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鄉土關懷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1522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主僕之愛
電影《淪落人》
作者 / 作者 李柏生

有些作品之所以發人深省,不在於劇情的撲朔迷離、高潮迭起,反在於真切直白、樸實無華;不聲張超級英雄如何拯救世界,而是輕描淡寫市井小民如何註解人間。2018年、由陳小娟編導,陳果監製,黃秋生、姬素.孔尚治(Crisel Consunji)、李璨琛、葉童、黃定謙等人主演的香港電影《淪落人》著眼工安意外、外籍看護等社會議題,勾勒照護者和被照護者的互動,含蓄述及外籍勞工的困境,以及現實和理想之間的掙扎。這樣的故事可能就是我們家中的情境,或是街坊鄰居的故事,是以特別讓人感同身受。

■交集

梁昌榮在一次工安意外中受創,從此半身不遂,伴隨而來的是妻兒遠去。輪椅如囹圄般困著他的餘生,他原本爽朗直率的性情,添加了怨懟與自棄,如他的自白:「我?沒夢想,我是廢人,沒有夢想。」(註1)菲律賓藉女子Evelyn則身處另一個枷鎖。因為經濟的需要,她捨棄成為攝影師的理想,離鄉背井到人生地不熟、甚至語言不通的香港。雇傭關係,令兩個身不由己的淪落人有了交集。梁昌榮原本的菲傭離職,迫使他央請在自己落難時仍不離不棄的老友張輝,再幫他找個菲傭照料生活起居。Evelyn不只不會說廣東話,也沒有幫傭的經驗,因之前從事護士工作而曾照護嬰孩,不致於對照顧工作一竅不通,但面對癱瘓的中年男子,也常感到力有未逮。

一次Evelyn因力氣不足,不慎摔傷了梁昌榮,因為擔憂失去工作,她做出種種努力。梁昌榮看在眼裡,反而開始接納她。兩人比手畫腳、使用翻譯軟體,開始嘗試學習對方的語言,進一步建立互動的橋梁。

■歧視

對Evelyn來說,她要適應的不只是工作的壓力,不只是陌生的語言和環境,還有根植於香港社會的歧視。比Evelyn早先到香港謀生的前輩,面授機宜各種工作心得,包括如何評估工作的好壞。照顧梁昌榮這類依照巴氏量表(Barthel scale)評估屬於完全依賴的工作,需要替雇主翻身、按摩、洗澡,還要打掃、清潔,顯然不是好差事。她們建議Evelyn騎驢找馬,早點脫離這份苦差,另謀高就。這群已融入香港生活的菲律賓女子認為,讓工作輕鬆的祕訣之一就是「裝傻」,只要裝傻,就可以免除不少工作。諷刺的是,也是因為這些祕訣,香港人對菲傭的刻板印象更是牢不可破,輕視、貶抑成了她們熟悉的目光。

同鄉會的場景,透露了雇傭關係的扭曲。對菲律賓人而言,這是一份工作,工作有好壞之分,選擇薪酬高、有尊嚴的工作,自然不為過;在香港人眼中,卻不是一般的聘雇關係,工作高強度、高工時實屬當然,不需要職務加給,而且視外傭如同奴僕。從梁昌榮的妹妹不願和Evelyn同桌吃飯,根深蒂固的階級觀可見一斑。

■成全

隨著季節變遷,Evelyn漸漸認識梁昌榮,雖然外貌粗魯,卻總是替人著想,滿口的破英文,是他想要建立關係的明證。另一方面,梁昌榮也開始認識到,這個努力學廣東話的女孩,雖然做著幫傭工作,卻懷抱攝影師的理想。他探究她何以不努力實現夢想時,Evelyn無奈地說:「夢想可以等,但現實不能。」輕重緩急的權衡,令這位年輕女子無奈踏上異鄉。意識到菲傭也有夢想,梁昌榮若有所思,有心想為Evelyn做些事,於是從自己賴以為生的賠償金中撥出一部分,托張輝購買了一台相機,作為Evelyn的生日禮物。Evelyn受寵若驚,但現實的窘迫讓她無法開心太久,便被迫暗地裡賣掉了這台相機,以解家鄉的燃眉之急。

發現相機被賣掉而一度不諒解Evelyn的梁昌榮,最後仍選擇相信她有不得已的苦衷,竟再買了一台相機給她。而後當Evelyn的作品獲獎,他更暗地為她製作作品集,為她安排轉職,替她爭取更多的機會。與此同時,Evelyn也暗地裡送花給梁昌榮的兒子,轉達父親期望與他相會的願望。兩人在背地裡為對方著想、相互成全,令人無比動容。

故事的尾聲,盛開的木棉花隨著風起飛揚,象徵梁昌榮如Evelyn翼下的風,鼓舞她飛向更廣闊的天空。兩人在對方身上獲得邁向下一階段的力量,雖然分別,卻沒有遺憾。

■實情

《淪落人》的劇情沒有太多轉折,卻勝在生動而細膩地描寫香港的照護產業。其實這也是台灣人熟悉的產業,因為台灣的受照顧者,很大部分由外籍幫傭支持,只是台灣照護產業的外籍勞工多來自印尼,菲律賓的比例較低。其實這也相當程度反映菲律賓的經濟、社會問題,致使國民大規模在海外就業。根據2019年的統計資料,菲律賓1億總人口中有1200萬人在海外工作,締造每年322億美元的收入。曾經被美國殖民而產生的英語優勢,助長了菲律賓人往海外的流動,菲律賓海外勞工(Overseas Filipino Worker, OFW)因此世界聞名。只是,如同《淪落人》所呈現的,菲律賓人在海外的日子並不好過,受歧視、虐待不時可聞。

當然,菲律賓人的處境也不全然是負面,譬如《淪落人》中的梁昌榮和Evelyn,因朝夕相處而醞釀出情感和信任,主僕間建立深厚情感,一如梁昌榮在劇中所說:「她每天和我在一起、照顧我,我不相信她,還可以相信誰?」事實上,編導陳小娟正是因為偶遇一幕主僕和諧的畫面,觸發她寫下《淪落人》的劇本。

■主僕

對倡議自由、人權的現代社會而言,「主僕」這樣的關係委實令人不自在。甚至有人因此認為聖經落伍而保守,因為聖經並未反對奴隸制度。然而,這樣的批評實在失之片面,忽略了聖經雖未譴責奴隸制度,卻反對任何形式的剝削與壓迫。

若我們考察聖經,會發現律法明文規定對奴隸的保障,不僅有第七年自由的規範,而且主人若傷害奴僕,必須讓奴僕自由(出埃及記21章),還不能讓離去的奴僕空手離去(申命記15章)。如此律例,若然遵行,將不會永遠為奴(註2),也不會產生貧窮世襲的問題,與世界的奴隸制度實是大相逕庭(申命記15章4節)。

聖經中論到主僕,其實是豐富而多樣的意涵。我們可以從行事為人的角度切入,了解到人沒有自己想像中的自由,都是奴僕,至於是義的奴僕,還是罪的奴僕,端視順從誰、被誰約束。保羅提醒在恩典之下的基督門徒,固然不在律法之下,但也不能犯罪;相反的,當為義的奴僕,歸給上帝,成為聖潔、進入永生(羅馬書6章14~23節)。我們在上帝的默示中,不僅看到更為自由、顧念人性的奴僕制度,也認識聖經對根本、內在問題的關注。作義的奴僕,即是作主的奴僕,不僅不受罪的轄制,還享有真正永遠的自由與平安。

註1:此言也是黃秋生的心聲,他因為曾經表示同情香港雨傘運動,被貼上「港獨」標籤,遭到主流電影圈放逐。

註2:雖然第七年的自由,可以避免永遠為奴的狀況發生,但還是有例外;為了愛主人的緣故,奴僕可以按著自己的意志、公開的決定永遠在主人家(出埃及記21章5、6節)。

●資料來源:
https://zhwikipediaorg/wiki/淪落人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arthel_scale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hilippines
https://enwikipediaorg/wiki/Overseas_Filipinos
https://enwikipediaorg/wiki/Foreign_worker
http://wwwatmoviescomtw/movie/fscn3849779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yf9fOPwki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bxg-1eZTyc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RWQbxLzmt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9WfWVOTzWQ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Og3ITSjiy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P9Bjwesowk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MvUf9Kxty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F_6DZqDYK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LN2WyecYmQ
https://wwwstormmg/article/1177081?srcid=7777772e73746f726d2e6d675f61376137353135306337663036306236_1556980330

文章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546期

圖片提供:Yahoo!電影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3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2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1
 
   姐妹開步走
 
教會不斷改革,性別走向平權
彼此相愛的家規
上帝的恩典代代無盡
 
   原知原味
 
帶著學生下田去
正名、文面與我
恢復族名的意義
 
   教會人物誌
 
論李登輝總統的兩條路線
致力婦女教育的林安姑娘
追念普世神學家孔漢思的些許往事
 
   青年青不輕
 
珍惜上帝的殿
番薯簽詩,抒發農民生活之重
台灣國民文學,在土地、在農村
 
   鮮知啟示
 
祂接納你,在於祂的憐憫
青年信仰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從上帝豐盛賜予,反思食物、公義與愛的關聯
 
   信仰與生活
 
用生命影響生命
差異,碰撞出璀璨火花
珍惜樸實的健康與自由
 
 
 教會歷史
 
宗教改革的繪畫藝術
數百年教堂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一個青年對自己和群體的思考路徑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