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教會歷史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2755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日內瓦──新教的羅馬(下)
作者 / 郭毓安

■宗教改革國際博物館

宗教改革國際博物館座落在聖彼得大教堂旁邊的馬萊宅第(Maison Mallet)建築裡,馬萊宅第是18世紀由銀行家蓋德翁‧馬萊(Gedeon Mallet)所建,早期是聖彼得大教堂的迴廊之一。

走入建築大門,可看到一個小庭院,擺放著聖靈十字架,是1986年為記念1536年的聖靈降臨節(5月21日),日內瓦居民在此投票通過推動宗教改革而設計。十字架上方是一隻俯衝向下的鴿子,四周則是四散的水珠,下方的水珠彷彿就要滴下,象徵著上帝的靈正準備帶來突破與更新。這十字架提醒後世人們,改革宗的信仰除了將上帝的話語放在首要的位置之外,也需要聖靈光照我們的內心,讓我們可以明白上帝的話語。

今天這裡除了是宗教改革的國際博物館之外,也是日內瓦新教教會的總部。這個宗教改革博物館經過了幾十年的籌備後,終於在2005年正式開館。

博物館內展出了許多珍貴文件,包括加爾文修訂的不同版本《基督教要義》、《海德堡要理問答》、不同語言的聖經如《日內瓦聖經》、加爾文的表兄弟歐利夫坦(Olivetan)在1535年翻譯的法語聖經及義大利語聖經等。此外,也介紹加爾文時代日內瓦的樣貌,以及過去500年間的改革宗歷史,包括法國胡格諾派(Huguenots)受壓迫的可歌可泣歷史等。

博物館也展出許多藝術品,包括了宗教改革重要人物的畫像,如加爾文在不同時期的畫像、在病榻與他的好友們會面的情景等。館內也特別闢了一間音樂室,讓參觀者欣賞許多相關的音樂創作,有著名的日內瓦詩篇、路德創作的詩歌、法國改革宗難民們所唱的詩篇等。

博物館並運用多媒體科技,在一間宴會廳裡,將重要的宗教改革時期人物的互動,活靈活現地透過動畫展現出來。因改革宗較受爭議的神學觀點是加爾文提出的預定論,這間宴會廳也用多媒體的方式,讓訪客們可以跨時空聆聽17、18世紀時期,不同改革宗神學家對預定論的看法。整個宴會廳的首席位子是開啟改革宗的加爾文,由他來主持並且聚集神學家們一起在宴席中,討論這直到今日仍相當熱門的神學觀點實在是再適合不過。

在博物館的地下室,參觀者則可以認識19到21世紀初新教的發展,包括了近代的普世教協與合一運動,以及處境神學等。這個宗教改革博物館精心又生動的規劃,讓參觀者能彷彿身歷其境地認識宗教改革的歷史,因此在2007年贏得了歐洲博物館獎(Council of Europe Museum Prize)。

■聯合國與紅十字會博物館

聯合國在日內瓦辦公室的所在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曾是國際聯盟的總部。二戰後聯合國成立,這裡成了聯合國在日內瓦的辦公室。聯合國總共有4個主要的辦公室,日內瓦是除了紐約總部以外最重要的辦公室,附屬聯合國的主要組織與人權、醫療等機構都將辦公室設立在此,並定期召開會議。每年有超過上萬場會議在此舉行,一般遊客可在登記護照與繳費後,由導覽帶領入內參觀。

聯合國前的廣場,可看到一張巨大的椅子,但缺少了一隻腳。這是瑞士藝術家丹尼爾‧伯塞特(Daniel Berset)設計的裝置藝術,目的在呼籲世人重視地雷與炸彈等對人類造成的傷害。

聯合國旁的紅十字會博物館,則展出了許多人道援助等相關資料。可看到紅十字會的發展歷史,以及他們如何在戰爭與災害中照顧傷患,進行人道關懷等。此外,這裡也可以看到一些難民做的藝術作品,想想他們的遭遇,實在令人備感心酸。

■後記

這趟旅程,起因於對宗教改革歷史的興趣,因此特意安排參觀諸多重要的宗教改革城市。參觀許多博物館使我們開闊眼界,也更加認識歐洲的人文歷史。我們看到了德國如何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承認自身所犯的過錯並悔改,重新站起來,國家也因此而重生成為今日的德國。同樣的道理,只有當我們願意誠實面對過去的自己,敞開自己讓上帝來改變我們,才能散發出生命更新的馨香之氣。

這次的旅行,使我們對於歷史人物包括音樂家莫札特與巴哈、改教家馬丁路德與加爾文等人有更進一步的認識,看見他們在各自的領域發揮恩賜。莫札特並沒有因為本身擁有的音樂天分而不努力,反而每天把握時間專注練習與創作,以期將上帝所給的恩賜發揮得淋漓盡致;巴哈則是在每個作品中都註明「一切榮耀歸給上帝」;加爾文每天把握上帝給的時間準備講道、寫註釋書等傳講真理;路德與墨蘭頓在執教生涯與學生們有好的團契生活,並透過身教影響學生。這些人物的信仰與執著,是讓他們得以發揮上帝所給恩賜的關鍵,也讓我們得到莫大的啟發與提醒,是此行極大的收穫之一。 (全文完)

文章與圖片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338期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3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2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1
 
   姐妹開步走
 
教會不斷改革,性別走向平權
彼此相愛的家規
上帝的恩典代代無盡
 
   原知原味
 
帶著學生下田去
正名、文面與我
恢復族名的意義
 
   教會人物誌
 
論李登輝總統的兩條路線
致力婦女教育的林安姑娘
追念普世神學家孔漢思的些許往事
 
   青年青不輕
 
珍惜上帝的殿
番薯簽詩,抒發農民生活之重
台灣國民文學,在土地、在農村
 
   鮮知啟示
 
祂接納你,在於祂的憐憫
青年信仰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從上帝豐盛賜予,反思食物、公義與愛的關聯
 
   信仰與生活
 
用生命影響生命
差異,碰撞出璀璨火花
珍惜樸實的健康與自由
 
 
 教會歷史
 
宗教改革的繪畫藝術
數百年教堂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一個青年對自己和群體的思考路徑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