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鮮知啟示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1710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沈默中思想3-3
當人們失去沉默的權利
作者 / 丁書奇

【編按】日本作家遠藤周作1966年所著《沉默》,講述幕府時期禁教令下信徒遭受宗教迫害及神父背教的故事,近期因國際大導演馬丁史科西斯翻拍成電影,再次引起熱議。時值基督教重要節期受難週,復活節也隨之將至,《台灣教會公報》邀請基督徒作家、傳道人帶我們從這部文學作品省思信仰,將分三期刊登,敬請賞讀。

前段時間在上海,一位牧師告訴我,在上個世紀的五○年代,上海基督教界遭遇逼迫時,基督新教的牧師們在各樣的威逼利誘之下,普遍選擇了背道,並且將大量所屬教產無償捐贈給了凱撒;而天主教會的神父們,始終咬緊牙關,保持沉默,任凱撒非法強制沒收,亦巋然不動。結果,幾十年過去,逼迫之後冬去春來,當初天主教會被非法沒收的教產,大部分都還了回來,而基督新教當初承諾捐贈的教產,基本都充公了。

從教會歷史來看,在中國其他地區也差不多,天主教會的抗壓能力總體而言比新教要強悍很多,這與自西普里安(Cyprian)以來天主教會的教會觀、聖職觀密不可分。

在天主教裡,信仰的每一個細節都有可見的規範,對上帝的敬畏是實實在在地臨到地上,聖職之上有教廷,教會之外無救恩。顯然,在電影《沉默》(Silence)中,信徒們對神父的情感也與此相關,甚至他們為了救神父,甘願捨命。新教徒們需要捫心自問,我們會為自己的牧師犧牲性命嗎?這個問題,實在容易讓我輩害臊。

讀者諸君不要誤會,我絕非是讚揚天主教徒為神父甘心捨命的精神,這背後隱匿的教會觀和聖職觀,潛伏著偶像崇拜的危機,並非完全符合聖經的教導。事實上,除了上帝,沒有誰配得讓別人為自己犧牲性命,因為除祂以外,沒有誰能讓死人復活,沒有誰有權柄配享獻祭。所以,當信徒們情願為神父赴死,神父必定無法承受這樣的厚愛——神父不是神。

這時候,神父陷入了兩難,在信徒心中,神父具有從神而來的權柄,凡事聽命於神父理所當然,為神父赴死更是義不容辭。但對神父來說,他沒有絕對的權柄去回應信徒的順服與愛。耶穌可以三次問彼得:「你愛我嗎?」神父不可能有自信這樣問信徒。神父與信徒之間的對話,若不在基督的大能裡,無論說什麼,都是溫情脈脈的互害。

當死亡來敲門,信徒問神父,若是他們假裝踩下聖像,可是心中的信仰不改變,可以嗎?兩位神父在此問題上發生爭執,一位說:「踩下去!」另一位說:「不行,這是背棄信仰,絕對不行!」聖像到底能不能「踩」?對基督徒來說,這幾乎不值得糾結,就是一塊石頭、木頭而已,為什麼不能踩。

然而,問題可能沒有這麼簡單,崇拜聖像是錯謬教導,但踩踏聖像的人心,在神面前卻是明晃晃的。信徒們給神父出了一道難題,這道題只有神可以回答。神父的回答,無論如何可能都違背聖經,如果說聖像可以踩,那麼是否意味著基督徒可以心口不一、知行分裂?心裡相信神,口裡卻否認。如果聖像不可踩,那麼是否意味著聖像本身就是信仰的一部分,這樣的話,不但有更多信徒會死去,還坐實了偶像崇拜的罪證。

踩不踩聖像,這關乎到「唯名論」和「唯實論」的深刻話題,偏向哪一邊都會招來巨大的麻煩。說到底,神父根本沒有權柄回答這個問題,答案在神那裡,答案在聖經裡。費雷拉和洛特里哥神父,師徒二人雙雙選擇了公開叛教,然後將耶穌基督珍藏在暗處的「理念世界」,這可以說是他們從亞里斯多德走向了柏拉圖。他們是讓人敬重的神父,道德主義立場無法解釋他們的叛教,叛教的根本原因是信仰問題,也是神學問題。

到此為止,基督教義徹底脫離了聖經,成為一種任由人心去解釋的世俗哲學。《沉默》的驚人之處,不在於上帝是不是保持沉默,而在於人失去了保持沉默的權利!語言的力量被強制濫用了。通過語言創造世界的上帝,此時遭遇到了語言的背叛。神父選擇了公開叛教,一次次寫下叛教聲明。此時,語言分崩離析,信仰灰飛煙滅。

不知你是否注意到,電影中沒有人閱讀聖經,沒有人心有喜樂。死亡的陰影,戰勝了復活的盼望。

文章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399期

相片取自CatchPlay(台灣)發行之電影《沉默》(Silence)劇照及海報。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3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2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1
 
   姐妹開步走
 
教會不斷改革,性別走向平權
彼此相愛的家規
上帝的恩典代代無盡
 
   原知原味
 
帶著學生下田去
正名、文面與我
恢復族名的意義
 
   教會人物誌
 
論李登輝總統的兩條路線
致力婦女教育的林安姑娘
追念普世神學家孔漢思的些許往事
 
   青年青不輕
 
珍惜上帝的殿
番薯簽詩,抒發農民生活之重
台灣國民文學,在土地、在農村
 
   鮮知啟示
 
祂接納你,在於祂的憐憫
青年信仰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從上帝豐盛賜予,反思食物、公義與愛的關聯
 
   信仰與生活
 
用生命影響生命
差異,碰撞出璀璨火花
珍惜樸實的健康與自由
 
 
 教會歷史
 
宗教改革的繪畫藝術
數百年教堂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一個青年對自己和群體的思考路徑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