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信仰與生活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2190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電影《小丑》—罪惡之源
作者 / 荊墨

黑暗中傳來一陣笑聲,聽來卻無絲毫歡愉,反而揉合了悲憤、哀痛、瘋狂等情緒,令人驚悚。這是2019年電影《小丑》(Joker)的開場,由陶德.菲利普斯(Todd Phillips)導演,瓦昆.菲尼克斯(Joaquin Phoenix)、勞勃.狄尼洛(Robert Anthony De Niro Jr.)、薩琪.畢茲(Zazie Beetz)等人主演,以DC漫畫公司的反派小丑為主題,探索這個經典角色的起源。

■邊緣人之歌
亞瑟.弗萊克一陣不能自持的狂笑之後,稍復鎮靜,繼續和社工師的諮詢,言談中透露著無奈,雖然他按時服藥,病症還是不定期發作。亞瑟患有精神系統疾病假性延髓情緒 (Pseudobulbar Affect,BA),他知道這種不由自主的大笑可能會不合時宜,帶給他人困擾,因此總隨身帶著一張卡片說明。即使生活狀況如此糟糕,拖著沉重步伐回到家的亞瑟,還是有著寄託:一位是相依為命的母親潘妮,一位是鄰居蘇菲。他與蘇菲結識於一次電梯中的偶遇,進而產生了情愫,體貼的蘇菲總是支持著亞瑟。這兩位女性,為亞瑟晦暗的生活帶來一絲溫暖。還有脫口秀主持人莫瑞‧法蘭克林,雖然素昧平生,但他的成功事業,是亞瑟憧憬的諧星典範。
為了生計,也是為了母親給他的使命:「帶給人們歡笑。」亞瑟替一個工作室工作,在有需要的地方扮演小丑。工作之餘,亞瑟也朝諧星的目標努力,隨時筆記笑話,期待能在高譚市嶄露頭角。哪怕這座城市已經因各種社會問題而躁動不安,亞瑟仍不改初衷。

只是亞瑟這兩個目標都不順遂,自己的笑話不好笑之外,工作上還受到街頭混混欺凌、圍毆,安全也遭到威脅,於是同事藍道給了他一把左輪手槍,用以自衛。不料,亞瑟在兒童醫院工作時,手槍不慎掉落,因而被投訴而丟了工作。平時稱兄道弟的藍道,此際不但未加維護,還把槍枝來源撇得一乾二淨。

■癲狂人之舞
丟了飯碗的亞瑟,茫然地連臉上的小丑妝也沒有卸,就失魂落魄地搭車返家。在空蕩的列車上,遇到三名穿著入時的男性,顯然是菁英分子,只是略帶醉意,行跡放蕩地調戲著同車女子。

亞瑟一度想要裝作視而不見, 但突然病發,他忍不住大笑起來,即使三人圍上來也無法止息。他們不給亞瑟拿出卡片解釋的機會,劈頭就是 一頓老拳。 亞瑟倒地不起,三名男子樂不可支,突地槍聲響起,亞瑟拿著那把左輪手槍,依序格殺三人。

行凶後,亞瑟倉皇逃離現場,隨後躲到一間廁所中,優雅、緩慢地手舞足蹈。此時的亞瑟,似乎萌生了異樣的感觸,不是恐懼,而是享受。「一名小丑殺死三名菁英!」電車行凶事件有如星火,引爆了高譚市兩個極端的輿論。一端是高譚市富人代表、正競選市長的湯瑪斯‧偉恩(即蝙蝠俠的父親),他一面悼念三位優秀員工,一面譴責凶手躲在小丑形象背後的怯懦。輿論的另一端則是無數高譚市底層階級,他們彷彿找到代言人,戴上小丑面具上街遊行抗議,吶喊著:「我們都是小丑!」對他們而言,真凶是誰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人鳴槍了,讓人們對階級對立現況的不滿有了出口。

■虛謊人之戲
經過了一夜衝擊,亞瑟沒敢告訴母親事件始末,也不敢告訴蘇菲究竟如何。不過人們對小丑的認同,還是讓亞瑟暗自飄飄然,在他有如悲劇的人生,第一次獲得人們的肯定。電車事件彷彿擊碎了亞瑟人生的假面具,接踵而來的事件,揭露他原本信以為真的,其實只是一個個謊言。

原來他並非如母親所言是湯瑪斯的私生子,那全是她的幻想;原來他也不是母親親生,而是她領養的;原來自己的精神疾病,可能是孩提時受母親男友虐待的後遺症;原來自己的笑話很蹩腳,還成為莫瑞公開在電視節目裡調侃的材料;原來自己不只是受騙者,也是說謊者,蘇菲雖有其人,但種種親暱互動只存於亞瑟想像。

隨著真實逐一揭露,亞瑟發現自己的人生,是一個個謊言砌成。心理已然扭曲的亞瑟,似乎想著,既然謊言的反面是真實,那麼悲劇的反面,應該是喜劇吧?豁然開朗的亞瑟開始與過去「道別」,和象徵家庭的潘妮、象徵愛情的蘇菲、象徵友誼的藍道、最後是偶像莫瑞一一道別。於是,畫著小丑妝容的亞瑟,穿著鮮豔亮麗的西裝,踏著自信輕盈的步伐,狂放地登上自己的舞台。

■詮釋人之別
《小丑》的敘事雖然虛實交錯,讓觀眾對孰真孰假議論紛紛,但其實這符合DC對小丑的設定:「不可靠的敘事者」。相比於希斯.萊傑(Heathcliff Andrew Ledger)詮釋的小丑,瘋狂、大膽、視規則於無物,瓦昆‧菲尼克斯扮演的小丑則深沉、糾結、扭曲;兩者各有千秋,但後者更暗示,有些瘋狂與罪惡,來自於我們不陌生的社會病態。

《小丑》的鋪陳與敘事,視犯罪之人為社會影響的產物,提醒人們若社會給予多一點善意、溫暖、關懷,或許事態演變不至於此。從這點而論, 瓦昆‧菲尼克斯的小丑相較於希斯‧萊傑版本的小丑肆無忌憚、工於心計,似乎少了幾分邪惡,多了幾分令人悲憫之處。即令他成為犯罪之王,也是人們簇擁加冕,並非他的本意初衷。《小丑》循序漸進描繪小丑的誕生,乃是被諸多惡意纏裹,直到魔獸羽化破繭;人性被外力輾壓破碎,但餘尖銳的凶徒得以殘存。

■真實人之救
此類論點,有一定的社會觀察作為基礎,並依循心理學對人性的理解,認為幼時所受傷害、長成後頻頻受社會欺壓是亞瑟人格扭曲的肇因,人之所以變態,不是因為罪,而是因為生病。

從這樣的觀點出發,解決問題的方式便是改善式的治療,透過教育、社會救濟機制,照顧邊緣人的需要,修補社會的破網。某種程度而言,這也是將罪惡產生的罪名加諸犯罪者所處的社會及周遭人,認為人之所以犯下罪行,袖手旁觀或間接傷害的每個人都有責任。這觀點雖有根據,卻只及表象而未觸根本,亦不完全符合聖經。

罪惡的癥結乃在於人心的詭詐和敗壞,社會之惡根源在於人之惡,即使可憐如亞瑟,仍是罪人。再觀諸現實社會,與亞瑟相同處境、甚至更值得憐憫的人其實所在多有。但他們並不都訴諸報復,反多持守本分掙扎求存,在黑暗角落發出幽微的人性之光,見證上帝普遍恩典。

犯罪傷害的對象,不僅是社會、人際,更深遠的影響,是損及上帝的榮耀,「因為人人都犯了罪,虧缺了上帝的榮耀。」(羅馬書3章23節,新譯本)到那日,在上帝的法庭裡,聖經猶如證人,指陳人如何干犯上帝的律法,罪人將受到審判,沒有人可自稱無辜,都要承擔相應的刑罰;法庭不是教育場域,而是彰顯上帝公義、聖潔與榮耀。

然而,人本該承受的審判與刑罰,卻加諸上帝因著愛世人而賜下的愛子身上(約翰福音3章16節)。耶穌被掛在髑髏地的十字架上,猶如銅蛇掛在桿子上,施行真正的醫治。是以,聖經不只指證我們的罪,也指向已成就的贖價(希伯來書7章25節),這是遠比社會變革、治療更為徹底的根本除惡之道。

資料來源:
https://en.wikipedia.org/wiki/Joker_(2019_film)
https://en.wikipedia.org/wiki/Joaquin_Phoenix
https://en.wikipedia.org/wiki/Robert_De_Niro
https://en.wikipedia.org/wiki/Zazie_Beetz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eath_Ledger
https://en.wikipedia.org/wiki/Joker_(character)
https://vocus.cc/filmaholic/5d96f5affd89780001a4dc12
https://vocus.cc/filmaholic/5d946a74fd8978000161c011
https://www.toy-people.com/?p=4954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gCldRdSNb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InOJ89KXOU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GRENu5JuLQ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LFNxGc4ll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9M9YxGO-3k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0Hyz4GadHA&t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AQsbea_Lc4&t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FajlGxZtz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EzlT8-_tg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3ILU7ikXx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D4Czmisgso

文章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535期

圖片來源:Yahoo!電影,https://movies.yahoo.com.tw/movieinfo_main.html/id=9949,2020.10.04摘錄。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站在宣教150周年的折點,省思與展望教會的影響力
恆春半島古戰場溯源
人多不一定正確
 
   姐妹開步走
 
唯獨耶穌 唯獨聖經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下)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上)
 
   原知原味
 
人在異鄉 身不由己
復和之路漫長艱辛
剎不住的狂想人生
 
   教會人物誌
 
基督裡蒙接納是人生的轉捩點
飛越病時苦
宣教師愛與奉獻,畫出台東最美風景4-4
 
   青年青不輕
 
在看不見的生命角落看見主
用聲音連結世界4-4
用聲音連結世界4-3
 
   鮮知啟示
 
普世需要更多的和解與盼望
【樂揚真理】號筒響起時,我會在那裡
兩三個人的聚會
 
   信仰與生活
 
我為什麼不受洗?4-1
從最初之處實質革新
神學對生命倫理學之貢獻與影響
 
 
 教會歷史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下)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上)
宗教對談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