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教會人物誌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2891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疼佇咱中間
巴克禮誕辰一七O週年紀念
作者 / 虛吾
巴克禮博士(前左三)和台南神學院學生攝於校園內。

不少我們習以為常的事物,追本溯源之後,會發現濫觴及沿革並不簡單。好些我們如雷貫耳的人,追根究柢之後,會發現我們的認識其實仍流於片面。

來自蘇格蘭的巴克禮(Thomas Barclay,1849~1935年),在台灣教會史寫下重要的篇章。人們津津樂道他在台灣一甲子的事蹟,包括:立書獻身文、創設台南神學院及聚珍堂、在日軍兵臨府城時斡旋求和、翻譯白話字聖經、增補杜嘉德(Carstairs Douglas,1830~1877年)的《廈門音英漢大辭典》等。

相較於巴克禮的豐功偉業、高尚人格,他的思想不是那麼受到關注。這耐人尋味的現象,多少和他向來含蓄自抑、罕提個人經驗有關。他總認為,言說的焦點應是耶穌基督,而非傳道者。但他既然留下學校機構、傳播媒體、翻譯聖經等影響深遠的遺產,他的神學思想、教育理念當然有窮究的價值。如此一探究竟,可讓我們對前人留下的腳蹤有更清晰的認識,我們也可以藉此檢視,自許承其遺緒的我們,是否還跟隨他的腳蹤?

■開恩可憐罪中人

若要探索一個人的思想,外在事蹟固然是討論的依據,呈現內在思維的言論、文字,更是不可或缺。巴克禮一生最早的文獻,毫無疑問是寫於16歲時、卻於過世之後才為人所知的〈獻身文〉。從中一窺他的信仰、思想,可知他在弱冠之前已有獻身心志,往後的歲月不斷實踐、淬鍊,使這份誓約禁得起時間檢驗。

後人很難不被巴克禮持續的事奉折服,也常以此為主題宣揚、謳歌。但觀諸〈獻身文〉,我們看到他對自己的認識,乃是「像稅吏捶胸痛哭」,同時又對蒙恩的把握如此深刻:「我到祢面前是藉祢愛子的名,是依靠祂的義。」這份蒙恩罪人的自知,貫穿了整篇〈獻身文〉。他的獻身充滿了敬畏和卑微,唯誇主的恩典和榮耀,唯願自己合乎主用。

巴克禮的傳記作者萬榮華(Edward Band,1886~1971年)論及〈獻身文〉時曾說,巴克禮絕不敢說自己已經完全遵守這份獻身契約,但同世代的人卻能替他見證,他在上帝的幫助下,信守了這份承諾。

今時的我們很難想像,這是一個16歲少年對自己是罪人的認知,畢竟現代觀念會認為罪惡感過於深重,有礙身心健全。但我們若對蘇格蘭教會史有點概念,便知道加爾文主義對蘇格蘭的影響。在得救上,加爾文主義格外強調對自己的絕望(self-despair)及上帝救贖的能力。從〈獻身文〉可以觀察到,少年巴克禮深受加爾文主義影響,而他以一生的年歲,證明他到老也沒有偏離。

■勿讓虛假入主家

1875年,巴克禮踏上福爾摩沙這塊遠離家鄉的島嶼。他是在台灣的第5位英國宣教師,列在馬雅各(James Laidlaw Maxwell,1864年10月抵台)、李庥(Hugh Ritchie,1868年5月抵台)、德馬太(Matthew Dickson,1871年2月抵台)及甘為霖(William Campbell,1871年9月抵台)之後。

抵達遠東的巴克禮發現,在馬雅各等人殷勤工作10年後,福音的種子已然在這裡落地,但距離成熟還有一段距離,「真誠但無知」是他對當時信徒的評語。信徒缺乏基督徒生活,而且信心不穩的狀況不時可聞,致使他在保羅的哥林多書信尋找解方。更嚴重的是,信徒中有人認為教會是社會群體的一種,目的是增進彼此的福祉,致使他必須不斷提醒,他們是屬於永生上帝教會的一部分,乃基督的寶血所贖、蒙召成聖。後來的張源春祈禱水事件,更讓他憂心,所傳的究竟是否為純正福音?抑或徒有基督教會之名?宣教本質是宗教性,還是政治性?這些關乎教會純淨的問題,縈繞在初來乍到的巴克禮心頭。

為此,巴克禮慎重提醒,勿為了推動宣教進程而便宜行事,否則將使之後的工作更加艱難。這樣的觀察促使他不只關懷未得之地,也將眼光放在教會群體,教導信徒,傳道的內容當有「信靠、悔改、認罪、得救」四項。從他留下的數據,可知當時的宣教工作不只對外宣揚,也包含內在的懲戒及教導,避免人們因福音以外的動機加入教會。甚至當時的洗禮審核,巴克禮下了艱難的決定,駁回部分人的申請。這種決定對希望人數多多益善的今日教會而言,可能感到詫異,但對於維護基督身體的真實、純全,卻不是不能理解。

■唯獨聖經證真道

除了謹慎檢視受洗申請,巴克禮等宣教師還有更積極的作為,即以馬雅各設立的傳道者速成班為基礎,設立神學校(Theological College),亦即現今的台南神學院,由巴克禮擔任首任校長。當時宣教師們認為,設立神學院培養本地傳道人,是扶植教會自立、恆久進步不可或缺的,但受限於當時普遍教育水準不高,宣教師必須教授相當於小學程度的課程,如四則運算、天文、物理等。

曾受教於巴克禮的潘道榮、高金聲,憶及他的教學是以羅馬書為中心,強調因信稱義,尤其要求學生應當熟悉羅馬書1~8章,即得救依據的論述。今日我們依然重視傳福音,但我們認識的福音,是否仍和前人相同?從巴克禮一段對學生的稱許,可以一窺他對基督福音的理解:「他們在傳福音。他們不只除掉偶像、證明上帝的獨一性,或說明基督教和儒家的相近;他們更闡述耶穌的生與死,頌揚祂是唯一能拯救世人的救主。」

在設立培養傳道人的神學院方面,巴克禮和活躍於台灣北部的加拿大宣教師馬偕(George Leslie MacKay)有志一同,只是巴克禮的工作不僅止於此,更進一步將焦點投向一般信徒。

抵達台灣不久,巴克禮便意識到信徒自己讀聖經的重要性,認為是教會健康、活潑的祕訣。他按當時普遍的教育程度及使用語言,開始推廣較漢字易學易用的白話字,於是創辦聚珍堂、發行《台灣府城教會報》(今《台灣教會公報》)。即使1895年碰到台灣政權更迭,巴克禮仍不改初衷,因為學習日文的困難更勝於漢字,為了顧念平信徒,仍繼續推廣白話字。

今時有人肯定巴克禮對保存語文的貢獻,從聚珍堂、翻譯聖經、增補《廈門音辭典》的結果論,這確實是巴克禮的深遠影響。然而他的動機,乃是建立一個研讀聖經且熱愛聖經的教會,不必完全依賴傳道人闡釋,能夠以母話誦讀並理解聖經。

或許有人會想,巴克禮的理念是因為當時傳道人供不應求,信徒需要自立自強,這固然是客觀現實,但更為根本的原由,是加爾文主義有別於信義宗、天主教,鼓勵平信徒自己讀聖經、明白信條,甚至參與教會的政策和教義,故此格外重視提升信徒素質。加爾文主義認為,愛上帝不僅要盡心(heart),更要盡意(mind),前者是情感的活動,後者則是理性的活動。

從巴克禮自身的經歷,他很清楚不僅神學院或傳道人要懂神學,一般信徒也要明白神學,以及純正福音對生命的價值。在巴克禮家族寥寥可數的傳家寶中,有一本1762年版本的《基督教要義》(Institution de La Religion Chrétienne),書末寫著巴克禮曾祖父的名字,他的職業是鞋匠。顯見在巴克禮成長的環境,平信徒思考神學並非罕見。巴克禮離世後,人們也在他的書架上看到這部經典。

■先賢雖遠足跡留

巴克禮的言行、事奉充滿了加爾文主義的精神。他對自己是罪人的深刻認識,讓他一方面全然奉獻,一方面也知自己無任何可誇之處。他不為教勢表面興盛滿足,而是盼望教會有從主而來、真實而活潑的生命。他不僅栽培傳道人,也為提升平信徒的信仰素養而盡心竭力。

今日宣稱繼承巴克禮腳蹤的我們,是否真實跟隨他的腳步?是否在律法和聖靈的光照下,認識自己全然敗壞,唯基督的救贖使我們蒙拯救、稱義成聖?是否期盼教會有基督長成的樣式(以弗所書4章12~13節)?渴慕純淨的靈奶、思想上帝的默示,是否是我們每個人的故事?前人已按著他得到的呼召、恩賜,完成他的事奉,留待我們想念、效法、留心他們的結局(希伯來書13章7節)。

◎參考資料

1.《為愛航向福爾摩沙──巴克禮博士傳》,潘稀祺編著,人光出版社,2004年4月。

2.《福爾摩沙的巴克禮》(Barclay of Formosa),Edward Band著,楊雅婷譯,台灣文學館,2015年12月。

3.《基督教預定論》(The Reformed Doctrine of Predestination), Loraine Boettner著,趙中輝譯,改革宗出版有限公司,2014年9月。

文章與圖片出處:<台灣教會公報>第3515期

圖片來源:《為愛航向福爾摩沙──巴克禮博士傳》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3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2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1
 
   姐妹開步走
 
教會不斷改革,性別走向平權
彼此相愛的家規
上帝的恩典代代無盡
 
   原知原味
 
帶著學生下田去
正名、文面與我
恢復族名的意義
 
   教會人物誌
 
論李登輝總統的兩條路線
致力婦女教育的林安姑娘
追念普世神學家孔漢思的些許往事
 
   青年青不輕
 
珍惜上帝的殿
番薯簽詩,抒發農民生活之重
台灣國民文學,在土地、在農村
 
   鮮知啟示
 
祂接納你,在於祂的憐憫
青年信仰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從上帝豐盛賜予,反思食物、公義與愛的關聯
 
   信仰與生活
 
用生命影響生命
差異,碰撞出璀璨火花
珍惜樸實的健康與自由
 
 
 教會歷史
 
宗教改革的繪畫藝術
數百年教堂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一個青年對自己和群體的思考路徑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