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原知原味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1428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印象派藝術省思6-6
唯心主觀的藝術,自然的永恆性
作者 / 陳韻琳
塞尚畫的蘋果。

竇加說:「畫我們留在記憶裡的。這是一種融合想像與記憶的轉化,只有真正給人深刻印象的、最根本的,才會被再現。」「我們只看到我們想看的,當然這是錯的,但是,這卻是藝術的基礎。」「畫出眼前固然重要,但是最好只畫出存在記憶中的事物,因為那是經過轉換、沉澱的想像,然後才能畫出真正感動自己的地方,它就是本質的所在。唯有這樣,才不會被眼前的景物限制我們的記憶與幻想。」

竇加這些繪畫的感觸,已經說出了印象派時期終結後,繪畫勢必會出現的大轉向。

■看到一種永恆性

保羅‧塞尚(Paul Cézanne,1839~1906年)是個遠離藝術家群體的人,當然,孤僻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但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不滿意印象派繪畫呈現出來的光影瞬息萬變的世界,他想要看到的是一種永恆性。此外,他在不斷觀看的過程中,出現了迷惘的痛苦,因為他發現同樣的景物或物件,昨日、今日或明日觀看,一點點、一絲絲角度的偏差,就讓看到的跟前次完全不一樣,他發現他無法確定自己看到的景物或物件。

最後,塞尚放棄了單點線性透視、色彩遠近透視這些藝術家約定俗成的繪畫形式,因為塞尚觀察到的空間深度,是由層層相疊的垂直與水平面構成,他認為這才是真正的透視。若用線性透視,則需描繪出物體在透視中應呈現的大小,但塞尚發現,當他專注執意地觀看,其實每一個物體都是實在而清晰的,而他必須忠實於他所見。因此,他讓畫面任何一處都同等重要、同樣清楚,避免任何一種可辨識的光源和投影,他讓光線是物體本身所散發出來的光線,而光在每一處都大致相同。

色彩是塞尚畫面唯一的構成要素,它們藉由筆觸的性質來決定形體,光不會單獨存在,而是透過色彩衍生的。塞尚說:「光不是一種能複製模仿的東西,必須藉由其他東西才能表現出來,這東西就是色彩。」而他處理空間深度的方式,一樣是倚靠對色彩的研究。譬如冷色調如藍和綠,通常顯得退縮,暖色調如紅與橙、黃,則顯得突顯,他用色彩與色度,來呈現立體感與重量。

■雙重視點與唯心主觀

最後,塞尚在靜物畫中出現了雙重視點,這是另一種在二度空間中製造空間深度的方法,這造成他畫中的靜物甚至是房子,彷彿是要傾倒似地看起來很不穩定。這仍舊忠實於他用心觀看後所看到的,因為塞尚終於發現了,人們不是用一隻眼觀看、而是用雙眼,這使人們在觀看時,其實不可能只出現單一視點。

日後研究腦部認知系統的醫學家及心理學家,證明了塞尚的觀點。人們明白,當腦部認知系統介入,的確會讓我們不忠實於我們雙眼真正看見的,我們會自動透過腦部的認知,解釋出我們以為我們看到的。

塞尚這個觀察研究,窮盡他畢生之力,以至他的好友、思想先進的文學家左拉(Émile Zola)認為塞尚是憤世嫉俗的失敗者,1886年他出版小說《傑作》(L’Œuvre),主人翁是想實現目標卻失敗的藝術家,最後自殺,正是以塞尚為原型。塞尚收到書後寫信:「親愛的左拉,我剛收到你好意寄來的《傑作》,感謝《勞貢‧馬卡爾家族》(Les Rougon-Macquart;編註:左拉另一本書。)的作者,善意地將他的追憶訴諸於文字,讓我有機會回想起過去的年歲,僅在此向他致謝。一直保有過去回憶的保羅‧塞尚。」這是他寫給左拉的最後一封信。

畫家貝納(Emile Bernard)去拜訪塞尚之後說:「我這才知道他作畫速度有多慢,當我在樓下畫畫,只聽到他在樓上來回走動,好像他正在房間裡來回踱步思考,他有經常下樓,走到花園裡坐下來,卻又突然匆促地上去他的畫室。我時常看到他表情沮喪地在花園裡,告訴我,他在工作上遇到了一些障礙。」

塞尚總是一再修改他的畫,有些經歷數月,甚至可長達一年,當他找不到色彩的平衡,便將畫擱在一旁,甚至毀掉畫布,並為自己的無能大為惱怒。他年歲越長越遠離人群,1890年起受糖尿病之苦後,變得更精神過敏。

1906年塞尚過世前5週,寫信給兒子保羅:「以畫家的眼光來觀察大自然時,我的感受極為敏銳,足以見微知著,但是將我的感覺在畫布上重現,卻一直非常辛苦,我無法將我感知的強烈印象表達出來,也無法掌握那些將大自然點綴得如此美妙的豐富色彩。相同題材從不同角度看,產生不同趣味,我可以接連數月在同一地方作畫,只要稍加變換角度即可。」

■藝術必須賦予大自然永恆

《為鋪設鐵軌的土地切割》(The Railway Cutting)這幅畫已預見了塞尚日後將一再透過藝術形式繪畫聖維克多山,以藝術尋找永恆感,這跟印象派繪畫時間的瞬間感,是一個對立與矛盾。這背後,還是跟人面對現代化後的主體性失去有關聯。

塞尚曾對貝納說:「塔克斯這個地方已經讓那些街道建築師破壞無遺,如果人們還想看到原貌的話,就得加快腳步,所有的東西都快消失了。」

塞尚晚年一直不停地用各種方式觀看並研究,他意圖追隨印象派開啟的色彩革命,但卻改良了因色彩造成的渙散與缺乏穩定感、永恆感,他不斷透過畫靜物研究藝術形式,並重繪山、海及山海天地之間的浴女,在他的畫筆下,天地終於凝結成屹立不搖的永恆形式。

塞尚對作家約阿希姆.加斯奎(Joachim Gasquet)說:「一切我們所見的,都會飛散消逝,是不是?大自然永恆不變,但它可見的現象卻無法長存,我們的藝術必須做的,就是賦予自然永恆……」

塞尚自己和他同時代其他人都不知道,塞尚將被尊為現代藝術之父。他將影響20世紀兩個偉大創新的藝術家,分別是野獸派的馬諦斯(Henri Matisse)與立體派的畢卡索(Pablo Ruiz Picasso),他們將率領藝術界,使藝術形式從此一再顛覆、一再激烈變革。

塞尚也參與了20世紀的思想大變革,成為推動者之一20世紀不再相信客觀性值得追求,一切都是主觀的,是經過認知的再造與詮釋,我們只能在各自表述的情境下,努力進行著對話。信仰也是。(本系列完)

文章與圖片來源:台灣教會公報,https://tcnn.org.tw/archives/24164,2020.11.15摘錄。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3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2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1
 
   姐妹開步走
 
教會不斷改革,性別走向平權
彼此相愛的家規
上帝的恩典代代無盡
 
   原知原味
 
帶著學生下田去
正名、文面與我
恢復族名的意義
 
   教會人物誌
 
論李登輝總統的兩條路線
致力婦女教育的林安姑娘
追念普世神學家孔漢思的些許往事
 
   青年青不輕
 
珍惜上帝的殿
番薯簽詩,抒發農民生活之重
台灣國民文學,在土地、在農村
 
   鮮知啟示
 
祂接納你,在於祂的憐憫
青年信仰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從上帝豐盛賜予,反思食物、公義與愛的關聯
 
   信仰與生活
 
用生命影響生命
差異,碰撞出璀璨火花
珍惜樸實的健康與自由
 
 
 教會歷史
 
宗教改革的繪畫藝術
數百年教堂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一個青年對自己和群體的思考路徑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