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教會歷史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3805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孟德爾頌的神劇「保羅」
作者 / 林皙陽

※前言

我對聖詩在音樂中的使用很感興趣,由於我很有興趣,所以對德國新教作曲家的作品中對聖詩的引用用很多心思去探討。我發現在新教的作曲家當中,除了巴哈(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之外,孟德爾頌(Jacob Ludwig Felix Mendelssohn-Bartholdy, 1809-1847)是巴哈之後引用聖詩在作品中,最成功的作曲家。

※孟德爾頌的宗教音樂

孟德爾頌的父親是成功的銀行家(Felix的拉丁文是幸福的意思),他的祖父摩西(Moses Mendelssohn, 1729-1786)是當時有名的猶太教哲學家。由於他的一生平順,因此他的作品風格優雅華麗。

孟德爾頌十歲時受教於車爾特(Carl Friedrich Zelter, 1758-1832)門下。車爾特授業於巴哈(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的學生克恩伯格(Johann Kirnberger, 1721-1783)。車爾特也是柏林歌唱學院(Berliner Singakademie, 1791 年創立)的指揮,對宗教音樂很有研究,因此孟德爾頌開始對宗教音樂有很廣泛的接觸。他在十九歲時就寫作了兩首宗教音樂:Tu es Petrus 和 Hora es,備受師友的稱讚。孟德爾頌受老師的影響不僅深知德、奧的作曲家,如: 巴哈、韓德爾(George Frederic Handel, 1685-1759)和莫札特(Wa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等,也熟悉義大利作曲家,如:帕勒斯特里納(Giovanni Pierluigi da Palestrina , 1525-1594)、貝內弗利(Orazio Benevoli, 1605-1672)、羅狄(Antonio Lotti, 1667-1740)、卡達拉(Antonio Caldara, 1670-1736)、馬傑羅(Benedetto Marcello, 1686-1739)、培哥雷西(Giovanni Battista Pergolesi, 1710-1736)、耶美里(Niccolo Jommelli, 1714-1774),這些訓練對他日後之宗教音樂的作曲有助益。孟德爾頌存留的宗教音樂作品很多,有經文歌、讚美詩、詩篇、清唱曲、拉丁教會音樂和神劇等。
1829年孟德爾頌在車爾特,在柏林歌唱學院(Berliner Singakademie, 1791 年創立)指揮的支持下,將巴哈的馬太受難曲(首演1727年)於一百多年後再次演出(1829年),史稱巴哈復甦(Bach Revival),此舉轟動了歐洲音樂界。他也力促巴哈學會設立,可惜尚未成立之前他就去世。

孟德爾頌共寫三部神劇。聖保羅(Paulus, op. 36)完成於1836年,1846年寫以利亞(Elias, op.70),1847年的基督(Christus, op.97)尚未完成以前他就去世。真正讓他享譽世界的宗教音樂是他的神劇保羅和以利亞。孟德爾頌一生心儀韓德爾和巴哈且深受兩人影響,可從他的神劇作品中看到巴哈的深奧及韓德爾的戲劇性。研討韓德爾的作品,讓他了解神劇的領域。以利亞則以韓德爾為師。聖保羅的戲劇性雖不如以利亞強烈,卻是孟德爾頌模仿巴哈聖詩式神劇的作品;未完成的基督(Christus)再度採用聖詩式的神劇,宗教暝想性更見增加 。

※《神劇保羅》

1830年孟德爾頌訪問羅馬教廷時受拉斐爾(Raphael. 1483-1520)的畫「保羅的辯論」(Disputa,徒17:17-1)和「雅典學派」(the Athen School)啟發得到靈感。由於孟德爾頌的父親把家族,由猶太教徒皈依做為路德會的信徒,所以他對保羅的皈依基督頗有認同。1832年孟德爾頌在巴黎時就想要以使徒行傳為題材寫一部神劇。在其旅居到杜塞道夫(Düsseldorf)後,受法蘭克福的聖西西麗亞學會(The Frankfurt Cecilia Society)委託,於1834著手寫保羅,至1836年4月完成神劇保羅(Paulus, op. 36)。同年5月22日在杜塞道夫的下萊茵音樂節(Lower Rhine Music Festival)首演。

保羅的故事主要擷取自使徒行傳第四至二十章,全劇分成兩部,第一部份,Nos.1-3為序曲與導論,Nos. 4-9司提反殉教、中間穿插聖詩、利未記、馬太和雅各書,Nos. 12-22敘述保羅在大馬色的路上遇到主、亞拿尼亞為失明的掃羅洗禮,並改名為保羅。第二部份則描寫保羅和巴拿布宣揚教義,和猶太人辯證與對抗的事蹟(Nos. 23-45),以及保羅殉教,最後在大合唱以詩篇103篇為歌詞,達到高潮完成全曲。此劇採用利未記、馬太福音、詩篇、羅馬書等章節的經文,作為詠嘆調的題材。

※《神劇保羅》中的聖詩

1. 聖詩之王「儆醒,儆醒,夜已飛逝」

神劇保羅當中孟德爾頌總共使用四首聖詩,其中序曲和第16曲使用同一個曲調,引用尼可萊(Philipp Nicolai, 1556- 1608)的聖詩:「儆醒,儆醒,夜已飛逝」(Wachet auf, ruft uns die Stimme)的歌詞與曲調。這首聖詩有聖詩之王(King of Chorales)之譽。

韓德爾的神劇以巴洛克時期的管弦樂的義大利式序曲(慢-快-慢的形式)開始,巴哈的序曲則以大合唱的方式引入。而神劇保羅的序曲沒有師法巴哈使用大合唱,神劇保羅和以利亞的序曲都以管弦樂的方式展開。第16首則使用聖詩之王的歌詞,Wachet auf, ruft uns die Stimme。這歌詞在中文聖詩,有兩種譯本:「歡迎新郎歌 」(Wake, Awake, For Night is Flying)和「聖民速醒,長夜快盡」(Sleep ers, wake! A voice astounds us)。

美國前新墨西哥州立大學教授(University of New Mexico)米勒(Hugh M. Miller)的書 Introduction to Music,(1958, 1978, 1991),列舉25首欣賞音樂基本曲目,巴哈的作品有3首被選入,其中之一就是清唱曲140號。而這首聖詩之所以聞名,是因為巴哈把它用在清唱曲當中。這首聖詩的歌詞,取材自馬太福音25:1-13節。耶穌把天國比喻成十個童女拿著燈出去迎接新郎。這個 比喻是說:人與上帝之間的關係必須自己去建立,去擁有,因為這是無法向別人借的。而且要在基督再來前預備好,若等到基督來了再預備,就太遲了。

2. 「榮光頌」(天使之歌)

《神劇保羅》第3曲收在在《新聖詩Ⅰ》第5首(台南:台灣教會公報社,1985),「至高上帝萬民敬尊」(Allein Gott in der Höh sei Ehr)即榮光頌(Gloria in Excelsis),歌詞出自路加福音2: 14,又稱天使之歌(Hymnus Angelicus)。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 1483-1546)的德文翻譯歌詞。榮光頌在六世紀已列入彌撒當中,690年從希臘文譯為拉丁文,通常放在彌撒曲的第二樂章。這首聖詩最先被收在1525年的羅士達克聖詩(Rostock Gesangbuch)。1539年萊比錫出版的舒曼聖詩集(J.G. Schumann Geistlichelieder)也有此詩。

曲調出自狄修士(Nikolaus Decius, c1485 - 1541?),出生於巴伐利亞(Bavaria)的賀夫(Hof)。1506年他取得萊比錫大學的文學學士,然後進入位於賀夫的一個方濟會的修道院,他哥哥在那裡當副院長。1515年他 到布勞恩修維格(Braunschweig)當老師並學德國北部方言(Low German),1519年他到史達特堡(Steterburg)當本篤會女修道院的副院長,1522年他到布勞恩修維格當聖凱撒琳(St. Catherine)及文吉迪恩(Egidien)學校的校長,由於仰慕路德的學養,在宗教改革之早期,他成為路德宗信徒。1523年進入威登堡大學跟隨馬丁路德研究新教神學並獲得 文學碩士的學位,畢業後,路德推薦他去史答丁(Stettin)的聖尼古拉(St. Nicholas)教堂當副牧直到1527年。1528年他結婚,1532年他任萊布史達(Leibstadt)的牧師,最後定居在慕爾豪森(Muhlhausen),極關心當地的加爾文派信徒,以致路德日後不承認他的作品。狄修士1541年被毒死於敵人手中。

3. 「你若甘願使上帝引導」

聖詩258首(新576首)「你若甘願使上帝引導」出現在第9曲宣敘調與聖詩(Recitativ und Choral)中。旋律使用紐馬克(Georg Neumark, 1621-1681)的作曲。1631年他在德國色林吉亞省蘭根撒紮(Langensalza, Thuringia)出生,在士流辛根(Schleusingen)和哥塔(Gotha)的大學預科唸書,1640年原計劃要入科尼希斯堡大學(Konigsberg University)學習法律,但在到馬得堡(Magdeburg)的半路遇到強盜,搶走所有的錢和行李,只留下藏在衣服夾層中的一本禱告書和幾個銅板,於是他寫這首聖詩。後來他在馬得堡、漢堡等地找工作都沒著落,最後在基爾(Kiel)遇到貝克(Nicolaus Becker)牧師,牧師對待紐馬克很好; 當漢尼希(Stephen Henning)法官徵求家庭教師的時候,貝克牧師推薦紐馬克去當家庭教師,工作兩年終於有足夠的錢上科尼希斯堡大學法律學校。1651年畢業,找工作卻很不順利,曾先後到華沙、但澤(Danzig)、漢堡等地找工作,最後到色林吉亞省首府威瑪安定下來。1652年被任命為威瑪(Weimar)宮廷詩人,圖書館員,最後當威瑪公爵檔案秘書。他晚年失去視力,他的34首聖詩是這時期完成的,1681年逝於威瑪。

曲調 NEUMARK 取自作曲者名字,曲調又稱 WER NUR DEN LIEBEN GOTT LASST WALTEN 是德文首行,最先見於紐馬克1657年在Jena出版的Musikalisch poetischer Lustwald。保羅的歌詞是:「主啊!我願我自己屈服於祢」(Dir, Herr, dir will ich mich ergeben)。

4. 聖詩309首(新376首)「主講,若欲做我學生」

該旋律出現在第29曲合唱和聖詩(Chor und Choral)中。曲調HERR JESU CHRIST, MEIN LEBENS LICHT 又稱 BRESLAU。作曲者不詳,首次出現在1635年由高爾(Christian Gall)在萊比錫出版的十二首小聖詩集 As Hymnodus Sacer。神劇保羅引用德國聖詩作者赫曼(Johann Heermann, 1585-1647)於1630 年寫的聖詩:「阿!主耶穌世真光」(O Jesu Christe, wahres Licht)為歌詞。

※結論

孟德爾頌的神劇以利亞(Elias)是浪漫派時期最偉大的宗教音樂作品之一,與韓德爾的彌賽亞、海頓(Joseph Haydn, 1732-1809)的創世記並稱三大神劇。
舒曼(Robert Schumann, 1810-1956)曾讚譽說:「孟德爾頌的神劇保羅是珠玉之作。」此劇也被譽為自海頓「四季」以來最優異的德國的神劇。他寫保羅有夫子自道的意味,演出非常成功。保羅的成功讓他願意再寫另一部神劇「以利亞」,以此奠定孟德爾頌成為浪漫派宗教大師的地位。

文章來源:新使者雜誌第145期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資料提供單位:大專事工委員會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3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2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1
 
   姐妹開步走
 
教會不斷改革,性別走向平權
彼此相愛的家規
上帝的恩典代代無盡
 
   原知原味
 
帶著學生下田去
正名、文面與我
恢復族名的意義
 
   教會人物誌
 
論李登輝總統的兩條路線
致力婦女教育的林安姑娘
追念普世神學家孔漢思的些許往事
 
   青年青不輕
 
珍惜上帝的殿
番薯簽詩,抒發農民生活之重
台灣國民文學,在土地、在農村
 
   鮮知啟示
 
祂接納你,在於祂的憐憫
青年信仰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從上帝豐盛賜予,反思食物、公義與愛的關聯
 
   信仰與生活
 
用生命影響生命
差異,碰撞出璀璨火花
珍惜樸實的健康與自由
 
 
 教會歷史
 
宗教改革的繪畫藝術
數百年教堂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一個青年對自己和群體的思考路徑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