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鮮知啟示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1648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奧妙聲 竹音悠揚2
亞洲聖詩中的基督聲音和意象
作者 / 駱維道

華譯◎林秀娟

■亞洲教會齊歡欣:苦難中的盼望

在〈奧妙聲竹音悠揚〉這首詩歌第1節最後一句歌詞,窩勒斯(Bill Wallace)原本寫的歌詞是“Let the Asian Church rejoice”(亞洲教會齊歡欣),但為了更廣泛運用,在歐美把這句歌詞改為“Let the church of God rejoice”(主教會喜樂陶陶)。在這句歌詞中,有兩個議題。首先,有人說有些亞洲詩歌聽起來有悲哀感,所以,我們怎麼能夠以悲哀的歌曲一起歡喜快樂?其次,有些詩歌描述百姓的受苦,所以,我們怎麼能夠歌唱,並在艱難的處境中歡喜快樂?

在詩篇42篇5節中,詩人問說:「我為什麼這樣悲傷?我為什麼這樣沮喪?我要仰望上帝,還要再頌讚祂;祂是拯救我的上帝。」(現代中文譯本修訂版)我們人類都是按著上帝的形像造的,也就是,上帝創造人的心靈能與祂相互呼應。舊約學者詹姆士‧梅斯(James L. Mays)說:「當那個相互呼應變得微弱、受到攪擾,或是被打斷,那種缺乏的經驗變得又飢又渴,也就是感到滿足的反面。」(註1)百姓的受苦就像是「從社會、個人,和神學上經歷到上帝的缺席」,表達出我們的靈魂對上帝的飢渴。(註2)所以,我們向上帝呼喊帶來正面的結果,如同詩人所說的:「我要仰望上帝,還要再頌讚祂。」

藉著吟唱表達生命艱難和痛苦的詩歌,我們再一次確認上帝不變的愛,要把我們的眼淚變為喜樂和讚美。舉例來說,在追思禮拜中,我們可以輕易看見音樂的力量,歌唱總是以某種方式帶給人安慰。歌唱幫助人釋放失落感、絕望和憂傷的深刻情感,使人重新得到盼望,從受難日進入復活的主日。我們信靠上帝永遠不變的愛,祂賜給我們勇氣、力量,以及對復活和新生命的盼望。

在〈莿葩互火燒〉(STB #252,新《聖詩》#604)這首聖詩中,我們可以看見作詞者對於上帝永不改變的愛的信靠和確知。荊棘燃燒的意象,描繪了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苦難。

1970年代,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曾發表一連串的宣言,高舉基督真理,在愛中說誠實話,反對壓迫人民的政府,建議政府改革、舉辦全國選舉、廢除《戒嚴法》,並宣告台灣是獨立自主的國家。這些宣言引發政府憤怒和更多無情的打壓。時任長老教會總幹事的高俊明牧師(1929~2019年),因藏匿異議者而被關在監獄裡長達3年多。其他還有8個人,包括4個傳道師、1位教會長老,他們只是伸出了援手,也一起被關入監獄。高俊明牧師甚至願意犧牲自己的性命,請求法官釋放其他人。但他們全部被判刑,刑期從3年到7年不等!在獄中,高牧師寫了〈莿葩互火燒〉這首詩,見證在燃燒的火焰中,荊棘並沒有被燒毀;在逼迫中,基督徒變得更堅強、更勇敢,正如歌詞所述:「炎火一下過,伊就閣發芽,春天一下到,伊就閣開花。」

為了傳遞苦難中的盼望這個觀念,我採用台灣「哭調」(哀歌)的主題來捕捉痛苦卻仍然堅忍勇敢對抗暴政的精神,並進一步把它發展成一首表達信心和盼望的新歌。在5聲音階(la do re mi sol)中突然使用si,是整首詩歌的高潮;從開始下行5度的動機(mi-la)的反轉(上行5度mi-si)是一個5度大跳。這是用來象徵突破困境,艱難變成富足、絕望變成盼望的轉變。「春天」,帶給燃燒的荊棘新的生命。

■請來 和平人君:以音樂尋求和解

許多亞洲基督徒在艱困處境中,作了強而有力的見證。在超過半世紀以前的韓戰(1950~1953年)期間,許多韓國牧師致力於服事受苦的難民,其中有些牧師甚至為了保護難民犧牲自己的性命,也一直有堅定的基督徒,大聲呼籲南韓和北韓的統一。基於這個原因,韓國教授李建鏞(Lee GeonYong,1947年生)為和平與和解寫了〈請來,和平人君〉(Ososǒ/Come now, O Prince of Peace,STB #241,新《聖詩》#482)。音樂是韓國典型的3拍子。李教授基本上使用西方的和聲語言,但他也運用了不諧和音,以及內聲部的交叉,來暗示打破阻礙和規則,同時走「第二里路」接觸另一方,以尋求和解。在最後結尾的完全5度,是否暗示和平與和解尚未完成呢?因此,這是我們的任務,需要進一步追求和平,直到實現和平為止。

馬可仕(Ferdinand Marcos,1917~1989年)在菲律賓的獨裁統治超過20年之久。菲律賓的教會,不分天主教或基督新教,在發聲反抗、要求自由和民主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在1986年的「人民力量革命」(People Power Revolution)期間,可看見天主教修女們跪在坦克車前,求士兵不要前進的畫面,令人深深感動。修女們把鮮花插在士兵的來福槍管,作為和平與善意的記號。最後,軍隊向這些和平禱告的人們屈服,獨裁者馬可仕下台了。但是,在那一次沒有流血的革命之前,成千上萬的人被殺害或關入監獄。

在馬可仕獨裁統治時期,許多詩歌被留下來,其中一首是〈男孩的禱告〉(A Boy’s Prayer,STB #160),第2~4節的歌詞如下:
2.我父真疲憊,因他日夜都工作;他的薪資所得,卻從來都不足夠
3.我母滿眼淚,每當預備著三餐;因為我們餐桌,食物從來都不夠
4.但有一件事,我必須向祢懇求,當我明晨醒來,請別讓我入迷途
如果你曾經住過菲律賓,你就了解這些一再上演的悲劇,當你聽見這首〈男孩的禱告〉,你也會淚流滿面。

另一首回應基督在十字架上痛苦呼喊的詩歌,是〈耶穌,祢在十架上的最後呼喊〉(Jesus, Your Last Cry on the Cross,STB #274B;根據馬太福音27章46節、馬可福音15章34節和詩篇22篇1節a寫成)。印尼的神學家詩人烏庫爾(Fridolin Ukur,1930~2003年)聲稱,那個呼喊是親密、甜美、溫柔、體貼的,充滿了生命的能量和盼望,也充滿了信靠的愛,能夠恢復和平與公義。這是作曲家斐理夏諾(Francisco F. Feliciano,1941~2014年)的主要作品之一,描述他對於基督在十字架上受難的信心和理解,以及基督的受難與今日世界如何關聯在一起。(註3)

雖然今天的中國似稍微開放一點,卻已在共產黨的統治下過了70年之久,直到如今,基督徒還是不能公開告白他們的信仰和公開敬拜上帝。許多中國基督徒只能在家庭和地下教會祕密聚會。許多教會領袖曾被放逐到鄉下從事勞力工作,還有許多人受到嚴厲的逼迫。即使在這樣困難的情況下,還是寫出了新的詩歌。汪維藩(1927~2015年)教授,當時是一位神學生,在1957年以所羅門的雅歌寫了一首聖詩〈冬天過去,雨水停止〉(STB #71,新《聖詩》#148),作為內心渴求跟隨基督的表達。

1982年,當時的美國總統尼克森(Richard Nixon)訪問中國後,宗教自由的門稍微打開,基本上不再需要遮遮掩掩。林聲本(1927年生),這首曲調的原作者,請汪教授加上複歌後,他再加上新的曲調「耶穌我主,我愛所歸」,終於完成作品。當中國基督徒不必再作為基督的祕密跟隨者時,他們才能公開呼求上主的名。曲調「佳偶」,意思是「好的同伴」,與歌詞和音樂的調子十分吻合。

〈冬天過去,雨水停止〉這首詩歌原來的樂曲是配上西方傳統的四部和聲,但在《響竹》與新《聖詩》版本,則是另以模仿對位法,象徵基督徒跟隨耶穌的腳蹤,有時親近,有時懵懂摸索;複歌一開始的伴奏是模仿基督最初呼召的樂想,作為回應那個呼召的象徵。這正是以音樂作神學的例子。(待續)

✽附註

James Luther Mays, Psalms. Interpretation: A Biblical Commentary for Teaching and Preaching(Louisville: John Knox, 1994), 173.
同上,174。
Loh, 2011, 236.

文章與圖片出處:<台灣教會公報>第3519期

圖片提供:作者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3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2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1
 
   姐妹開步走
 
教會不斷改革,性別走向平權
彼此相愛的家規
上帝的恩典代代無盡
 
   原知原味
 
帶著學生下田去
正名、文面與我
恢復族名的意義
 
   教會人物誌
 
論李登輝總統的兩條路線
致力婦女教育的林安姑娘
追念普世神學家孔漢思的些許往事
 
   青年青不輕
 
珍惜上帝的殿
番薯簽詩,抒發農民生活之重
台灣國民文學,在土地、在農村
 
   鮮知啟示
 
祂接納你,在於祂的憐憫
青年信仰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從上帝豐盛賜予,反思食物、公義與愛的關聯
 
   信仰與生活
 
用生命影響生命
差異,碰撞出璀璨火花
珍惜樸實的健康與自由
 
 
 教會歷史
 
宗教改革的繪畫藝術
數百年教堂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一個青年對自己和群體的思考路徑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