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教會人物誌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1907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捨命見證基督的人
作者 / 荊墨
《尼祿的火炬》,1877年,席里瓦斯基。

自17世紀起到冷戰之後,長達3個世紀時間之久,波蘭國勢的主旋律是一連串悲調哀歌,經歷了列強瓜分、拿破崙建立親法政權、蘇德條約,乃至於冷戰時期的兩極對峙,波蘭人民雖多次起義革命,但仍難以脫離強權的統治,直到蘇聯解體、冷戰結束後方有改善。

波蘭遭此命運其中一個原因,乃在於其所處地緣之故。位於東歐的波蘭,東有俄羅斯,西方則有德、法等西歐諸國,夾於兩者之間的權力競逐,一直是波蘭等東歐國家無可避免的處境。然而在這陰翳的歷史中,如同波蘭的國歌〈波蘭沒有滅亡〉(Mazurek Dąbrowskiego):「波蘭沒有滅亡,只要我們一息尚存。」波蘭人民一直都沒有氣餒、絕望,且有不少波蘭人民即使流亡海外,仍以各種方式表達對祖國的忠誠與掛念,著名者如居禮夫人(Madame Curie,1867~1934年),她所發現的化學元素釙(Po),即是以波蘭(Polska)命名。

■故國境遇

居禮夫人作為並非創舉,長年活動於俄羅斯的波蘭畫家亨里克.席里瓦斯基(Henryk Siemiradzki,1843~1902),同樣以他卓絕出眾的畫技,留下了許多關於以聖經典故、古希臘傳說故事、肖像為主題的創作。其中有不少畫作藉由基督徒受逼迫、殉道的主題,隱喻波蘭的境遇,也暗示著俄羅斯帝國一如羅馬帝國般,終將消失於歷史洪流,而波蘭人民將如這群基督徒般,得到盼望的國度。

這些作品中,譬如《基督徒在墓穴入口受迫害》(Prześladowca chrześcijan przy wejściu do katakumb),幾個基督徒為了聚會,躲避著羅馬士兵的追捕而躲入墓穴,然而他們不知道的是,精明的羅馬士兵早已掌握他們的行蹤,在墓穴外守株待兔,準備一網打盡,這幅作品雖然沒有具象的逼迫畫面,但席里瓦斯基對情境的生動描繪,卻讓人為這群基督徒的處境捏了把冷汗。

1877年,席里瓦斯基創作《尼祿的火炬》(Pochodnie Nerona),這幅作品中,基督徒的處境更加艱難,皇帝與臣子喧嘩嬉鬧著,等候即將上演的好戲;右側的僕役忙上忙下的,有的燒火,有的架梯,有的準備貼上告示,有的準備點燃火炬。而綁在木頭上的人,男女老幼皆有,告示上的十字架符號表明他們基督徒的身分,即將點燃的火把,暗喻他們即將面對的命運。左側的戲笑歡愉,對比著右側即將發生、慘無人道的絕境,形成極強烈而尖銳的反差。

蒂爾(Dirce)是希臘神話中底比斯王后,被綑綁在狂奔的牛角上,蒂爾死後成為噴泉,即是酒神之泉。席里瓦斯基創作於1897年,現收藏於波蘭華沙國家博物館的《基督教的蒂爾》(Dirce chrześcijańska),描繪一幕塵埃落定的殉道,而行刑的方式則是結合希臘神話,更顯得羅馬皇帝對基督徒的惡意。畫面中尼祿率眾圍觀逝去生命的一人一畜,黑牛身上插著長槍,這是牠吃痛狂奔的原因,而少女被綁在發狂的牛隻身上,下場不言可喻。畫家技巧地避開了殘忍的行刑場面,淡化了血腥,只呈現行刑的結果,讓她如同熟睡一般恬靜而優美地告別這個世界。

席里瓦斯基藉由這些以受逼迫、殉道為主題的作品,陳明、暗喻對故國的同情追想。然而對今日欣賞這些作品的我們,連結我們的不是畫家對波蘭的情懷,也不是他們視死如歸的精神,而是那些為了基督不顧自己性命的見證人。因為基督徒蒙召與聖徒同國,雖有地上國度的身分與責任,但最終所服膺、企盼的卻不是終有興衰起落的國家,而是天上基督掌權、永遠長存的國度。

■聖徒同國

這國度的分別,令受到刀劍威嚇的人,有了一個世人以為奇怪、看為愚昧、不能理解的抉擇。

對為義受逼迫的人而言,他們若對所信的道不那麼認真,他們就不需在曠野、山嶺、山洞、地穴等艱辛的環境中飄流無定,只為了與弟兄姊妹的聚集、與主相親,對殉道者而言,他們若否定所信的道,他們還有生存、得釋放的可能;他們若想念他們的親從、家鄉,還有回頭的機會(希伯來書11章15節);可是他們沒有,他們似乎做了一個更艱難的決定,若不是擁有基督信仰,我們很難理解他們的決定。

這國度的分別,並不是政治、種族的分別,而是立基於死裡復活的生命、上帝的話語,當我們考察聖經,可以發現天上國度呈現的是與世界截然不同的樣貌。耶穌指出地上的君王對臣民具有轄管權,但是屬基督的,越是為首,卻要做僕人的事,如同那天上的君王來到屬於祂的地方,乃是要服事人、捨命、作贖價(馬太福音20章25~28節)。

我們閱讀保羅寫給教會的信,他在與基督同死同復活的生命根基上,勸勉教會應當尋求、思念上面的事,因為在那裡有為我們捨己的基督,坐在上帝右邊(歌羅西書3章1~5節)。他們深知地上權位雖然強勢,也腐敗扭曲,可是天上仍有公義、聖潔、真實的君王掌權,所以面對冤屈,寧可讓步,聽憑主怒(羅馬書12章19節),甚至有作見證被殺的,在天上等候審判伸冤,直到今日(啟示錄6章9~10節)。他們信心的眼睛看到一個天上、永遠的國度,藉著聖經的啟示,他們清楚知道自己與世人所走的並不是同一條路。

■基督的死

這些見證人的情操、抉擇似乎可歌可泣,正如他們的經歷有感人之處,因而被這位波蘭畫家作為主題一般。但是我們的焦點不當是他們,而是在天地的主身上,更直接地說,早在他們選擇這條路之前,他們在創世之前已在基督裡被揀選(以弗所書1章4節);早在他們為信道受苦之先,基督已經輕看羞辱、忍受十架(希伯來書12章2節)、在肉身受苦(彼得前書4章1節),人子的死,不單成就挽回祭,更使一切因信接受祂的,與之同死不在罪中活,不在律法之下,乃在恩典之中,因信與基督同活(羅馬書3章25節)。

如此,我們藉著聖經,曉得這群見證人所以如此,非因他們輕看生命,乃是因為基督已經為他們的罪死,他們因行善、因持定真道所走的苦路,不過是跟隨基督的腳蹤而已(彼得前書2章21節)。而直到今日,這仍是擺在基督徒眼前的路,逼迫以刀劍以外的形式出現,試探以層出不窮的樣貌冒出,但基督徒跟隨基督,且寧可捨棄地上安逸、負起主的軛、奔行永生窄路,仍與過去千萬聖徒相同。

文章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355期

圖片來源:https://en.wikipedia.org/wiki/Henryk_Siemiradzki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3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2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1
 
   姐妹開步走
 
教會不斷改革,性別走向平權
彼此相愛的家規
上帝的恩典代代無盡
 
   原知原味
 
帶著學生下田去
正名、文面與我
恢復族名的意義
 
   教會人物誌
 
論李登輝總統的兩條路線
致力婦女教育的林安姑娘
追念普世神學家孔漢思的些許往事
 
   青年青不輕
 
珍惜上帝的殿
番薯簽詩,抒發農民生活之重
台灣國民文學,在土地、在農村
 
   鮮知啟示
 
祂接納你,在於祂的憐憫
青年信仰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從上帝豐盛賜予,反思食物、公義與愛的關聯
 
   信仰與生活
 
用生命影響生命
差異,碰撞出璀璨火花
珍惜樸實的健康與自由
 
 
 教會歷史
 
宗教改革的繪畫藝術
數百年教堂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一個青年對自己和群體的思考路徑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