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鮮知啟示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2632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身體與靈修的關係
作者 / 鄒逸蘭

▓靈修脫得了身體嗎?

說到靈修──靈性的修練,字面上看起來是超脫的,練習時似乎也偏於默想、閱讀、體會等靜態的方式。教導時提醒坐姿、環境安靜等似乎是屬於「背景」的東西,可曾想過:禱告時的姿勢、動作,也是身體運作的一部分?

談到靈性的塑造,不是要愈來愈相似我們所跟隨的主基督嗎?祂是「道成肉身」──神取了人的肉體,像人一樣由嬰兒長成大人。耶穌和天上的父來往時,祂的靈性不也經過肉身展現?耶穌自己受洗時是浸入水中(太3:16;可1:9~10)。

女先知亞拿在聖殿八十四年禁食祈求、晝夜事奉神(路2:36~37)。耶穌公開傳教前曾在曠野禁食受試探(太4:1~2;路4:1~2),也和門徒討論過禁食的靈修原則(太6:16~18)。守齋/禁食的傳統在基督宗教中長期存在、維持至今,只是方式有所改變。過去還有鞭打自己、穿苦衣等的克己苦修。

身體的外表也有靈性意涵:有特殊使命者如參孫、撒母耳,除了清酒烈酒不可喝以外,也不能剃頭(士13:4~5;撒上1:11)。過去名畫中的施洗約翰也是長髮長鬚。天主教東方禮及(東)正教的神父至今不剃鬍鬚不剪頭髮。有些苦修會的修道人是剃光頭的。

耶穌在治癒人時,有時會經由身體的接觸:如觸摸瞎子的眼睛、用指頭探聾子的耳朵;甚至吐唾沫在瞎子眼睛上再按手來治癒、吐唾沫抹舌結者的舌頭再說「開了吧」,他們就立即看見、或聽見並說話清楚而相信或跟從了祂(太9:29~30;20:34;可8:23;7:33),覆手禱告也沿用至今。

▓身體的姿勢、動作與禱告

摩西帶領以色列子民出埃及、途中和亞瑪力人作戰時,在山頂舉手禱告以色列人就得勝,他累了垂下手來亞瑪力人就得勝。於是兩個助理各在一邊抬著他的手,直到日落完全戰勝時(出17:11~12)。

我們個人禱告時,或跪、或坐、或站、或躺,雙手合掌、互握、攤開、雙臂伸出、舉起時,不僅表達內心狀態與訴求,也因這些身體的變化觸動到內在。修道院誦唸日課經的過程隨內容有起立、坐下、俯身鞠躬、跪下等姿態變換。天主教祝聖司鐸(封牧)禮儀中誦唸(唱)諸聖禱文時,準備祝聖為神父者是完全俯伏在地上的。

新教的禮拜姿勢變化較少,天主教西方禮(羅馬天主教)的彌撒也已簡化。天主教東方禮的祭典中則仍保留了較頻繁的以香爐薰香、俯身吻祭台、有許多經文及歌唱,加上建築、聖像畫(icons)、祭衣色彩繽紛,信眾在較長的禮儀中可以移動,可以說四肢五官皆充分參與整個禮拜(註1)。

摩西帶領以色列子民穿過紅海後,他和亞倫的姊姊女先知米利暗手裏拿著鼓、眾婦女也跟她出去拿鼓跳舞,米利暗應聲唱和歌頌耶和華(出15:20~21)。大衛王迎約櫃入大衛城時,除了獻祭,還在耶和華面前極力跳舞(撒下6:13~14)。馬利亞探望伊利莎白時,問安的聲音一入她的耳朵,腹裡的胎兒施洗約翰就歡喜跳動(路1:44)。

▓教會歷史中的神聖舞蹈(註2)

此處舞蹈的定義是:依節奏移動並有一表達模式。耶穌所講的阿拉美文,聖經中的rejoice(欣喜)和dance(歡舞)是同一個字,詩篇中出現21次。初期教會有由門徒圍繞耶穌的圓環舞「耶穌的讚美詩」。一至五世紀的基督徒之舞蹈由教會組織、全體參與,圍成圓圈、簡單自然,表達基督來臨、大家和進入永生的聖者、殉道者、天使相連的深深喜悅,沒有表演者。

中世紀早期(公元500~1100年)教會變得較威權化,開始對禮儀訂規則、禁止某些舞蹈。六世紀時有特許的團體裝扮如天使在祭台前舞蹈。八、九世紀時聖舞(Sacred dances)傳遍歐洲,是聖人、殉道者聖髑遊行及節慶的一部分。十一世紀有由神父以十字架、旗幟領頭,各階層、年齡的百姓隨後,一邊祈禱一面鞭打身體出血的遊行。

中世紀後期(公元1100~1400年)是戲劇性及情緒性表現的時期,拋棄世俗墮落的、戲劇的產品,自創畫像;因此有更多的合唱歌曲、如畫的遊行、甚至在教堂中詩班所在演出禮儀舞蹈以吸引公眾。每一世紀各發展出一些聖舞。修道院創立了宗教價值的舞蹈。墓園及納骨所的牆上有許多死亡之舞的描繪,還有狂喜之舞則是男女上千人從街上舞進舞出教堂直到精疲力竭。過度狂亂的異教成分使神聖宗教舞蹈難以為繼。

文藝復興時期(公元1400~1700年)據稱由但丁開始描述樂園中的天庭舞蹈。畫作呈現出天使圍成圓圈載歌載舞、衣縷飄飄。印刷術發明、西元1455年書本開始普遍,強調智能的重要。1517年的宗教改革去除了大部分的視覺藝術,僅留下圖畫、講道和音樂;除了葬禮之外,所有遊行都終止了。馬丁路德則支持小孩子自然真誠的跳躍、舞蹈。特里騰大公會議(1545~1563)羅馬天主教會反改革,又回到中世紀禮儀傳統。教會雖禁止宗教舞蹈,聖舞仍延續了一段時期。

後文藝復興時期(公元1700~1900年)不論羅馬天主教或新教皆禁止了宗教儀式中的聖舞。1747年在英國創立的Shakers(震教)發展出精緻的宗教舞蹈,與初期教會的團體舞似有相連。十九世紀圍成圓圈的舞蹈在黑人教會崇拜中很明顯。二十世紀英美對聖舞的興趣又再復甦。美國現代舞大師露絲‧聖‧丹尼斯(Ruth St. Denis)視聖舞為全人與創意的教育、神秘經驗與宗教轉化、締造和平的工具,編舞做為默想/冥想式默禱(註3)。其高徒瑪莎‧葛蘭姆(Martha Gra-Martha Graham)更影響了二十世紀舞蹈,包括禮儀舞蹈的發展。

▓個人經驗與反省

1970年代美國的聖舞團體形成、禮儀舞蹈在1980年代相當活躍。筆者曾參與洛杉磯北郊沙漠中Valyermo本篤會院St. An-Valyermo本篤會院St. An-本篤會院St. An-St. Andrew’s Priory為期一週的「祈禱與舞蹈」工作坊,以彌撒經文或聖經故事為主題。靜默、讀經、祈禱、身體操練、到沙漠聆聽、體會,回來編舞、練舞,整個一週浸泡在默禱的氛圍中深受感動。這些年來個人在肢體祈禱的學習、反省與鍛鍊過程中,看到不同宗教、不同文化各有以不同的身體律動做為靈性修練的方式、以及對神聖舞蹈的重視與表達。偶爾也有國際團體來台演出。國際性的聖舞協會(Sacred Dance Guild) 不限宗教,兩年一次舉辦節慶。(可上網看其錄影,網址http://www.sacreddance-http://www.sacreddanceguild.org)

在西方基督宗教對聖舞、禮儀舞蹈的興趣起落時,也看到台灣基督宗教的個人與小團體在戲劇(如混沌劇團)、舞蹈(如以芭蕾、韻律操配合聖經)等的努力。台灣天主教胚芽婦女關懷協會有一個小小的「舞禱團體」斷續聚會。至於禮儀中的舞蹈羅馬教廷則又再禁止了。

過去基督徒一度以控制情緒、身體的慾望為靈修中重要的操練,教會領導者對可能勾起慾念的舞蹈亦有戒心。近數十年大家看到身心靈整合的必要,並將文化經驗引入靈修。取捨之間、見仁見智,就像對於「可不可以在教堂用吉他來伴奏聖歌」也會有爭執。關鍵在於:不光是表達者本身的感覺,要看整個行動是否以耶穌基督為中心、建立並強化團體。

以唱聖歌為例,就比較容易了解。個人單獨禱告時若受到感動,不成調地大聲高唱讚頌上主,即使五音不全、破鑼嗓子,因為全心全意、必受神的欣悅。在團體中一起唱聖歌則必須顧及團體聲音的和諧,這時的全心全意還包括了盡量融入、讓自己的歌聲不致突兀。若在團體禮儀帶領事奉,另需要在音樂及禮儀上有足夠合宜的裝備。至於大禮彌撒曲Kyrie(垂憐經)、Gloria(光榮頌)、Sanctus(聖聖聖)、Agnus Dei(羔羊頌)等等,不僅在大教堂獻唱,也在國家音樂殿堂以大合唱及交響樂方式恭敬地演出。同樣,聖舞或身體的活動,也可參考這些不同的層次。在全心注視主基督時,不再患得患失、顧慮到自己表現如何,而進入天人合一,團體的靈性也同時提升。

【註】

1.在Google打關鍵字Catholic Eastern Rite或Orthodox liturgical practices等可從YouTube看到一些錄影片段。

2.此段參考Margaret Taylor, “A History of Symbolic Movement in Worship”, Chapter 2 of Dance as Religious Studies, ed. Dong Adams, Diane Apostolos-appadona, Crossroad,New York, 1990, pp.15-32

3.Neil Douglas-Klotz, “Ruth St. Denis: Sacred Dance Explorations in America, Chapter 8, same book, pp.109-117

文章來源:<女宣雜誌>第416期

圖片來源:Serene 攝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3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2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1
 
   姐妹開步走
 
教會不斷改革,性別走向平權
彼此相愛的家規
上帝的恩典代代無盡
 
   原知原味
 
帶著學生下田去
正名、文面與我
恢復族名的意義
 
   教會人物誌
 
論李登輝總統的兩條路線
致力婦女教育的林安姑娘
追念普世神學家孔漢思的些許往事
 
   青年青不輕
 
珍惜上帝的殿
番薯簽詩,抒發農民生活之重
台灣國民文學,在土地、在農村
 
   鮮知啟示
 
祂接納你,在於祂的憐憫
青年信仰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從上帝豐盛賜予,反思食物、公義與愛的關聯
 
   信仰與生活
 
用生命影響生命
差異,碰撞出璀璨火花
珍惜樸實的健康與自由
 
 
 教會歷史
 
宗教改革的繪畫藝術
數百年教堂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一個青年對自己和群體的思考路徑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