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教會歷史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3005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從中文聖經譯本覺察神對華人得救的心意
作者 / 主講◎唐子明
1853年的太平天國版聖經。

整理◎黃玉琴

【編按】唐德宗建中二年(西元781年)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揭開了中文聖經的翻譯史序幕。而後長達百餘年的過程,歷經了天主教耶穌會教士、基督教來華宣教師及後來華人參與翻譯工作三個階段。唐子明博士梳理這段歷史,著成《啟示與文字:中文聖經翻譯的故事(1807-1919)》一書,讓華人信徒看見上帝的手如何整合眾多普世力量,將祂的話語轉譯成華語,使華人教會得以在真理中成長茁壯。今年適逢影響華人教會最深的和合本聖經發行一百週年,我們一起來回顧這段歷史,以覺察上帝對華人得救的心意。

■湮沒在歷史中的譯經英雄

16世紀的宗教改革,對天主教產生極大的衝擊,不久耶穌會(Society of Jesus)成立,目的是將天主教信仰傳布到全世界。耶穌會教士接受了嚴格的學術和事奉訓練,但他們在中國的傳教工作一直未能順利展開。教士們經歷一番努力和摸索,發現「西儒」的角色可以贏得高級知識分子的尊重,之後不僅在中國上流社會立穩根基,也在中國歷史留下許多令人敬佩的成就。

然而,另一批天主教教士選擇深入中國底層社會,向普通百姓傳福音。來自法國的巴設(Jean Basset)在1702年成為四川地區的署理宗座代牧,他發現,因為缺乏中文聖經和中國籍聖職人員,福音始終無法進入中國人的生活。於是他在該年向教廷發出〈中國福傳建議書〉,力陳翻譯聖經的重要性。後來在中國信徒徐若翰協助下,在1704至1707年完成了四福音書、使徒行傳及保羅書信的中文翻譯。可惜的是,整個翻譯事工因他染上急病死亡而於1707年結束。儘管如此,巴設留下來的譯本,在中文聖經翻譯上仍具有不可抹滅的影響力。

■沒有讀者的譯經工作

巴設譯本遺留下來的有四福音合參本《四史攸編》的抄本,現今分別收藏於羅馬卡薩納特圖書館(Biblioteca Casanatense)、大英圖書館、劍橋大學圖書館及香港大學圖書館。

1801年,英國公理會的莫斯理(Willliam Moseley)牧師在大英博物館閱覽室(大英圖書館前身)發現巴設譯本後,便撰文大力推動聖經中文翻譯事工。不久,英國聖經公會(British and Foreign Bible Society,BFBS)在1804年成立,致力於翻譯、印製及流傳不同語言的聖經譯本。

當時馬禮遜(Robert Morrison)正準備接受倫敦宣教差會(London Mission Society,LMS)的差派,前往中國傳教,莫斯理牧師便找住在倫敦的華人容三德教導馬禮遜中文,並協助他將大英博物館的巴設譯本抄錄下來帶到中國,成為他初到中國時最重要的中文學習範本和譯經參考。

在清政府實施鎖國政策的情況下,馬禮遜雖然是基督教派至中國的第一位宣教師,背負著倫敦差會交付的「學會中文,翻譯聖經」任務,卻得不到任何支援。他只能以東印度公司傳譯員的身分留在廣州,藉由聘用華人幫傭的方式學習中文。在華人助手蔡軒的協助下,馬禮遜重新抄寫、編排手中的使徒行傳巴設譯本,1810年得蔡軒幫助印行《耶穌救世使徒行傳真本》,給遠在英國的倫敦差會帶來極大的鼓勵。

同一時期,1799年即被差派至印度宣教的浸信會宣教師馬殊曼(Joshua Marshman)也在印度進行中文聖經翻譯。他受到威廉‧克里(William Carey)的鼓勵,與在澳門長大的亞美尼亞人拉撒(Joannes Lassar)在印度塞蘭坡(Serampore)翻譯中文聖經。

馬禮遜與馬殊曼成為競爭對手,最後由拉撒和馬殊曼拔得頭籌,於1822年出版基督教首部中文聖經。但後來因「洗禮」一詞造成重大爭議,而且只在浸信會使用,不久便名不見經傳了。反而馬禮遜完成的《神天聖書》,雖然晚一年才印行,卻受到極大的歡迎。

中文聖經第一代譯本在極度困難情況下完成,受到諸多限制,因為無法接觸到華人社會,得不到回應,加上大量參照巴設譯本緣故,許多文法和用字均未能貼近當時代的人,讀起來極不通順,連一些宣教師都不認為華人可以理解,因而拒絕使用。然而,許多現今通用的信仰詞彙,如神、耶穌、基督、天國、福音、使徒、先知、赦罪、洗禮、會堂、復活、祈禱、人子、弟兄、順服、得救等,都是由巴設原創、藉馬禮遜之手而流傳下來。

■華人逐漸成為核心

隨著政治局勢的演變,中文聖經翻譯事工也發生很大的變化。1842年,清政府因鴉片戰爭失敗而簽訂了《南京條約》,除割讓香港,還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及上海五個港口,過去諸多限制來華宣教的規定也廢除了,各差會興起合作的想法,宣教師人數頓時增加了好幾倍。距離由不同差會、宣教師及譯者共同完成一部眾人認可的聖經譯本,雖然仍有好長的路要走,但華人信徒逐漸從被動的讀者變成主動的參與者,最後承接了這項使命,持續進行修訂工作,讓真理可以更清楚顯明。

此時期中文聖經翻譯事工背後兩股最大勢力是英國及美國聖經公會,他們共同支持並資助第一次在華傳教士大會,1843年8月在香港舉行。新的中文聖經翻譯也列入議程,最後決定由五個傳教地區香港及廣州、福州、廈門、上海及寧波、曼谷派出委任成員分頭翻譯,再交由其他教區校對、修正,此版本即所謂的《委辦譯本》。然而,該採用何種文體,以及關於新約希臘文的「Theos」和舊約希伯來文的「Elohim」一詞如何翻譯等問題,起了很大的爭議,雖然最終仍完成譯本,卻造成英、美宣教師的分裂,其後有更多不同譯本出現。

1853年,太平軍攻下南京,成立太平天國,英國聖經公會觀察到局勢改變,發起了「百萬新約聖經為中國」(A Million New Testaments for China)運動。這時譯經的宣教師發現,過去推崇的文言文體無法令普羅大眾了解真理,有必要改變,於是將《委辦譯本》改譯成南京的官話版本,即後世所稱的《南京譯本》。這時譯經宣教師開始考慮到華人讀者的需要,希望譯出一般人讀得懂的聖經,於是出現各種方言譯本,如1860年的廣東話《約翰傳福音書》、1894年的福州話《新舊約全書》等,為官話《和合本》的出現鋪路。

第二屆在華傳教士大會於1890年5月在上海舉行,最重大的突破是接受「聖經唯一、版本則三」的觀念,一致通過深文理(文言文)、淺文理(章回小說體)和官話(白話文)三個版本的《和合本》翻譯計畫,文體的長久爭執就此解決。

對官話《和合本》影響最大的莫過於《北京譯本》。1864年,《北京譯本》翻譯小組成立,希望翻譯以北京方言寫成官話聖經,此時除了英國聖經公會、美國聖經公會之外,還加入了蘇格蘭聖經公會的資助,分別在1870及1874年完成新、舊約的翻譯。此譯本保留了《委辦譯本》的雅緻,但譯法簡潔、減少使用助詞,且舊約部分有猶太裔聖公會主教施約瑟深厚紮實的希伯來文做根基,因此深得眾人信賴。《北京譯本》日後成為官話《和合本》修訂時主要的參照版本,創世記1章2節:「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神的靈運行在水面上。」整句被引用。

1919年《和合本》出版時,適逢中國發生五四運動,白話文開始受華人喜愛,也促使信仰本色化運動發展。此時中國聖經學者越來越多參與中文聖經翻譯,於是有1929年美國宣教師賽兆祥(A. Sydenstricker)與南京金陵神學院朱寶惠合譯的《新約全書》出版,成為中西聖經學者首次合作的結果。
而第一個獨力完成新約翻譯的中國基督徒學者王宣忱,則根據希臘文原本並對照數個中文譯本翻譯,於1933年完成《新約全書》,成為第一本由華人基督徒翻譯發行的聖經譯本。

其後還有1941年的《國語新舊庫譯本:新約全書》,以及最重要的《呂振中譯本》,由呂振中牧師根據新約希臘文聖經譯本,以直譯的方式翻譯經文,對於理解經文的原意有很大的幫助。

1970年代,聯合聖經公會依據《現代英文譯本》,使用當時流行的文體,以「意義相符、效果相等」的原則,翻譯了《現代中文譯本》。另有《當代聖經》是依照英文譯成,用字淺白易懂,以傳福音及栽培初信者為其目的。

■中文聖經翻譯的三大爭議

中文聖經翻譯百年歷史中,曾發生三大爭議,即「浸」與「洗」譯字之爭、「神」與「上帝」譯名之爭,以及文體使用之爭。不同差會成員站在各自的立場堅持己見,結果便造成譯經小組分裂。回顧這幾次爭議,可以發現譯經宣教師們守護真理的心志十分堅定,歷經數十年沉澱反思,終究在聖靈引導下彼此接納,攜手完成中文聖經翻譯的龐大事工。

「浸」與「洗」譯名之爭發生於第一代譯本的19世紀初,是第一個影響深遠的爭議,原先與中文聖經翻譯無關,是浸信會與英國聖經公會之間的角力。這樣的情勢延續到後來的《委辦譯本》,變成英、美兩國宣教師的爭執。期後倫敦差會已不如以往強勢主導,隨著英國式微,美國和愛爾蘭聖經公會崛起,可說為《和合本》的出現埋下了伏筆。

另一個影響最大且最劇烈的爭議,便是「God」一詞的中文如何翻譯。因為牽涉到神學的詮釋,從1843年造成分歧,直到1890年才算取得共識。支持使用「上帝」譯名者,認為中國古籍曾出現這個詞,有至高主宰的意思,較「神」泛指一般靈界的物體更為適合。但最重要的是,他們相信可以在中國古籍找到關於上主的啟示,證明中國人敬拜的「天」,正是聖經所稱的永生主宰。這群人對中華文化抱持較多尊敬,相信這樣的做法,可讓有悠遠歷史的敬天民族接受福音。

支持使用「神」譯名者則認為,華人從未認識聖經中那位至高者,基督信仰對中華文化是全新的概念,因此要謙卑認識這位神。

後來兩者皆被保留下來,使得中文聖經分為「上帝版」及「神版」。在「神版」聖經的編排上,因為要有別於一般的神祇,於是在前面留一空格,做為尊稱。這種做法也有利於活版印刷,只需要更動兩個字,便可以付印兩種版本。

由此可見,聖經翻譯不單是將經文從希伯來文及希臘文轉換成中文而已,同時需要將文字轉化為華人能明白的觀念,進而鼓勵他們認識和接受福音。早期至中國的宣教師深信福音是神的話語,因此不畏艱難跨越語言的障礙,向未信者忠實傳達基督教信仰的內涵。因此,19世紀的中文聖經翻譯史,既是傳教的歷史,也可說是華人神學奠立基礎的過程。

■和合本本質與新世代譯本的挑戰

《和合本》(Union Version)最初的目標是聯合各差會學者共同翻譯出最佳譯本,當今華人教會使用的《官話和合本》,乃1890年第二屆傳教士大會通過進行三種文體翻譯的其中之一。該計畫最先完成的是《淺文理和合本》新約的翻譯,於1900年完成、1904年出版。《深文理和合本》新約則於1906年出版。《官話和合本》新舊約全書,終於在1919年出版。然而因著中文在20世紀初經歷重大的變化,《官話和合本》成了流傳最廣也最具權威的中文譯本,深受華人教會的看重和使用,直到1988年才由聯合聖經公會修訂為《新標點和合本》,除了改用現代通用的標點符號之外,某些人名與地名也做了修改。

《官話和合本》因為推選翻譯人員不易,16年後(1906年)才出版新約,其後再經13年,1919年才完成舊約。小組成員進一步討論後,決定使用三個中文譯本:《北京譯本》、楊格非的《官話新約》及《南京譯本》,做為新約修訂的中文底本。然而就內容來看,新約很多部分只引用《北京譯本》修正,也採用相同的翻譯模式,由小組成員負責不同的部分,譯文需經過所有成員審核,再一起討論完成最終版本。因此,《官話和合本》可以算是《北京譯本》的修訂本,很多重要詞彙都來自於此,日後影響華人信徒神學觀及對信仰的理解。例如加拉太書5章「九種屬靈果子」,其中六個翻譯都來自《北京譯本》。至於舊約,則選用施約瑟的官話《舊約全書》做為底本,也大量保留其許多優美的句子。

在華人教會與信徒心目中,《官話和合本》具有極重要的權威地位,以致於較少或根本不閱讀其他譯本。然而有了不同譯本的比較,很容易就會發現差異點,較不會一味按字面的意思照單全收,或是用自己的想法去解釋經文,把自己的神學觀讀進去,而不是將神的真理讀出來。

細數基督教宣教師將近一個世紀的努力,其成果相當驚人,在《和合本》出現之前,以文體來分,深文理譯本最少完成了23個譯本,淺文理譯本則出版了3個譯本,官話譯本則有5個,至於地區性的方言譯本,則超過40種。宣教師努力的成果,不少已隨著時代變動而消失不見,中文在這期間也經歷了很多變化,華人信徒理當接續譯經宣教師留下來的工作,以現代人熟知的語言轉譯聖經的真理,並且結合現代科技,除了文字外,也運用圖像、影音、網際網路等工具,將神的話語傳送至每一個尋求真理的人心中。

※作者簡介|唐子明

加拿大卑詩大學(UBC, Vancouver)宗教研究哲學博士;註冊翻譯員(STIBC, CTTIC)。著作有《啟示與文字:中文聖經翻譯的故事(1807-1919)》(香港:天道,2018);《從拉撒到和合本:華人聖經翻譯百年史》(溫哥華:樂筆,2018);《白話基督教》(溫哥華:樂筆,1998);與梁燕城合著《兩約探秘》(台北:宇宙光,2006)。

※參考書目

■《啟示與文字──中文聖經翻譯的故事(1807-1919)》,作者/唐子明‧出版/天道書樓

■《道在神州──聖經在中國的翻譯與流傳》,作者/海恩波‧譯者/蔡錦圖‧出版/國際聖經協會

文章與圖片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536期,https://tcnn.org.tw/archives/63125,2021.01.18摘錄。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3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2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1
 
   姐妹開步走
 
教會不斷改革,性別走向平權
彼此相愛的家規
上帝的恩典代代無盡
 
   原知原味
 
帶著學生下田去
正名、文面與我
恢復族名的意義
 
   教會人物誌
 
論李登輝總統的兩條路線
致力婦女教育的林安姑娘
追念普世神學家孔漢思的些許往事
 
   青年青不輕
 
珍惜上帝的殿
番薯簽詩,抒發農民生活之重
台灣國民文學,在土地、在農村
 
   鮮知啟示
 
祂接納你,在於祂的憐憫
青年信仰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從上帝豐盛賜予,反思食物、公義與愛的關聯
 
   信仰與生活
 
用生命影響生命
差異,碰撞出璀璨火花
珍惜樸實的健康與自由
 
 
 教會歷史
 
宗教改革的繪畫藝術
數百年教堂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一個青年對自己和群體的思考路徑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