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教會人物誌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2424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飛越病時苦
喬治‧赫伯特與其詩作〈復活節之翼〉
作者 / 風籬笆

英國詩人喬治‧赫伯特(George Herbert)的詩作〈復活節之翼〉(Easter Wings),以形體詩(shape poem)的形式及深刻比喻傳達復活的意象,即基督復活為墮落世界帶來的盼望。

原文以兩段十行詩節排列成兩雙羽翼的形狀(註1),旨在透過飛翔的自由象徵復活的境界。同時,隨著詩節長度的遞減,詩的情境從美好落入悲慘,但隨著詩節長度的遞增,悲慘境遇又高升至充滿盼望的終局,這樣的進程正好指向上帝對人的救贖計畫。

█衝突與和解的圖畫
赫伯特曾形容自己的作品是展現靈性衝突和與上帝和解的一幅畫。衝突在於自己無法降服於主而面臨困境,和解則在於靈魂最終於耶穌的工作中尋見了完美的自由。〈復活節之翼〉也展現了這種衝突,直到在復活的盼望中得到釋放。

第一段,詩人以普世性的宏觀角度描繪人類整體的困境。他感嘆上帝所造的人原是豐富且充裕的狀態,但由於愚昧,這種狀態已成為過去。

雖然詩人未明言,但讀者可從聖經得知,詩中的「他」指的正是亞當。亞當因愚昧而失去一切,這裡指人類最初對上帝的反叛,即是食用禁果的歷史轉捩點,受造之人自此墮落。

這呼應上帝所說的「你吃的日子必定死」(創世記2章17節),這死亡不是瞬間,而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因此詩人用了「腐朽」一詞,強調慢慢淪落與下墜的痛苦過程。

最後,人終於落入不僅是物質上、也是靈性上與上帝永恆隔絕的赤貧狀態。詩人在此僅用「most poore」(註2)兩個詞彙表明人的一無所有,與第一行描述豐盛的長句子成為鮮明的對比。

但在谷底時,詩人呼求上帝:「哦,領我與祢高升。」高升對比死亡,指向基督從死裡復活,也是人類唯一的指望。然後,羽翼的意象初次出現,詩人希望成為雲雀,在天上與群鳥飛翔,一同以歌聲頌讚基督的得勝,此一意象也明喻著教會會眾慶祝復活節的崇拜。

最後,詩人以悖論(paradox) 刪節「墮落反使我靈裡振翅翱翔」為第一段畫上句點。這是17世紀英國形上詩(Metaphysical Poetry)常見的特徵,將看似矛盾的兩件事情擺在一起,在前後文的前提及條件之下,傳達某種更高遠且能調和矛盾事物的奧祕。這裡的奧祕就是復活,當此奧祕一揭開,「墮落」的威脅反而帶來「翱翔」,兩者的矛盾變成某種因果關係。

當然,這並非將人的重生歸功於墮落,而是以反諷的方式嘲笑罪惡的弄巧成拙,也間接表示對基督復活的感謝與信靠。因為如此,人的悲慘不再是終局,因為他已隨著基督出死入生,失去的一切已重新恢復,且更加豐盛。

█困苦中飛翔的靈魂
第二段,詩人話鋒一轉,以微觀的角度闡述個人身為人類一分子的苦境。他提到自己本該度過無憂無慮的純真童年,卻因亞當犯罪的影響而自小活在罪裡,受盡了罪帶來的苦果,包括疾病和犯罪的羞恥感。
第二段和第一段平行,詩人的誕生呼應著亞當的受造,但由於詩人一出生就籠罩在罪惡權勢之下,以至他的成長呼應了亞當經歷的漫長死亡。於是,隨著時間流逝,詩人的身體沒有因著長大而變得強壯,反而是日漸衰弱,直至變得瘦骨嶙峋。

我們從赫伯特留下的書信可以得知,疾病纏身的確是他本人的景況,身體的孱弱深深困擾著他,使他無法履行職責,幸而透過深入的神學性默想與掙扎,他在十字架上看見盼望,並與上帝和解,與自己和解。因此,赫伯特能夠再次憑著信心向上帝祈求,但這次他求的不僅是與基督一同高升,還要與祂兩相聯合,徹底擺脫與上帝隔絕的狀態。

在這裡,羽翼的意象再度出現,表達詩人渴望自己能乘著基督復活的翅膀高飛。他用了「嫁接」(imp,註3)這個罕見的動詞。這個詞可用來表示為受損羽翼接上新羽的動作,因此可以說,詩人暗示自己的病體就像損壞的翅膀一樣,但只要接上基督復活的翅膀,「病苦將助我靈裡振翅飛起」。

疾病與飛翔的並列再次顯出矛盾,但基督的復活作為鑰匙已解開了難題,使詩人的心靈能夠超越罪惡的影響,並向其誇勝。正如使徒保羅的宣言:「死啊!你得勝的權勢在哪裡?死啊!你的毒鉤在哪裡?」(哥林多前書15章55節)但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我們可以得勝!乘著基督復活之翼,我們可以翱翔於恩典掌管的自由國度。

關於插畫,由於羽翼的形狀增添了文字裡豐沛的情感,因此當筆者描繪插畫時,決定以裝飾性的方式來呼應形體詩,讓插畫與文字的羽翼一同飛翔。羽毛裝飾框裡分別描繪亞當的失喪及基督的復活,前者以眼淚和蒺藜象徵失去一切的痛苦,後者以釘痕手表明死裡復活的基督;振翅而飛的群鳥,則是詩中用來比喻復活盼望的主要意象。

註:
1.為呈現嘆息感覺,譯為11行。
2.早期現代英文,即most poor。
3.早期現代英文,意思同 implant。

文章與圖片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624期
圖片提供:作者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3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2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1
 
   姐妹開步走
 
教會不斷改革,性別走向平權
彼此相愛的家規
上帝的恩典代代無盡
 
   原知原味
 
帶著學生下田去
正名、文面與我
恢復族名的意義
 
   教會人物誌
 
論李登輝總統的兩條路線
致力婦女教育的林安姑娘
追念普世神學家孔漢思的些許往事
 
   青年青不輕
 
珍惜上帝的殿
番薯簽詩,抒發農民生活之重
台灣國民文學,在土地、在農村
 
   鮮知啟示
 
祂接納你,在於祂的憐憫
青年信仰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從上帝豐盛賜予,反思食物、公義與愛的關聯
 
   信仰與生活
 
用生命影響生命
差異,碰撞出璀璨火花
珍惜樸實的健康與自由
 
 
 教會歷史
 
宗教改革的繪畫藝術
數百年教堂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一個青年對自己和群體的思考路徑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