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青年青不輕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915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網路倫理
作者 / 李仁豪

現代人的倫理範圍越來越廣泛,特別是現代網路科技發達的時代裡,未曾謀面的人也有可能產生糾紛。從基督徒倫理學的觀點、基督徒的角度來看,對科技應該有更深、更廣的思考才是,因此今天想要來與大家一起思考這個現代倫理問題。

我在生日前一個禮拜,特地將Facebook的生日提醒功能關掉,結果當天只有一位以前台灣教會青年祝賀我。他的文章出現後,我就開始收到許多祝賀留言,但已經是生日隔天了。我要強調的不是朋友忘記了我的生日,那不重要。我想要強調的是現代人對於網路媒體、電子器材的倚賴性高到嚇人,甚至我們可以看到,有段時間只要Facebook在流行什麼樣的遊戲、問卷,幾乎人人都隨著起舞。

大家總是一窩蜂的流行玩那些網路上通行的遊戲,甚少看到人提出拒絕的言論,或是有獨立的思考,或選擇不加入的作為。

■誰說的?轉貼之前請三思

前不久朋友在Facebook上分享了一段來自Jacob Dufour的網路試驗影片,名為《誰說的:耶穌或撒但?》(Who said it: Jesus or Satan?)作者在影片中描述,他將路加福音4章7節「你若在我面前下拜、這都要歸你。」Po在一個基督徒的社群裡,結果只有20個人糾正他說這是撒但的話,而大多數都直接以「阿們」表示贊同,更有一位牧師說:「這是耶穌說的話!」

這個問題常常發生,很多人看到文章,會以直接轉貼或回個「讚」,基督徒則是以「阿們」或「哈利路亞」表示贊同。我時常收到朋友轉貼分享的信息,但他們往往自己都沒看清楚,就直接轉貼了,這是我要談的第一個網路倫理問題,別人的信息一經轉貼就正式成為你自己(轉貼者)的意見了。

或許你認為,電視不是常會出現:「本節目言論不代表本台立場。」但就法律觀點來看,這段話再寫個百次,電視台還是需要負擔法律問題、是無法免責的。同樣的,轉貼者也要對行為負起責任,因為訊息會經由轉貼而傳播出去,所以轉貼之前,你必須非常確定完全看過,並且確定自己同意信息的觀點。

網路的使用基本上分為「公」與「私」,以Facebook為例,只要帳號是寫個人名字的,就是屬於個人的,由掛名的人自行管理、更新,並負擔所有貼文或轉貼的責任。這方面問題比較小。

「公」的包括很廣,舉凡與同伴一起發起的群組,或教會、團體、公司及機關單位的社群媒體,都有一定的規範或公約。只要貼文與「公事」無關的,就不適合貼在這些「公」的版面上。我看過有人將自己孩子、生活的照片放在團體的版面上,然而文字卻是寫著公告的事情。這種圖文不合、公私不分的情形,基本上是違反團體版面的規範的。

社群網路的使用倫理有許多可以進一步討論的問題。例如,有些人們想要在群組頁面貼一些私領域的信息,特別是有關於「生意廣告」的貼文時,最好註明一句話:「若是不符合本站規範,請版主(管理員)告知,將會把訊息下架。」一來不但不會得罪管理者、違反版規規範,更能夠帶動整個網路社群的禮貌,引起好的迴響,否則一般而論,管理者看到不相關的文章,是有權決定加入或取消版友的身分。

■網路時代,管理也需用心

另外,也不要使用網路翻譯後的字句來轉貼文章。以我家孩子為例,他的美國同學,由於對台灣朋友的貼文感到興趣,但因為不懂中文,就直接將英文的回應文以Google翻譯成中文貼上,結果都是些不堪入目的字眼。後來經台灣的親人轉告,我得知並告訴孩子有這樣的情況。

儘管那是別人貼的文字,但是我提醒孩子:「他是在你的網頁貼的回應文,如果你沒有表達任何意見,就表示你同意、允許那個貼文出現在你個人的網頁。」後來經由解釋後,那位美國同學將貼文刪除了,也因為他,我和我的孩子都學到了網路使用的新的一課。

管理是社群媒體的重點,無論是私人的版面或是公版面,最怕的就是「死掉的」網頁。這種情形通常是出現在一些團體組織裡頭,由於單位不願意花經費在設計、管理上,導致這些網站、版面通常就是百年如一,未曾更新、未曾上傳過任何的資料。打上了網址,就只出現了「施工中」,甚至看不到任何訊息。這樣的網頁當然是不值得鼓勵。

教會、社會團體如果出現這樣的網頁,恐怕只會給年輕人帶來負面的感覺,更別想要運用網路來吸引新人。我曾經聽過許多教會的網站因為過去負責管理的同工離職,沒有交接,導致沒有人知道管理者密碼、沒有人懂得管理方式,就變成廢墟網站了。這是非常可惜的。教會網站的管理以及經費的運用,在這個網際時代裡應該要重新思考,不應該再保有古老的思維。年輕人已經是人手一機,找任何的資訊都是靠網路了,既然如此,網站管理已經是最基本的要求了。

有教會年輕人笑說:「Facebook是老人使用的,我們這一代都使用Instagram了。」這不過是文化差異。其實在美國幾乎沒有人說FB或說IG,這是台灣的流行語。我認為網路使用,不應該取笑另外一個媒體使用族群,現代科技進步太快了,要不斷適應推陳出新的功能並不容易。我們教會的社青每個月都會一起外食聚餐,他們不是使用現金,而是使用App直接轉帳,但他們並不會笑我這個老人只使用現金。

老一輩的人使用網路媒體的心態以及態度也需要做一些改變以及調整。我們在聽話時,需要思考背後意義是什麼?其實年輕人說:「Facebook是老人使用的,我們這一代都使用Instagram了」時,也有可能是在說:「父母親都在使用Facebook,反而讓我們不能隨心所欲說出想說的話。」這反映出有些人是使用媒體在管控孩子們的言論。

30年前,內人在維也納留學時還沒有方便的網路、e-mail,智慧型手機更不用說了。那時聯絡親友只能透過電話、寫信,卻覺得非常的實在。如今,網路為我們帶來無比的便利性,但也因為網路的便利,往往讓人失去了再思考的能力。現代的網路就如同看不見的群眾運動一樣,許多在網路上盲從的人,一不小心,手指就成為霸凌別人的工具。

基督徒如何能夠維持獨立的思想以及行動力,是非常重要的。傳統人際關係因為網路起了變化,最遠的距離,可能就是身旁最近的人。網路有更多、更深、更廣的倫理問題需要我們細細的思考。讓這種便利成為好的助力,千萬別讓它成為現代的巴別塔。

文章出處:<台灣教會公報>第3506期

相片提供:Serene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站在宣教150周年的折點,省思與展望教會的影響力
恆春半島古戰場溯源
人多不一定正確
 
   姐妹開步走
 
唯獨耶穌 唯獨聖經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下)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上)
 
   原知原味
 
人在異鄉 身不由己
復和之路漫長艱辛
剎不住的狂想人生
 
   教會人物誌
 
基督裡蒙接納是人生的轉捩點
飛越病時苦
宣教師愛與奉獻,畫出台東最美風景4-4
 
   青年青不輕
 
在看不見的生命角落看見主
用聲音連結世界4-4
用聲音連結世界4-3
 
   鮮知啟示
 
普世需要更多的和解與盼望
【樂揚真理】號筒響起時,我會在那裡
兩三個人的聚會
 
   信仰與生活
 
我為什麼不受洗?4-1
從最初之處實質革新
神學對生命倫理學之貢獻與影響
 
 
 教會歷史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下)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上)
宗教對談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