪資。看似比不上都市,卻多了來自森林的撫慰及部落族人的團契生活。部落也成立學校,提供中餐、照顧兒童,共同守護部落的孩子,讓部落成為宜居的山村。族人在此生根茁壯,珍惜自己的土地,疼惜自己的孩子,為部落重新詮釋意義和價值,正符合國際間倡議的重返里山的願景。

♦保育並非完全不利用

森林生態系是需要保育的對象,但保育並非完全不利用,越來越多證據說明,靠近聚落的山林,因為人們適度的經營,增加透光度,反而增加了生物多樣性。正當日本、奧地利等國家積極活化森林、增加生物多樣性,並將廢棄的林產物製作成木質顆粒取代進口能源及核電,台灣新林業才剛起步。到底台灣森林該怎麼利用最永續?我們是否該回歸里山資本來替代進口能源與糧食?在全球迎接森林日之際,台灣社會應該好好思考這些問題。

文章與圖片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395期

照片提供:作者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3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2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1
 
   姐妹開步走
 
教會不斷改革,性別走向平權
彼此相愛的家規
上帝的恩典代代無盡
 
   原知原味
 
帶著學生下田去
正名、文面與我
恢復族名的意義
 
   教會人物誌
 
論李登輝總統的兩條路線
致力婦女教育的林安姑娘
追念普世神學家孔漢思的些許往事
 
   青年青不輕
 
珍惜上帝的殿
番薯簽詩,抒發農民生活之重
台灣國民文學,在土地、在農村
 
   鮮知啟示
 
祂接納你,在於祂的憐憫
青年信仰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從上帝豐盛賜予,反思食物、公義與愛的關聯
 
   信仰與生活
 
用生命影響生命
差異,碰撞出璀璨火花
珍惜樸實的健康與自由
 
 
 教會歷史
 
宗教改革的繪畫藝術
數百年教堂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一個青年對自己和群體的思考路徑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