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教會人物誌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5558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英國聖詩 清教徒的心靈獻祭
作者 / 李景行

基督教歷史中,英國有其源遠流長的歷史,隨著基督教的興衰而沉浮,卻也保存獨特性。據考證,不列顛島遠在使徒時代已有健全教會組織,曾派遣主教代表參加歐陸的教會會議。四世紀末葉,羅馬軍隊撤離調返歐陸,島上教會負起自立自養的責任,不但矢志於使徒時代的信仰,實行古教會的生活,還派遣主教至蘇格蘭與愛爾蘭等地傳道。

據說奧古斯丁(St. Augustine)及其同伴僧侶四十多人曾受派前往,欲勸化他們離棄異端歸信基督,卻發現該地早已有活潑的教會。主後664年,他們承認羅馬教皇為最高領袖,但不直接受教皇統治,直到宗教改革時三百年間,教皇才有統治英格蘭教會的行政權。

十六世紀,英王亨利八世在政治關係上與羅馬教會斷絕,自行創立英國國教。後清教徒(Puritan,英國新教徒之總稱)因宗教、政治意見不合,以改革教會積弊為目的興起,直至1660年王政復興,清教徒遭逼迫,後人稱為「清教徒運動」(1650~1780年)。

受到宗教改革影響,英國教會發展出兩條不同的路線,其一是聖公宗(Anglican),其二是獨立宗(Independents),他們因信仰、禮拜、組織等意見不同而分開,聖公宗以不偏不移的精神,保守中庸和平的方式,保留大公教會傳統精神;獨立宗卻擺脫國家教會形式和政治的限制,脫離母會。

在此時期,教會和國家正值多事之秋,社會秩序混亂,因為政教合一,宗教信仰極不自由,教會內紛爭不斷。無神論(Atheism)學者攻擊基督教,使一般有思想的基督徒醒悟過來,圖謀改革,為信仰自由奮鬥。許多清教徒吃了很大的苦頭,相繼移居荷蘭或美洲。在這些患難中所寫的聖詩,卻都是思想愉快、充滿熱情且偏重信條的作品。

■瓦慈(Isaac Watts,1674~1748年)

宗教改革後,基督教原應用的詩篇改為「韻文詩篇」(Psalters)其中應用最廣、影響最大的有《日內瓦韻文詩篇》(Anglo-Genevan Psalters)及《新韻文詩篇》(The New Version- “Tate and Brady”)。韻文詩篇在早期英國基督教生活是偉大的貢獻,直到「英國聖詩之父」瓦慈出現,更把基督教的聖詩帶至另一個新的階段。

瓦慈更新詩篇,使它有活潑的氣氛,合於福音與現代需要。他的聖詩寫作有兩項主要的理論:1.信徒的讚美是對上帝的「獻祭」,因此詞句應該是我們自己的話語,自己的心靈之聲;2.若要使用詩篇,要現代化與基督教化。

他一生寫了600多首聖詩,其中有許多改譯詩篇而來。他把舊約時代的詩譯成新約時代的歌,且天衣無縫,不露鑿痕。他說:「大衛若生在今日,所作的也必像我的譯詩一樣吧!」

新《聖詩》收錄他多首作品,222首〈上帝做阮代代幫助〉(O God, Our Help in Ages Past),可參看《台灣教會公報》3108期介紹。

■衛斯理兄弟(The Wesleys)

18世紀,英國教會失去宗教改革的熱忱,教會越形腐化,又因唯理論(Rationalism,或作理性論)盛行,人心冷淡,談論宗教即受譏嘲,牧師傳倫理而不傳福音,社會黑暗至極。

時在牛津大學深造的約翰衛斯理(John Wesley,1703~1791年)與查理衛斯理(Charles Wesley,1707~1788年)兩兄弟見狀極其痛心,遂組織團契研究聖經、禱告、探訪,到處遊行佈道,登高疾呼人們以信心接受上帝救恩。他們工作的果效得力於詩歌,用簡單的語言及輕快的曲調寫成福音詩歌,為聖詩開創一條新的道路。兄弟倆合作編纂詩集,並得到國家支持。查理原是位詩人,寫詩經驗使他靈感如泉湧,共創作6500首以上聖詩,且推行不遺餘力。兩兄弟皆說自己藉著聖詩引人歸主比講道還多。

新《聖詩》收錄作品中,55首〈著聽天使啲吟講〉(Hark, the Herald Angels Sing)、582首〈慈悲疼痛大人君〉(Jesus, Lover of My Soul)可參看《教會公報》3174、3115期介紹。

■托普雷迪(Augustus Montague Toplady,1740~1778年)

他是一位很有講道恩賜的牧師,講道很有力量,許多人大老遠趕到他的禮拜堂聽道。可惜因罹患肺病,38歲就蒙主恩召。臨終時,他留下一句令人深省的話:「喔!我是這樣一個污穢的罪人,在上帝的光中,我更是一個無可救藥的罪魁,但是今天我能靠著主耶穌的寶血,親近這一位聖潔的上帝,並且把我這罪魁的頭依靠在祂慈愛的胸懷。」

托普雷迪所寫的詩歌,無論表達喜樂、哀傷或讚美,筆調顯得非常輕柔,充滿聖靈感動的力量,使人好似可以透過他的詩歌摸著上帝的同在。

■約翰紐頓(John Newton,1725~1807年)

他本與父親從事販賣奴隸的工作,後來自己成為奴隸,被拯救後悔改,返回英國接受神學教育後成為牧師。他與名聖詩作家寇柏(William Cowper)兩人合編《奧爾尼聖詩集》(Olney Hymns),通用於當時英國國教聖公會,至今仍常被使用。除了寫作聖詩,他也發起禁止販賣黑奴的運動,促使英國成為全世界第一個立法禁止販賣黑奴的國家。

紐頓寫的詩歌,在在描述基督的憐憫、拯救,不忘主給他的救贖恩典。作品以新《聖詩》608首〈奇妙恩典何等甘甜〉最為知名,傳唱全世界。

■寇柏(William Cowper,1731~1800年)

自古詩人擁有豐富的情感,聖詩作者更有高超的靈性,寇柏就是一位感性與靈性都相當豐沛的詩人。聖詩史上,英國產出最多聖詩作者,寇柏更被譽為「英國唯一偉大的詩人兼成功的聖詩作者」。

他舉家移居風景優美的奧爾尼後,與紐頓牧師成為知交,因而極力協助紐頓的牧會工作,並協力出版《奧爾尼聖詩集》。其中68首出自他的手筆,有幾首詩歌是他經歷嚴重精神衰弱後寫成,因此有人質疑他得過精神病,可以用他的詩嗎?其實這種失落的經驗人人皆有,他的詩歌正說明了人心的不安定,告訴人尋求永生道路,可以幫助每個人。

■威廉士(William Williams,1717~1791年)

英國威爾斯地方教會的歷史相當有趣,他們的信心有時如高山,有時冷若深淵。16世紀算是熱心時期,當時有作家說:「音樂家若不讚美主,就是不老練;詩人若不稱頌天父,就是假的。」

宗教改革前,威爾斯的教會有如將殘的燈火,但馬丁路德的火熱讓燈火再次燃燒。有此說馬丁路德的詩比他的道更令仇敵害怕,威爾斯地方的人亦如此。衛斯理復興時期,威爾斯亦大為奮興。

斯時威廉士是著名的詩人,所作的詩有許多人喜歡背誦,雖然當時很多人不識字,但因背誦他的詩而開始對讀書有興趣的卻大有人在。

他常以家鄉威爾斯文寫詩,是一位有聲有色的歌詠者,也是大有能力的佈道家,被稱為「威爾斯甜蜜的歌唱家」和「威爾斯的瓦慈」。

新《聖詩》622首〈至大上帝,願祢導我〉(Guide me, O my great Redeemer)為威廉士的代表作,可參看《教會公報》3230期的介紹。

■杜德理奇(Philip Doddridge,1702~1751年)

他的祖父及外祖父都是敬虔事主的傳道人,祖父是與英國國教爭戰的勇士。1647年他在教區牧會時,國教把他列入獨立教會名單,視為反叛國教,因此他只能在自己家裡主持聚會,這對杜德理奇影響深遠。

父親是油商,也是獨立教會熱心的信徒,外祖父包曼是信義會牧師,母親也很敬虔,曾用彩色磁磚在牆壁上貼砌聖經故事。在他牙牙學語時,就藉著花花綠綠的磁磚壁畫,聽母親講聖經故事。自幼受這些薰陶,讓他有獻身的志向,而後到一所獨立教會辦的小神學院深造,畢業後留校任教。1729年搬到北安普頓,在堡壘丘牧會,主持一間神學院達22年之久。教育200多位來自蘇格蘭與荷蘭的青年,其中120人擔任牧職,幾乎都參加新教教會。杜德里奇共寫了363首詩歌,以瓦慈為典範,在講道時使用。他寫的詩歌有175首出自舊約,創世記到尼希米記寫了25首,約伯記到雅歌57首(以詩篇為背景有45首),小先知書25首。新約以四福音書作背景有74首,以保羅書信為背景有102首(羅馬書11、希伯來書19、彼得前書12),以啟示錄為背景則有12首。

文章來源:台灣教會公報,https://tcnn.org.tw/archives/13522,2020.11.23摘錄。

圖片提供:Serene 攝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3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2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1
 
   姐妹開步走
 
教會不斷改革,性別走向平權
彼此相愛的家規
上帝的恩典代代無盡
 
   原知原味
 
帶著學生下田去
正名、文面與我
恢復族名的意義
 
   教會人物誌
 
論李登輝總統的兩條路線
致力婦女教育的林安姑娘
追念普世神學家孔漢思的些許往事
 
   青年青不輕
 
珍惜上帝的殿
番薯簽詩,抒發農民生活之重
台灣國民文學,在土地、在農村
 
   鮮知啟示
 
祂接納你,在於祂的憐憫
青年信仰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從上帝豐盛賜予,反思食物、公義與愛的關聯
 
   信仰與生活
 
用生命影響生命
差異,碰撞出璀璨火花
珍惜樸實的健康與自由
 
 
 教會歷史
 
宗教改革的繪畫藝術
數百年教堂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一個青年對自己和群體的思考路徑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