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原知原味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2200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上帝的一畝田2-1
推廣那地天然農業兼顧生計、生活、生態
作者 / 林宜瑩

小小的一畝田,不只可以生產食物、友善土地,助人脫離困頓,也能引領人進一步認識創造萬物的上帝,帶來無限祝福!

為陪伴高齡94歲的父親,前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馮騰永教授2010年屆齡退休後,就回桃園觀音鄉老家,在祖先留下的土地上與兄弟姊妹一同將5公頃的水田逐漸恢復成有山、有水、有樹、有雞鴨、生態平衡的「始平福音生態農場」。他致力推廣「那地」(Natural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nstitute,簡稱NADI)天然農業實驗農場的概念,要讓現代的都市人能藉此親近大自然,發展一套全新可兼顧生計、生活、生態的農業型態。

■從「上帝的一英畝」到「那地」

2000年,馮騰永曾因農業宣教,倡導教會要建立一畝田事工。原來,當年很多宣教機構派出宣教師至海外宣教,最後都白忙一場,尤其到伊斯蘭地區幾乎全鎩羽而歸。因此,他認為宣教師若能接受一些農業裝備,將可事半功倍,「宣教師如果了解農務,到偏鄉傳福音時,可以透過農務機會與當地人親近,也因農務實作幫助一些人,讓人因此認同基督福音而信主。」

「上帝的一英畝」這名詞,出現在1930年代的美國,當時美國經濟大蕭條,教會弟兄姊妹大量失業,有一位牧師靈機一動,呼籲教會有農地的信徒能奉獻一畝田出來,假使教會有10人響應,就有10畝田可以分給沒有工作的人來工作,於是該運動從一間教會傳到全美國,幫助了很多美國教會失業的弟兄姊妹。

馮騰永把「一畝田」概念轉化成「那地」(NADI),勾勒出一種全新型態的農業經營方式,讓長年在都市工作的人,來到鄉村的「那地」,當成「親近大地、親嚐食物鮮美滋味」的體驗農場,使農業工作者的生產轉化成有收入的生計,並倡導天然農作,若要持續性必須重視生態平衡的知識與技術,而宣教師也可透過「那地」的落實,在偏鄉地區從事可扶貧濟弱的實體農場。

2015年8月,馮騰永將前往中國推廣「那地」概念,因中國近年來工業發展及都市化結果,讓農村居民不願耕作,只想往大都市討生活,造成許多農村土地大量荒廢,使農業急速萎縮;因此,馮騰永的「那地」概念,將鼓勵中國各地農村教會趕緊收購或租用農地,發展一畝田概念開設觀光農場,使都市中大量失業人口回鄉有工作可做,讓中國教會成為生產者、是土地的友善者,解決大量失業問題,成為中國這國家的大祝福。

■貢獻專業永續生態環境、消弭貧窮

其實,出身客家農村的馮騰永,年輕時非常排斥基督教,直到讀大學時,看到基督徒同學在颱風天時,還為了生病的他冒風雨送藥來關心他,後來就決志信主,之後去美國讀書,看見許多基督徒的生命榜樣,再次向主獻身,學成歸國進入中研院,在上帝安排下,1983年參與中研院基督徒團契的成立。

1995年,他接受聯合國呼召,認為可以用自己專長,投入減少與消弭世界極端貧窮,及確保環境的可持續能力,於是他立志投入植物如何抗病的研究,因為只要讓植物體質好能抗病,就能減少使用農藥,讓生態環境有可續性,又能因農產增加,減少饑荒貧窮的發生,可說是一箭雙雕的好計畫。

經過幾年的投入,馮騰永1998年獲得植物抗病基因的國際專利後,便積極投入農業宣教行列。他坦言,以前做研究都是在服務科技業的有錢人,但投入農作物抗病基因改造,服務對象則是農民,這時他才體會到聖經中耶穌所言:「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這句話的意義。

■正視糧食危機,回復上帝美地

馮騰永2005年接觸台南善化的亞洲蔬菜中心,遇到非洲熱帶農業研究所(IITA)人員提及非洲香蕉生病問題,受邀前往東非演講,2007年正式受總部位在肯亞的非洲農業科技基金會(AATF)請託,透過利用椒類的基因轉入香蕉,以協助解決非洲東部香蕉細菌性的萎凋病問題,足跡踏遍史瓦濟蘭、肯亞、烏干達等國。

為了這項國際農業事工,2014年8月,馮騰永又被中研院聘為農業生物科技研究中心客座專家,於是他在2015年4月14日又前往非洲,除了拜會IITA、AATF,也拜訪了全由非洲基督徒科學家組成的非洲收穫生物科技基金會(AHBFI),該基金會受比爾蓋茲基金會請託,針對非洲主要三大糧食的香蕉(東非)、木薯(全非)、蕃薯(西非)進行研究,期望能透過減少病蟲害、增加產量等方式,來解決非洲嚴重的飢荒問題。

馮騰永說,現在全球出現的糧食危機,主要是造成環境污染最嚴重的農業(而非工業)過度使用農藥與肥料,因此,當他推廣「那地」概念時,都會告訴非洲農民,他們所耕作的農地就是「那地」,是上帝所賜的美地,但為何非洲人民很多都成為基督徒了,貧窮與飢餓卻沒有隨之消失呢?「可見在農作過程中,一定還有什麼問題!」因此,馮騰永鼓勵非洲農民,要用天然農法讓自己的土地,回復成上帝所賜那流奶與蜜之地。

使用基因改造來進行農作物抗病的途徑,馮騰永表示,只要人的心屬於神,所有的好處都不在祂以外!要是人利用基改是為了榮耀神,就不用擔心會超過神所訂的界線!因為人心存敬畏神的時候,就不會故意去闖禍,做悖逆的事,讓神發怒。他指出,正如保羅所言,神的永能與神性都在祂的創造裡,更何況,生命科學的基改都是仿生的,DNA只有四個碼在排列組合,神就能藉此創造天地萬物,縱使人可以借外力去更動部分的組合,但再怎樣改變,都無法更動神創造有「各從其類」的界線、規範。

他強調,基因改造其實就是DNA的重組,人類很早就廣泛用在農業或畜牧業上,便是所謂的「育種」,所以人根本不能突破神在基因裡預先設定的界線,正如DNA三個字母調換一下,成為AND就變成其他意思,可是若成為NDA,對多數人來說,這個排列就毫無意義。他以此解釋,神在生命碼的排列上有絕對性與相對性,人只能在相對性部分進行基因改造,絕對性的部分掌握在神手中,縱使有科學家聲稱要投入複製人研究,馮騰永直言,人類連一個「基因」都造不出來,說要複製人根本是狂語,所以他請大家勿一聽到「基改」就聞風色變。

■始平福音生態農場,歡迎來作客

在訪談後,馮騰永也帶領筆者參觀他在祖先土地上開創的「始平福音生態農場」,他坦言這大片土地過去因種植稻米緣故,在祖父時代就把所有樹木砍光,成為一大片水田,後來當他退休回到家鄉,就積極大量種植樹木,並將水田一一恢復成乾濕各半的生態農場。

如今雖然老父親已將祖先留下的土地分給兄弟姊妹,大家還是盡量維持這塊土地的生態平衡,有荷花池,也有一大片的草坪,還有循環流動的田間水溝,成群的鵝跟鴨子在荷花池中悠游。他也在周邊土地設立溫室,並用發酵生熱原理設立一處養雞場,他如數家珍的一一介紹生態農場上的各類植物,也動手由廢棄農作物發酵而成的養雞飼料,整個養雞場沒有任何雞屎臭味,反而是發酵物散發一陣陣果酸的香氣。

他為了解決非洲香蕉生病問題,也設立一處香蕉園,並種了研究用、畜牧用及食用玉米,整個生態農場就像伊甸園各從其類,好不和諧。馮騰永歡迎大家到「始平福音生態農場」走走,可事先以電郵:natfarm@sinica.edu.tw聯繫,只要他在,都會熱情招待。

文章與圖片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300期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站在宣教150周年的折點,省思與展望教會的影響力
恆春半島古戰場溯源
人多不一定正確
 
   姐妹開步走
 
唯獨耶穌 唯獨聖經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下)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上)
 
   原知原味
 
人在異鄉 身不由己
復和之路漫長艱辛
剎不住的狂想人生
 
   教會人物誌
 
基督裡蒙接納是人生的轉捩點
飛越病時苦
宣教師愛與奉獻,畫出台東最美風景4-4
 
   青年青不輕
 
在看不見的生命角落看見主
用聲音連結世界4-4
用聲音連結世界4-3
 
   鮮知啟示
 
普世需要更多的和解與盼望
【樂揚真理】號筒響起時,我會在那裡
兩三個人的聚會
 
   信仰與生活
 
我為什麼不受洗?4-1
從最初之處實質革新
神學對生命倫理學之貢獻與影響
 
 
 教會歷史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下)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上)
宗教對談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