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教會人物誌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5604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探究杜勒的靈魂深處3-1
一雙祈禱的手感動全世界
作者 / 王貞文

前言

亞伯利希.杜勒(Albrecht Dürer,1471~1528年)是一位用心凝視事物本質,並且以線條和色彩重現這樣的本質的畫家。他活在時代的變動當中,經驗了由中世紀轉換到現代世界的劇烈動盪。在這個系列當中,我們將討論他在這樣一個時代所體會、描繪的基督圖像,以及他著名的《啟示錄》版畫當中呈現的世界。

亞伯利希.杜勒(Albrecht Dürer 1471~1528)的《祈禱的手》大概是全世界被「再製」最多的作品:透過印刷、摹仿、再創造,一幅幅「祈禱的手」被上了框,掛在教堂、醫院、書房、客廳、臥室。這一雙手也被運用在慰問卡、書籍封面、布旗、運動衫上,或是做成浮雕、雕塑作品、項鏈墜子。這雙手啟發了建築師,也激動了詩人,最奇妙的是,這雙「祈禱的手」是美國監獄裡犯人最喜歡的刺青圖樣。

原畫是一張畫在藍色的紙上的素描,原本是畫家為了畫一位使徒所做的練習與研究。這雙手「不再年輕」,乾燥的皮膚包覆著凸出的骨節,手背上靜脈蜿蜒。兩隻手輕輕地合在一起,稍微傾斜著,指向左上方,手掌與手掌之間,形成一個小小的空間。這奇妙的合掌手勢,曾啟發建築師們來設計、建造東海大學的路思義教堂。

畫家用一點白色的顏料,巧妙地刻畫出一些「亮點」,讓這雙手更立體,也營造出這雙手的「向光性」,看起來,就像是有光灑落在這雙祈禱的手上,照耀在指尖、手腕上,照亮了看起來很樸素的袖口。

◆聰慧自信的少年

可能是在19世紀末,有不知名的詩人受到這光的景象的感動,編了這雙手的模特兒的傳奇故事,大意是說:少年窮苦的亞伯列希.杜勒和他的哥哥(也有的版本是位朋友)一起去學藝,因為窮苦的緣故,哥哥決心去做粗重的工作賺錢,好支持弟弟學藝,說好弟弟學成之後,再交換工作,換弟弟賺錢,哥哥學藝。但是當弟弟成為有名的畫家之後,哥哥卻已經因為長期勞動,手變得粗糙,而不再能夠鍛鍊精密的畫藝。這樣的犧牲感動了弟弟,所以弟弟便描繪了哥哥在爐火輝映中祈禱的雙手,這雙自我犧牲的勞動者之手,感動了全世界的人。

這個故事令人印象深刻,寫成給兒童的喻道故事,一再傳頌,有很多牧師喜愛引用。很可能你我對杜勒的第一印象都是從這個故事而來。不過,這只是個虛構的傳奇。事實上,杜勒並沒有出身貧困家庭。他是個早慧的天才,在一個新興的手藝師傅階級裡長大,是個與時代緊密對話,走在潮流尖端的人物。

杜勒一生畫過許多許多的自畫像,當中年代最早的,13歲那年畫的,純熟的筆觸,描繪出一張聰慧的年輕面孔,眼神很成熟自信。披肩的鬈髮上,戴著一頂帽子。他的左手比出一個有趣的手勢,今天已經知道手槍是什麼樣子的孩子,在玩耍的時候,會比這樣的手勢,說:「砰!」但是,這是一個15世紀的少年,他的手,指向的是他所觀看的對象,他的手指,是一把丁字尺,是他用來觀看與測量事物的工具。

◆紐倫堡的工藝師

為何13歲的杜勒擁有這麼自信的神情?杜勒於1471年出生於紐倫堡,當時紐倫堡是直屬神聖羅馬帝國的帝國城,位居交通要道,商業繁榮,是中世紀裡可以體會到「城市的空氣使人自由」的地方。農民階級若是掙脫了領主的控制,就到這樣的城市來尋找機會,學會一門手藝,加入同業公會,站穩腳步。在紐倫堡,有許多優秀的工藝師們聚集,石匠、細木匠、雕刻師等等,建造了美麗的教堂與城堡,鐘匠、金匠等等細細地裝飾了公共建築與私家大宅。

杜勒的父親來自匈牙利,一位流浪的手藝工人,來到紐倫堡,靠自己的雙手與努力成為皇家金匠,建立了一個聲譽良好的工作室。那是一個精湛的工藝能力受到欣賞的年代,新的機會向智慧與能力開展。

杜勒一開始是在父親的工作室接受工藝師的訓練,除了設計金飾的手藝之外,他也學習天文地理與人學等知識,當時,這一切都包含在一個教會所定的神學系統裡。紐倫堡有豐富的人文氣息,由約翰谷騰堡所發明的活字印刷,已經變成一項重要的工業,讓知識的傳播更加快速,而杜勒的親戚,就擁有這樣一個印刷廠。對印刷技術的熟習,也幫助了成為畫家之後的杜勒,運用蝕刻技術,大量印行他的作品。

杜勒不以繼承父業為志,他渴望揮筆,觀察自然與人性,用畫筆記錄這個世界。13歲的他,已經在一個畫室表現優異,畫出精準的人像。像那個時代所有的學徒一樣,他也要離開家鄉,去見識廣闊的世界。首先,他旅行至今天的法國東部,以及尼德蘭地區,畫出奇妙的風景。然後,他又前往文藝復興重鎮義大利。再回到紐倫堡,與他的父親為他揀選的新娘結了婚,並開設了自己的工作室。

◆處在宗教改革的關鍵時刻

回到紐倫堡定下來之後,杜勒的工作室開始生產宗教圖片:木刻或蝕刻版畫,主題是聖母抱著聖嬰圖、耶穌的受難苦路等。最受歡迎的一個系列,是聖經《啟示錄》的圖像。

那是一個充滿新的衝擊與變革的時代。停滯、封建的中世紀就要成為過去,政治的高壓、社會的不公義、教會內部的腐敗,已經讓歐洲的基督教帝國變成一個陳舊的皮囊,新的改革思潮與行動,像「新酒」一樣激烈地發酵著,要把這個舊皮囊撐破。

當杜勒第一次訪問義大利的時候,道明會的修士薩瓦那柔拉的影響力正如日中天,他以嚴厲而有力的講道,呼喚世人悔改,感動許多人,已經厭倦了當時被麥地奇家族掌控的羅馬教廷的人們紛紛起來追隨他,寧願過著簡樸刻苦的敬虔生活,不要那用民脂民膏堆砌起來的華美宗教殿堂。但是薩瓦那柔拉被當成異端處死,燒死他的火焰在許多人心裡激起怒氣,顯然也點燃在杜勒的心中。

再過不到20年,威丁堡大學的教授, 奧古斯丁修會的修士馬丁路德啟動了另一波宗教改革,杜勒非常認真地注意這場改革的進行。馬丁路德在伏姆斯帝國會議辯明他的立場,然後在回威丁堡的路上「遇襲」,生死不明時,杜勒在紐倫堡發出深沈的哀嘆。幸好後來事情明瞭了,這場「遇襲」乃是要保護馬丁路德的薩克森選侯指導演出的一齣戲,把路德「擄到」安全的瓦特堡,隱居起來,逃避教廷進一步的追捕。

杜勒處在宗教改革的關鍵時刻,他用畫筆,用啟示錄的異象紀錄著這個時代的動盪,探究人的靈魂深處的悸動。略略了解杜勒生存的時代背景,以及他成為畫家的過程,我們就可以更深入了解這一雙「祈禱的手」動人之處。這幅練習的畫,是為一個祭壇畫所做的準備, 那幅祭壇畫已經在時代戰火中毀壞,但是這幅素描奇妙地被保存到今天。雖然我們看不到祈禱者的神情,這雙手卻已經充份流露出祈禱者的靈魂,那是在時代的衝擊下的祈禱,指向唯一能給予平安的耶穌。

文章與圖片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332期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3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2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1
 
   姐妹開步走
 
教會不斷改革,性別走向平權
彼此相愛的家規
上帝的恩典代代無盡
 
   原知原味
 
帶著學生下田去
正名、文面與我
恢復族名的意義
 
   教會人物誌
 
論李登輝總統的兩條路線
致力婦女教育的林安姑娘
追念普世神學家孔漢思的些許往事
 
   青年青不輕
 
珍惜上帝的殿
番薯簽詩,抒發農民生活之重
台灣國民文學,在土地、在農村
 
   鮮知啟示
 
祂接納你,在於祂的憐憫
青年信仰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從上帝豐盛賜予,反思食物、公義與愛的關聯
 
   信仰與生活
 
用生命影響生命
差異,碰撞出璀璨火花
珍惜樸實的健康與自由
 
 
 教會歷史
 
宗教改革的繪畫藝術
數百年教堂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一個青年對自己和群體的思考路徑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