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鮮知啟示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3134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畫中有道】世界之光
光照在黑暗中
作者 / 李柏生

法國畫家法蘭索瓦‧布雪(François Boucher,1703~1770年)於1750年創作的《世界之光》(La Lumière du monde),因名稱並非直接描述畫作內容,所以可能無法顧名思義。這幅作品,其實就是以聖誕為主題的畫作,描繪人子降生的情景。

法蘭索瓦‧布雪這位畫家,沒有留下太多紀錄供我們認識他的生平,但他為數可觀的作品足以讓我們認識他的才華。他筆下的主題多為歷史故事,有數以千計的油畫、200多幅版畫、多達萬幅的素描。他被認為是洛可可風格(Rococo)的代表人物,亦被視為新古典主義(Neoclassicism)的先驅。他主要贊助者是龐巴度夫人(Madame de Pompadour),是路易十五(Louis XV)的情婦,以支持藝術馳名,布雪受到她的肯定,因此擔任宮廷首席畫師。《世界之光》是龐巴度夫人第一個委託作品,目前收藏於里昂美術館(Musée des Beaux-Arts de Lyon)。

■兩約皆指向基督

《世界之光》的構圖,並沒有嚴謹地依照聖經的記載,而是融會了許多元素,以人物群像的形式,讓人細細咀嚼,意猶未盡。和許多以聖誕為主題的作品相似,嬰孩耶穌是作品的焦點,安穩靜謐睡臥於床上,彷彿可以搭上〈平安夜〉(Silent Night)作為背景音樂,雖然此曲為1818年的作品,但詮釋異曲同工。畫家頗為仔細地刻劃坐在一側的馬利亞,初為人母的她面容恬靜,俯身環抱小床,她的懷抱彷如舒適的搖籃,一方面保護幼子,一方面將祂介紹給兩個年紀稍長的孩子。兩個孩子明顯不是來自聖經的描述,我們無從得知畫家將誰融入作品中。可以想像是那位在母腹中就因救主即將降臨而歡喜跳動的孩子(路加福音1章41~45節),而小孩懷抱著鴿子,也讓人聯想到之後人子受洗時的情景(馬太福音3章16節)。兩個孩子之後是一男兩女,以虔誠的姿態朝見襁褓中的嬰孩。他們不是出於聖經記述的人物,禱告的姿態卻讓畫面顯得莊重寧靜。

馬利亞身後有一位老者,貌似正將目睹的一切記錄成冊。此人物同樣非出自聖經,但我們可以想像是福音書作者。使徒見證、記錄福音,讓人們知道代替我們獻上挽回祭的基督如何成長,「這些事我既從起頭都詳細考察了,就定意要按著次序寫給你。」(路加福音1章3節)證明祂確實道成肉身,和我們一樣有血有肉,也因而曉得真道的確實。.

或許也可以想像老者是舊約先知,他們活在基督降世以先,早已詳細地尋求、考察,「考察在他們心裡基督的靈,預先證明基督受苦難,後來得榮耀。」(彼得前書1章11節)老人的身分,或許留下查證不易的問號,但若我們曉得救贖歷史,這兩段聖經說明了新舊兩約共同的焦點乃是基督。新約藉舊約的預示而顯得紮實、豐富,舊約藉新約的啟明而顯得清晰、具體。

從畫作上方的天使,推測布雪可能聯想到彼得書信。不同於路加記述天使在曠野高聲頌讚,《世界之光》中的天使透過雲層凝視馬槽、交頭接耳,如同彼得所言,天上的使者「也願意詳細察看這事」(彼得前書1章12節)。他們觀看著這位從至高之處取了卑微、道成了肉身、寧可暫時比天使小的上帝羔羊。

布雪沒有著眼太多於背景,僅由牛、雞、雞蛋、水壺、木梯等元素,讓人意識到聖誕時分人子在馬槽中的窘迫。整幅作品以不同人物構成一個橢圓形,中間的留白讓畫面看起來不是斗室一角,反有開放空間之感。沒有福音書記載的牧羊人、博士,卻出現福音書未記載的人物,是布雪作品獨特之處,也增加了觀者的解讀空間。

■光明照進黑暗

這幅畫作雖有許多不是出於聖經的元素,而是來自布雪的創思,或其他聖經的援引、連結,不過畫名《世界之光》,無疑卻是出自聖經的觀點,那正是耶穌對自己的見證(約翰福音12章46節),表示世界因著祂的降生而不再處於黑暗之中。

在聖經中,「光」有重要且深遠的意涵,不僅是上帝對自己的啟示之一,我們也看到新舊兩約均以「光照在黑暗中」(創世記1章3節、約翰福音1章5節)作為世界的濫觴。當大地還是空虛混沌之際,首先就有了光,所以光明非來自日月,乃是出自上帝的話語。照樣,耶穌來到加利利之後,福音書的作者體認到先知的話在這個人身上應驗,「那坐在黑暗裡的百姓看見了大光;坐在死蔭之地的人有光發現照著他們。」(馬太福音4章16節)我們看到福音書將世人視為坐在黑暗中的人,黑暗中的人無法做什麼取得光明,他們或可尋求律法、尋求先知、尋求道德,貌似處在光明中。

然而耶穌指出,即或他們尋找、喜歡的是出於上帝所差遣,如同施洗約翰,卻不是真光,而是:「為要作見證,就是為光作見證,叫眾人因他可以信。」(約翰福音1章7節)光明與黑暗,不在於人是否良善,而在於所信的對象。若人信從的不是耶穌基督,再怎麼尋求善美、公義,仍只是在黑暗中摸索,妄圖自己定義聖善、公義,卻反而成為不服上帝之義的人,「因為不知道上帝的義,想要立自己的義,就不服上帝的義了。」(羅馬書10章3節)

重生前的我們猶如在黑暗中,無法認識一切屬上帝的事,唯有倚賴上帝自己啟示,並照明我們心中的眼睛,「那吩咐光從黑暗裡照出來的上帝,已經照在我們心裡,叫我們得知上帝榮耀的光顯在耶穌基督的面上。」(哥林多後書4章6節)

■披戴主耶穌基督

蒙恩的人不僅因得光照而認識上帝,也漸漸活出上帝的屬性與作為。耶穌不僅以「世界的光」自稱,祂亦以此稱呼說明門徒的呼召與責任:「你們是世上的光。……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馬太福音5章14、16節)縱然今時環境幽暗如墨,但使徒保羅勉勵我們:「黑夜已深,白晝將近。我們就當脫去暗昧的行為,帶上光明的兵器。行事為人要端正,好像行在白晝。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蕩;不可爭競嫉妒。總要披戴主耶穌基督,不要為肉體安排,去放縱私慾。」(羅馬書13章12~14節)上帝的兒女理當願意學習彼此相愛、往來,好顯明照在我們當中的真光(約翰一書2章8~9節)。

參考資料:

https://fr.wikipedia.org/wiki/La_Lumière_du_monde_(Boucher)

https://fr.wikipedia.org/wiki/François_Boucher

https://fr.wikipedia.org/wiki/Musée_des_Beaux-Arts_de_Lyon

文章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538期

圖片來源:https://fr.wikipedia.org/wiki/La_Lumière_du_monde_(Boucher),2020.11.23摘錄。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3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2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1
 
   姐妹開步走
 
教會不斷改革,性別走向平權
彼此相愛的家規
上帝的恩典代代無盡
 
   原知原味
 
帶著學生下田去
正名、文面與我
恢復族名的意義
 
   教會人物誌
 
論李登輝總統的兩條路線
致力婦女教育的林安姑娘
追念普世神學家孔漢思的些許往事
 
   青年青不輕
 
珍惜上帝的殿
番薯簽詩,抒發農民生活之重
台灣國民文學,在土地、在農村
 
   鮮知啟示
 
祂接納你,在於祂的憐憫
青年信仰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從上帝豐盛賜予,反思食物、公義與愛的關聯
 
   信仰與生活
 
用生命影響生命
差異,碰撞出璀璨火花
珍惜樸實的健康與自由
 
 
 教會歷史
 
宗教改革的繪畫藝術
數百年教堂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一個青年對自己和群體的思考路徑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