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教會人物誌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4089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台灣的巴克禮
作者 / 王美書

出生於蘇格蘭格拉斯哥的巴克禮(Thomas Barclay)早年生活相當富裕,他在16歲決定獻身成為宣教士。對自己被差派到台灣,他自述「後來我才知道,他們派我到台灣的原因是,我的腿比及普遜長,比較適合在多山的台灣行走」;「被派到台灣,我從不覺得難過」。

到台灣時,巴克禮面對著跨越文化界限宣教師的難題,「甚至在台灣工作八年之後,一個人獨處的寂寞還是難以排遣。心情沉悶時,就是單單回想以前那位同工李庥的笑聲,我也可以得到很大的安慰。」另一方面,他對平埔族群體歸主運動的信徒在靈命與基督徒生活實況間的落差,感到十分擔憂,他說:「我難過的是,在教會中那麼熱心的信徒來到你家時,你仍必須小心把貴重的物品鎖起來。」當台灣信徒請他運用英國人身分向英國領事「喬事」或者代為復仇,他都不加理會。他努力要讓台灣的教會不依賴宣教師而自立。

※神學教育——訓練本地傳道師

李庥牧師於高雄、台南地區設立傳道師養成班,於1876年合併兩處於台南,借用醫館舊址上課,成為台南神學院前身。「我們把醫館舊址修整,使它變成一所學校。中央的那間大廳改為教室,裡面掛著地圖、黑板、時鐘,看起來倒還蠻像樣子。」

當時的治學情況是由宣教師每周固定教課,唯一中國籍教員為盧良。學生主要來自鄉下貧窮農家子弟,因此,學校發給每人每月生活費3元,當時傳道師每月僅6元薪水。

課程設計包含基礎教育及屬靈課程。教材部分從中國買,部分自英國寄來。每周學生組隊露天佈道,例如:1887年春天府城科舉考試,學生們到考場附近發福音單張籍基督教書籍、露天佈道。1880年新校舍落成,有15名學生,1889年因巴克禮獨力牧養30間教會而停辦神學院。

※初結的果子

巴克禮常津津樂道的信徒舉兩例,一是林兼金先生、澎湖人,到高雄找李庥求道。曾教巴克禮漢文、台語…巴克禮表示「他真正教我漢文,真正讓我學習語言。他不只是坐在我的旁邊,讓我自己讀。他的教學事先都有妥善的計畫,我沒辦法偷懶。受教於他的那段時間,我所得到的益處,使我終生受用無窮。」。另一個是李豹、樂師、好賭,在頂仔腳禮拜堂和吳文水談道而信主。受洗入教會,到木柵傳道。曾短暫離開教會,後因吳文水和朋友代禱而重新堅定信仰。

※二崙事件

杜君英(位於屏東縣內埔鄉)很早就有教會,但大水沖走整個村莊。重建時,平埔信徒在中林另設一教會,客家信徒則在二崙設立教會,但該教會受到暴徒攻擊,故巴克禮前往處理。

暴徒們於禮拜未結束時,抬來八大桶糞便往屋裡潑直到屋外,巴克禮挺身走出,暴徒用長柄杓掏出糞便對著他的頭上澆。之後暴徒動手揪住信徒的頭髮,拔掉他們的鬍鬚,撕碎衣服、毆打他們,背部傷痕都紅腫起來。

老信徒看他的容忍態度,轉述他曾說:「你們浪費了這麼好的水肥太可惜了,你們種稻的時候不適需要這些肥料嗎?」但他卻回憶道「是不是那麼好心勸告他們,我自己已經記不起來了。不過如果我真的說了那句話,那一定不是出於真正的好心,而是出於一種譏諷他們的態度」。

巴克禮對當地基督徒們的態度很欽佩:「他們那些未信主的親友聽到這消息,都是氣憤膺胸,公開聲言,如果有關當局不妥善處理此事,他們將私下以武力報復。可是那些基督徒們卻很鎮靜,他們說,如果他們受這一點苦,能夠為教會取得一個立足點,他們的犧牲是值得的。為他們的良好態度,我深深感謝上帝。」

※推行白話字教育與辦報

「從我抵達台灣,我就確信三件事,至今五十年來,此信念仍堅定不移。第一,若要有健康活潑的教會,每一個信徒,不分男女,都要自己研讀聖經。第二,以目前情形來看,使用漢字絕對達不到這個目標。第三,要達到這個目標,只有使用羅馬拼音的白話字,我們可以用這種簡單易學的白話字教導那些不識字的人。」

巴克禮為了避免荷蘭人宣教船過水無痕的歷史錯誤、避免傳道人誤解聖經,更為了讓信徒能夠自己追求真理,因此推廣白話字教育。此外,為了讓教會能夠互通訊息、進行教育、宣教等功能,更於1885年7月12日出版第一期的「台灣府城教會報」,當時只有四版、月刊形式、但自第二期起擴為八版。

1891年4月他赴英度假,結識人生伴侶巴以利(Elisabeth Christie),1892結婚。巴夫人是護士,她是第一個去東部的女宣教師,面對原住民獵人頭的風險,曾留下感人豪語:「巴牧師的頭若被割去了,留下我一個人的頭又有甚麼用呢?」

※時代轉變下挽救危城

1895年10月初,日本軍隊兵分三路,由樺山資紀發動南下攻勢,於10月9日攻陷嘉義。10月11日,乃木希典帶第二師團在枋寮登陸。貞愛親王率混成第四旅隊,以澎湖為基地,布袋嘴登陸。此時民間謠傳基督徒是日本人間諜。多處有逼迫基督徒的情形發生,最慘烈的是麻豆教會,因為謠言說基督徒通敵,有19名麻豆信徒與非信徒遭殺死。

巴克禮在這種情況下,與另一位宣教師宋忠堅共同擔任信差,將台南士紳的請願書送至日軍乃木希典,確認台南不會抵抗而保全五萬府城人免受日軍屠戮。

※教會自立與合一

1896年2月24日,在巴克禮的努力下(他在教士會中建議),成立台南長老大會並按立第一批本地牧師;1912年10月24日成立南北教會合一的「台灣大會」,巴克禮為南部教會代表;最後一屆是1942年3月24日。

中會成立象徵著長老會的茁壯,代表教會增長到可以自治的程度,也意味著邁向巴克禮宣教「與教會一同工作」的階段,並朝最終目標進行。

※恆久貢獻與最後一程

在退休年齡之後完成的事要事工,首先是重譯台語新約聖經,以一年多的時間於1914年完成。接著,在1921年成為英國長老會的首屆議長。第一屆長榮中學的董事長。1913-1923年,用十年時間增補版廈門音漢英大辭典由上海商務印書館正式出版。84歲時舊約重譯完成。1935年10月5日以86歲高齡安息,有1300多人送殯。

※巴克禮的貢獻

提到巴克禮的貢獻,或可從「如果沒有巴克禮」來反向思考。首先,不會那麼早就有台南神學院,本地傳道人的栽培延遲。接著,大概也沒有教會公報來傳遞教會消息,啓蒙信徒。最後,教會的自立、自養與自治,大概會推遲。沒有和平請願的歷程,那個被砲轟的台南城,或許我祖先就會是其中的亡魂之一。最重要的是,信徒沒有機會親自讀白話字聖經,我不識字的祖母,沒有辦法自己讀聖經,而我的台語也沒辦法改進。

他是神學教育的創建者、白話字的推廣者,在今日成為保存母語的另一個重要的工具;重譯聖經讓信徒能夠親自來接觸真理;辦報可說是當時最先進的媒體,以此連結教會、促成信徒教育;在教會組織上的建立與合一,是教會自立自治自養的重要里程碑。他沒有局限自己在宣教工作上,反而運用自己的身分來服務眾人——危急時刻冒險傳遞和平請願,今日的台南還以巴克禮紀念公園來向他致敬。他所做的一切,今日仍對我們說話,是上帝的權能讓他完成這麼多的艱鉅工作。

※給今日基督徒的啓示

巴克禮個人對於上帝的敬虔反映於他磨破的睡袍,他常常跪著祈禱;他也每日讀聖經、並有大量的捐款。最令人感佩的是他不斷獻身的意志與行動,一生總共70次簽名的「獻身文」,表明自己與上帝重新立約,沒有輕忽與怠慢。巴克禮的重新立志不是小人恆立志,而是罪人恆立志,是人性的軟弱與克服,承認自己的不夠,需要上帝,需要重新守約。換個角度想,一年重新審查一次立約的內容,讓人比較不敢怠惰或者輕忽。

而巴克禮的宣教方式可說致力於教育、文字、媒體、教會制度四個層面,他花最多力氣在教育之上,無論是信徒教育或者神學教育皆然。這讓筆者想到時下有些奇怪的想法在教會界流傳,如神學無用論、靈意讀經或甚至扯經的狀況。要有好的牧者養成教育或者信徒培育教育,才能夠使得真道紮根並且結出真正的果粒來。這是巴克禮台灣宣教給我們的重要啓示。

文章出處:<新使者雜誌>第145期

相片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社,https://tcnn.org.tw/archives/47147,擷取日期:2019.10.28。


資料提供單位:大專事工委員會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3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2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1
 
   姐妹開步走
 
教會不斷改革,性別走向平權
彼此相愛的家規
上帝的恩典代代無盡
 
   原知原味
 
帶著學生下田去
正名、文面與我
恢復族名的意義
 
   教會人物誌
 
論李登輝總統的兩條路線
致力婦女教育的林安姑娘
追念普世神學家孔漢思的些許往事
 
   青年青不輕
 
珍惜上帝的殿
番薯簽詩,抒發農民生活之重
台灣國民文學,在土地、在農村
 
   鮮知啟示
 
祂接納你,在於祂的憐憫
青年信仰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從上帝豐盛賜予,反思食物、公義與愛的關聯
 
   信仰與生活
 
用生命影響生命
差異,碰撞出璀璨火花
珍惜樸實的健康與自由
 
 
 教會歷史
 
宗教改革的繪畫藝術
數百年教堂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一個青年對自己和群體的思考路徑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