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信仰與生活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2544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電影《小丑》—罪惡之源
作者 / 荊墨

黑暗中傳來一陣笑聲,聽來卻無絲毫歡愉,反而揉合了悲憤、哀痛、瘋狂等情緒,令人驚悚。這是2019年電影《小丑》(Joker)的開場,由陶德.菲利普斯(Todd Phillips)導演,瓦昆.菲尼克斯(Joaquin Phoenix)、勞勃.狄尼洛(Robert Anthony De Niro Jr.)、薩琪.畢茲(Zazie Beetz)等人主演,以DC漫畫公司的反派小丑為主題,探索這個經典角色的起源。

■邊緣人之歌
亞瑟.弗萊克一陣不能自持的狂笑之後,稍復鎮靜,繼續和社工師的諮詢,言談中透露著無奈,雖然他按時服藥,病症還是不定期發作。亞瑟患有精神系統疾病假性延髓情緒 (Pseudobulbar Affect,BA),他知道這種不由自主的大笑可能會不合時宜,帶給他人困擾,因此總隨身帶著一張卡片說明。即使生活狀況如此糟糕,拖著沉重步伐回到家的亞瑟,還是有著寄託:一位是相依為命的母親潘妮,一位是鄰居蘇菲。他與蘇菲結識於一次電梯中的偶遇,進而產生了情愫,體貼的蘇菲總是支持著亞瑟。這兩位女性,為亞瑟晦暗的生活帶來一絲溫暖。還有脫口秀主持人莫瑞‧法蘭克林,雖然素昧平生,但他的成功事業,是亞瑟憧憬的諧星典範。
為了生計,也是為了母親給他的使命:「帶給人們歡笑。」亞瑟替一個工作室工作,在有需要的地方扮演小丑。工作之餘,亞瑟也朝諧星的目標努力,隨時筆記笑話,期待能在高譚市嶄露頭角。哪怕這座城市已經因各種社會問題而躁動不安,亞瑟仍不改初衷。

只是亞瑟這兩個目標都不順遂,自己的笑話不好笑之外,工作上還受到街頭混混欺凌、圍毆,安全也遭到威脅,於是同事藍道給了他一把左輪手槍,用以自衛。不料,亞瑟在兒童醫院工作時,手槍不慎掉落,因而被投訴而丟了工作。平時稱兄道弟的藍道,此際不但未加維護,還把槍枝來源撇得一乾二淨。

■癲狂人之舞
丟了飯碗的亞瑟,茫然地連臉上的小丑妝也沒有卸,就失魂落魄地搭車返家。在空蕩的列車上,遇到三名穿著入時的男性,顯然是菁英分子,只是略帶醉意,行跡放蕩地調戲著同車女子。

亞瑟一度想要裝作視而不見, 但突然病發,他忍不住大笑起來,即使三人圍上來也無法止息。他們不給亞瑟拿出卡片解釋的機會,劈頭就是 一頓老拳。 亞瑟倒地不起,三名男子樂不可支,突地槍聲響起,亞瑟拿著那把左輪手槍,依序格殺三人。

行凶後,亞瑟倉皇逃離現場,隨後躲到一間廁所中,優雅、緩慢地手舞足蹈。此時的亞瑟,似乎萌生了異樣的感觸,不是恐懼,而是享受。「一名小丑殺死三名菁英!」電車行凶事件有如星火,引爆了高譚市兩個極端的輿論。一端是高譚市富人代表、正競選市長的湯瑪斯‧偉恩(即蝙蝠俠的父親),他一面悼念三位優秀員工,一面譴責凶手躲在小丑形象背後的怯懦。輿論的另一端則是無數高譚市底層階級,他們彷彿找到代言人,戴上小丑面具上街遊行抗議,吶喊著:「我們都是小丑!」對他們而言,真凶是誰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人鳴槍了,讓人們對階級對立現況的不滿有了出口。

■虛謊人之戲
經過了一夜衝擊,亞瑟沒敢告訴母親事件始末,也不敢告訴蘇菲究竟如何。不過人們對小丑的認同,還是讓亞瑟暗自飄飄然,在他有如悲劇的人生,第一次獲得人們的肯定。電車事件彷彿擊碎了亞瑟人生的假面具,接踵而來的事件,揭露他原本信以為真的,其實只是一個個謊言。

原來他並非如母親所言是湯瑪斯的私生子,那全是她的幻想;原來他也不是母親親生,而是她領養的;原來自己的精神疾病,可能是孩提時受母親男友虐待的後遺症;原來自己的笑話很蹩腳,還成為莫瑞公開在電視節目裡調侃的材料;原來自己不只是受騙者,也是說謊者,蘇菲雖有其人,但種種親暱互動只存於亞瑟想像。

隨著真實逐一揭露,亞瑟發現自己的人生,是一個個謊言砌成。心理已然扭曲的亞瑟,似乎想著,既然謊言的反面是真實,那麼悲劇的反面,應該是喜劇吧?豁然開朗的亞瑟開始與過去「道別」,和象徵家庭的潘妮、象徵愛情的蘇菲、象徵友誼的藍道、最後是偶像莫瑞一一道別。於是,畫著小丑妝容的亞瑟,穿著鮮豔亮麗的西裝,踏著自信輕盈的步伐,狂放地登上自己的舞台。

■詮釋人之別
《小丑》的敘事雖然虛實交錯,讓觀眾對孰真孰假議論紛紛,但其實這符合DC對小丑的設定:「不可靠的敘事者」。相比於希斯.萊傑(Heathcliff Andrew Ledger)詮釋的小丑,瘋狂、大膽、視規則於無物,瓦昆‧菲尼克斯扮演的小丑則深沉、糾結、扭曲;兩者各有千秋,但後者更暗示,有些瘋狂與罪惡,來自於我們不陌生的社會病態。

《小丑》的鋪陳與敘事,視犯罪之人為社會影響的產物,提醒人們若社會給予多一點善意、溫暖、關懷,或許事態演變不至於此。從這點而論, 瓦昆‧菲尼克斯的小丑相較於希斯‧萊傑版本的小丑肆無忌憚、工於心計,似乎少了幾分邪惡,多了幾分令人悲憫之處。即令他成為犯罪之王,也是人們簇擁加冕,並非他的本意初衷。《小丑》循序漸進描繪小丑的誕生,乃是被諸多惡意纏裹,直到魔獸羽化破繭;人性被外力輾壓破碎,但餘尖銳的凶徒得以殘存。

■真實人之救
此類論點,有一定的社會觀察作為基礎,並依循心理學對人性的理解,認為幼時所受傷害、長成後頻頻受社會欺壓是亞瑟人格扭曲的肇因,人之所以變態,不是因為罪,而是因為生病。

從這樣的觀點出發,解決問題的方式便是改善式的治療,透過教育、社會救濟機制,照顧邊緣人的需要,修補社會的破網。某種程度而言,這也是將罪惡產生的罪名加諸犯罪者所處的社會及周遭人,認為人之所以犯下罪行,袖手旁觀或間接傷害的每個人都有責任。這觀點雖有根據,卻只及表象而未觸根本,亦不完全符合聖經。

罪惡的癥結乃在於人心的詭詐和敗壞,社會之惡根源在於人之惡,即使可憐如亞瑟,仍是罪人。再觀諸現實社會,與亞瑟相同處境、甚至更值得憐憫的人其實所在多有。但他們並不都訴諸報復,反多持守本分掙扎求存,在黑暗角落發出幽微的人性之光,見證上帝普遍恩典。

犯罪傷害的對象,不僅是社會、人際,更深遠的影響,是損及上帝的榮耀,「因為人人都犯了罪,虧缺了上帝的榮耀。」(羅馬書3章23節,新譯本)到那日,在上帝的法庭裡,聖經猶如證人,指陳人如何干犯上帝的律法,罪人將受到審判,沒有人可自稱無辜,都要承擔相應的刑罰;法庭不是教育場域,而是彰顯上帝公義、聖潔與榮耀。

然而,人本該承受的審判與刑罰,卻加諸上帝因著愛世人而賜下的愛子身上(約翰福音3章16節)。耶穌被掛在髑髏地的十字架上,猶如銅蛇掛在桿子上,施行真正的醫治。是以,聖經不只指證我們的罪,也指向已成就的贖價(希伯來書7章25節),這是遠比社會變革、治療更為徹底的根本除惡之道。

資料來源:
https://en.wikipedia.org/wiki/Joker_(2019_film)
https://en.wikipedia.org/wiki/Joaquin_Phoenix
https://en.wikipedia.org/wiki/Robert_De_Niro
https://en.wikipedia.org/wiki/Zazie_Beetz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eath_Ledger
https://en.wikipedia.org/wiki/Joker_(character)
https://vocus.cc/filmaholic/5d96f5affd89780001a4dc12
https://vocus.cc/filmaholic/5d946a74fd8978000161c011
https://www.toy-people.com/?p=4954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gCldRdSNb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InOJ89KXOU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GRENu5JuLQ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LFNxGc4ll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9M9YxGO-3k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0Hyz4GadHA&t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AQsbea_Lc4&t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FajlGxZtz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EzlT8-_tg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3ILU7ikXx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D4Czmisgso

文章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535期

圖片來源:Yahoo!電影,https://movies.yahoo.com.tw/movieinfo_main.html/id=9949,2020.10.04摘錄。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3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2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1
 
   姐妹開步走
 
教會不斷改革,性別走向平權
彼此相愛的家規
上帝的恩典代代無盡
 
   原知原味
 
帶著學生下田去
正名、文面與我
恢復族名的意義
 
   教會人物誌
 
論李登輝總統的兩條路線
致力婦女教育的林安姑娘
追念普世神學家孔漢思的些許往事
 
   青年青不輕
 
珍惜上帝的殿
番薯簽詩,抒發農民生活之重
台灣國民文學,在土地、在農村
 
   鮮知啟示
 
祂接納你,在於祂的憐憫
青年信仰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從上帝豐盛賜予,反思食物、公義與愛的關聯
 
   信仰與生活
 
用生命影響生命
差異,碰撞出璀璨火花
珍惜樸實的健康與自由
 
 
 教會歷史
 
宗教改革的繪畫藝術
數百年教堂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一個青年對自己和群體的思考路徑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