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姐妹開步走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2010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心理類型和氣質都可以像耶穌
作者 / 陳小小

那天下午,一位教牧博士班學生發表論文計畫書,嘗試從聖經、基督教神學、心理學及醫學的整合角度,探究傳道人的性格對服事的影響。提及傳道人的心理類型與氣質四大分類,各有不同的性格優缺點。「內向感性—親切型、內向理性—分析型、外向感性—表達型、外向理性—領袖型」,回到家裡,我不斷的想自己究竟屬於哪一分類?

學生其實已半開玩笑指出,他猜我是「內向理性型」:「此型對聖經真理、事情對錯執著,重視事工的細節,常緊繃神經,不易安息。」 我也順便觀看其他三型:「外向理性型的獨斷專橫、情緒起伏大,無視他人需要;外向感性型的情緒起伏大、較沒耐心、好大喜功;內向感性型的害怕衝突、缺乏動力、優柔寡斷。」奇怪,我覺得自己也有其他三型的這些毛病啊!

半夜睡不著,回想自己過去。我原本可能是內向、感性。小時候感情豐富,聽故事、看電視很容易被打動哭泣,老師則說我有很多藝術細胞,常被學校派去外面參加畫圖比賽。我也學芭蕾舞,用肢體表現美感。做事多是透過感性。我不多話,與人聊天時,喜歡聽人說話,觀察別人,同學說我內向。

但我的母親在我小學昏倒在地上幾次,呈現她軟弱的一面。那時候,我就在想,我一定要堅強,這個家,若母親倒了,我要撐起來。上了高中,我的母親精神官能症發作,我有時要去醫院顧她。我的個性,在青春期從感性轉向理性。因為感性這部分,不太需要使用。或者說不能使用。

我能哭嗎?我能露出焦急擔心嗎?我只能對母親說些光明面、積極面的話,安慰母親,「你就要好了,可以出院了。」越來越多的事情,都是要先使用理性。

到了大學,信了耶穌。有新人來團契,我的本性是有些與陌生人說話的壓力,不想上前攀談。但耶穌說要愛人,這些新人需要有人主動上前關心。我更怕去發福音單張。那種壓力爆表。所以才跟上帝禱告,讓我寫福音單張,不要讓我去發福音單張,於是成了文字工作者。我很享受躲在電腦螢幕後面敲打著鍵盤服事主。

隨著成長過程,環境越發不允許我內向,一定要外向。尤其我是聖經網站執行長,代表機構接洽、接待一些學者老師。我自己也成了神學院老師,經常上台講道、演講。頭三年,每次上台之前都會胃痛、拉肚子、失眠。但上了台就是盡力發揮。回顧這數十年,我的心理類型和氣質似乎是從「內向感性」,變成「內向理性」,現在變成「外向理性」。

活著,剛超過半個世紀。我感到四個分類的缺點,都是我裡頭會有的黑暗。我也感到擁有四個分類的優點,都是上帝給我的亮光。像聖經說的,我們都成了一台戲。我已經搞不清楚我究竟是怎樣個性的人。只要我安靜下來,在主裡面,就可以問主,你要我這個時候,要選擇或內向、或外向、或理性、或感性哪一種?但我若沒安靜下來,我可能會出現最卑劣的一種。

我想到保羅說的:「人應當以我們為基督的執事,為上帝奧祕事的管家。所求於管家的,是要他有忠心。我被你們論斷,或被別人論斷,我都以為極小的事;連我自己也不論斷自己。」(哥林多前書4:1-3)不知道保羅是否也是心理類型和氣質成了一種當下的選擇,或內向、或外向、或理性、或感性,端看上帝要他表現哪一種?

學生的論文結論寫著:「信主後,在重生、成聖直到見主面的漫長人生道路上,我們都相信在神的保守裡,我們會改變,會越來越像基督。」我一邊閱讀一邊想起他上台報告時幽默地說,「七年前陳老師是內向理性型的,一般內向理性型沒有那麼恩慈。但現在的老師不一樣了。」

我深知性格的改變是緩慢的,甚至是根深蒂固的,聖靈卻能幫助我轉變,生命竟然能有些耶穌的恩慈,何等奇妙!或內向、或外向、或理性、或感性都不打緊,最重要的是心理類型和氣質都可以像耶穌。

文章來源:信望愛網站

圖片來源:Serene 攝


資料提供單位:信望愛網站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3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2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1
 
   姐妹開步走
 
教會不斷改革,性別走向平權
彼此相愛的家規
上帝的恩典代代無盡
 
   原知原味
 
帶著學生下田去
正名、文面與我
恢復族名的意義
 
   教會人物誌
 
論李登輝總統的兩條路線
致力婦女教育的林安姑娘
追念普世神學家孔漢思的些許往事
 
   青年青不輕
 
珍惜上帝的殿
番薯簽詩,抒發農民生活之重
台灣國民文學,在土地、在農村
 
   鮮知啟示
 
祂接納你,在於祂的憐憫
青年信仰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從上帝豐盛賜予,反思食物、公義與愛的關聯
 
   信仰與生活
 
用生命影響生命
差異,碰撞出璀璨火花
珍惜樸實的健康與自由
 
 
 教會歷史
 
宗教改革的繪畫藝術
數百年教堂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一個青年對自己和群體的思考路徑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