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鄉土關懷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3402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跨出界線,看見美好
作者 / 劉炳熹

可福音7章24~37節

每當假期到來,家長們紛紛安排眾多活動讓孩子們參加,聽見越多家庭的安排,不免令人感到瞠目結舌,只覺得今天的孩子「超級忙」!當有一個家庭如此做,就會開始影響周遭的家庭接著做,然而當我們去問,究竟大家想把孩子塑造成什麼樣子的時候,其實背後答案非常空洞,可是絲毫沒有辦法改變。事實上,這改變需要從跨出有限的眼界開始。我們很容易被整個社會給予的答案限制住,彷彿被關在一個圓圈裡,好像很忙碌,卻始終轉不出一條活路,可是要跨出去,又豈是那麼容易呢?

■耶穌的時代,信仰表達容易被限縮

耶穌與從耶路撒冷來的法利賽人及文士對話,嘗試要讓信仰生命走出中心的疆界,看見隱藏於傳統背後的真諦,馬可通過另外兩則神蹟故事的敘述,把「跨出去」的意象傳遞給每個人。耶穌的名聲在經歷一而再再而三的神蹟顯現之後,無論去到哪裡都已然成為人們注視的焦點,就算祂再怎麼想要低調,去到了外邦城市,都仍舊隱藏不住。一個外邦婦人因小女兒被汙靈附身,前來俯伏在耶穌面前,期待耶穌能醫治、趕出那鬼。

正當大家期待另一個神蹟故事的發生時,耶穌卻給了截然不同的答案:「讓孩子們先吃飽,拿孩子的餅丟給小狗吃是不妥的。」這是一句表達自己的傳道事工必然以猶太人為優先的格言。朝向外邦的宣教,聽來似乎前所未聞,好像也不是耶穌關注的焦點,然而,一個人的生命,難道會因著他的種族與血統,而被隔絕於恩典的門外嗎?這是那婦人內心難過,且不能接受的事情。耶穌對抗來自中心的法利賽人與文士,嘗試要從中心走向邊緣,可是這「走出去」的範圍究竟有多大,就沒有人能夠知道了。

婦人不想要放棄任何的希望,沒有被耶穌一時片刻的拒絕止住行動,她勇敢的做出回應:「主啊,桌子底下的小狗也吃小孩的碎屑呀!」哪怕猶太人具有領受福音的優先權,婦人爭取著外邦人有同得恩典的權利。先前耶穌作為挑戰者,向握有權力的耶路撒冷中心發出抗辯,要求他們走出自我設限的範圍;此刻宛若角色互換,耶穌成為了被挑戰的那人,外邦婦人發出了抗辯,詢問耶穌,難道外邦人的孩子就該被排除在外嗎?

■在今天,我們的信仰表達也同樣易於限縮在狹隘範圍裡

有一週主日禮拜結束後,因著要前往新竹服事,很迅速的開車前往台東機場,飛行1小時後抵達台北轉乘捷運、高鐵,最終在下午6點前抵達目的地。人們活動的範圍,隨著交通便利以後大幅度的擴張,以前可能需要耗費一整天、甚至兩三天的地點,如今短短幾小時內就可以到達。活動範圍的提升,是否帶動著我們視野的提升?我們信仰的眼界,又是否隨視野提升後,能夠看見不同的風景,看見不同世代人們的生命,看見每一個需要福音的邊緣呢?

日前英國媒體BBC獲准前往新疆採訪所謂的「再教育營」,此為中國政府限制人們自由,改造人們思想的「中心」,他們宣稱這是培訓學校而非監獄。然而隨記者越深入採訪,內心的疑問不僅沒有得到解答,反倒越多疑惑,他們發現所有獲准拍攝的地方都經過改造,受訪人員與表演活動也被刻意安排,旁邊還有多位官員盯著看,學員一講錯話就會被指正。長時間硬學普通話,研讀嚴格限制宗教的法律,用效忠共產黨的口號改變原來的宗教與文化認同,同時住居也被限制,毫無疑問的,這是「洗腦」而非教育。

此等畫面看來怵目驚心,但大家可別忘記,從媒體報導裡,在台灣處境下,我們仍舊看見非常多的「宗教導師」,吸引了大把群眾彷彿失去理智般的跟隨,想要勸說這些崇拜者回頭也不是件易事。信仰表達若限縮在一個範圍裡,宗教就成為了限制人思想與生命的偶像,當大家不再與外界互動對話的時候,信仰實踐就成為了一場空。若教會的存在只為滿足自己的需要,只是提供自己人好處,那我們又與這些人有什麼差別?很遺憾的,我們正走在築牆的道路而不自知。

■耶穌開闊了宣教的境界

外邦婦人的反駁,看似令人覺得有些唐突,甚至不怎麼禮貌,可是卻扭轉了耶穌的想法。耶穌答應了她的懇求:「憑著這句話,妳回去吧,鬼已經離開妳的女兒了。」是什麼讓耶穌起心動念,把焦點從猶太人身上轉移,揭開朝向外邦宣教的契機?很顯然的,打從祂與法利賽人們爭辯關於行動與傳統時,有一股動能正慢慢醞釀著,連接到此刻這麼一位外邦婦人,毫無身分地位,卻能為子女不顧一切的懇求,喚起耶穌的憐憫之心,應許要施行拯救。隨著婦人回家一看,小孩子躺在床上,鬼已經被趕出,她們已然獲得新的生命。

離開推羅地區,經過西頓,就從低加坡里境內來到加利利海,有人帶著一個耳聾舌結的人來見耶穌。雖是住在不潔淨的低加坡里地帶,又是一身分種族不明的男子,但就從那外邦婦人的懇求開始,耶穌的宣教行動已經向新的領域展開。耶穌領著這男子離開眾人到一邊去,就用指頭探他的耳朵,吐唾沫抹他的舌頭,望天嘆息,對他說:「以法大!」忽然間,他的耳朵立刻開了,舌結也解了,說話也清楚了,這麼一則神蹟的顯現,再次震撼著眾人的心。

即便耶穌不斷囑咐著,不要告訴別人關於醫治神蹟的事,但祂越是囑咐,他們反倒越是傳揚,眾人大感驚奇:「祂所做的事樣樣都好,祂甚至使聾子聽見,啞巴說話。」上帝的大能不斷向外展開,沒有任何的力量能夠限制福音,通過一個外邦婦人的懇求,耶穌開闊了宣教的境界,更從那位被鄙視耳聾舌結的人身上,使人看見新的作為。信仰不會被限縮在中心,相反的,從每一個邊緣處,耶穌的行動留下恩典的痕跡,教導人們跟隨,教導人們宣揚福音。

■我們的境界已被開展

人與人之間,因社會、文化和經濟等因素,造就一個由種族、貧富、城鄉打造出來的界線。哪怕是教會在談論宣教工作,都很容易被限縮在一個大家想像的範圍,只看自己設定的目標,只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要擺脫「洗腦」教育,唯有隨著耶穌的腳步走,去跨越自己的境界,打開視野看見事物背後所「不可見」的價值,投入行動去改造那看似不可能的結構。然而,硬邦邦的結構要能改變,除了正確的論述與策略外,另一層更為要緊的,是如何讓「美好」的感受進入人心,感知耶穌如何跨越種族、貼近弱勢,並從故事裡看見自己的使命。

過去幾天恰好在神學院與老師對話,談到台灣思考事情都非常注重理性與邏輯,宣教工作在新世代恐怕需要「美感」的提升,沒想到幾個小時後,到了一間小學同學開的餐廳,又再一次聽到類似的話。一別快30年的同學,聊著自己的故事以及關於這間店的理想,他提到過去曾經很不愛讀書,沒想到偶然的機會裡,忽然對哲學有著濃厚的興趣,再從哲學思考裡,轉向了「美學」。分析台灣的餐飲現況,老闆追求翻桌率,客人追求的是最低價值,在一種惡性循環裡,雙方都感知不到一種「美」的感受。因此他期待大家進到店裡就好好坐下來,觀察、感受其中的氛圍,再從食物的視覺、嗅覺、味覺體會何為真正的享受。

從追求速率、標準化的刻板印象走向「美學」,顯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從過去到現在,新港教會通過「小新星夏季學校」,跨越了一部分的界線,搭起與社區小朋友及家庭的橋梁。今年的教案,為的是要幫助大家多走一步,以新的眼光看見生活周遭的人事物,有新的認識,帶出新的行動,培養新的想像力,讓我們的生活充滿更多美好的感受。無論是認識故鄉,或是保護環境,或是照顧他人,當我們能夠跨出自己的限制,成為轉化環境的樞紐時,整個社群將更加美好,述說令人感動的故事。

×   ×   ×

耶穌「出口傷人」的敘事,點出了當代社會裡現實無法跨越的隔閡,卻在上帝巧妙的安排下,成為跨越有限疆界的起點。福音不會被隱藏,亦不會被限制住,有一股力量早就在我們的生命裡,推動每個人去看見新的知識、新的經驗、新的可能,最終歡然體會到,自己成為神蹟的一環。我們的耳朵會被打開,我們的舌頭會被釋放,大膽向外宣揚那美好且充滿恩典的作為。

文章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542期

照片提供:Serene 攝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3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2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1
 
   姐妹開步走
 
教會不斷改革,性別走向平權
彼此相愛的家規
上帝的恩典代代無盡
 
   原知原味
 
帶著學生下田去
正名、文面與我
恢復族名的意義
 
   教會人物誌
 
論李登輝總統的兩條路線
致力婦女教育的林安姑娘
追念普世神學家孔漢思的些許往事
 
   青年青不輕
 
珍惜上帝的殿
番薯簽詩,抒發農民生活之重
台灣國民文學,在土地、在農村
 
   鮮知啟示
 
祂接納你,在於祂的憐憫
青年信仰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從上帝豐盛賜予,反思食物、公義與愛的關聯
 
   信仰與生活
 
用生命影響生命
差異,碰撞出璀璨火花
珍惜樸實的健康與自由
 
 
 教會歷史
 
宗教改革的繪畫藝術
數百年教堂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一個青年對自己和群體的思考路徑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