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教會人物誌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3751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高哈拿姑娘
淡水婦學堂的領航者
作者 / 陳美玲(台灣神學院兼任老師)

台灣北部地區在馬偕牧師帶領他的學生披荊斬棘開拓教會之後,福音的種子開始生根發芽,也陸續建設了醫館、神學院、女學堂,不僅藉著醫療傳揚基督福音,也藉由教育使人認識福音,並且栽培本地的傳道人員。馬偕牧師對於宣教人員的運用有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外國來的宣教師的人事成本太高、女宣教師在融入本地社會文化上有障礙,而且體弱無法適應巡迴佈道的辛苦行程,宣教的成效相當有限。馬偕牧師所持的見解,使他傾向於努力訓練本地人員加入宣教和教育的行列,又因為他的個人主義色彩濃厚,致使派到北部的外國宣教師人數一直很少。直到馬偕牧師過世之時,北台灣都還沒有女宣教師加入宣教。

■女宣教師來到

馬偕牧師過世之後,在吳威廉牧師的呼籲之下,女宣教師終於在1905年抵達台灣。為了改善原來的女學堂,提供更專業完善的女子教育,加拿大長老教會一口氣派出了兩位女宣教師(當時台灣人稱呼她們為「姑娘」),她們分別是負責女學校的金仁理姑娘(Miss Jane Kinney, 1877-1965)和負責婦學堂的高哈拿姑娘(Miss Hannah Connell, 1869-1931)。來到台灣的前兩年,學習語言成為兩位姑娘的生活重心,同時她們也逐步地認識和適應北台灣的風土人情。

■重新出發的婦學堂

在馬偕牧師時代開設的婦學堂已經於1901年停辦,這間訓練宣道婦(Bible Women)的學堂在招收婦女上幾乎不設門檻,學生的年齡差距很大,甚至婆媳或母女成為同學。師資方面多半由張聰明女士和宣教師的太太負責授課,成效和規模難免受到限制。到了二十世紀初期,日本政府已經將現代化的西式初等教育引進台灣,教會學校面臨競爭的壓力,一定要自我提升才能生存,進而取得優勢。兩位受過良好高等教育的女宣教師來到之後,原來的女子教育機制便一分為二,分為教育12歲女童的淡水女學校,以及接受已婚或失學婦女受教育的婦學堂。

1910年,由吳威廉牧師設計的婦學堂校舍落成。這是一棟小巧優美的兩層樓紅磚砌造的建築物,位於淡水女學校的旁邊,可以容納17名婦女的寄宿學校,不論已婚未婚皆能入學。重新出發的婦學堂學制採兩年制,每年九月開學,至隔年農曆新年前結業,農曆新年過後是另一個學期開始,至六月結束。這個學校也接受婦女做短期進修,即使只上一學期的課程也可以。課程包含了聖經、算數、日文、漢文、白話字、寫字、唱歌、女紅、地理等。結業或畢業後的婦女可擔任宣道婦,到各教會協助婦女傳道事工。

擔任婦學堂第一任校長的高哈拿姑娘來自加拿大的安大略省,畢業於多倫多音樂學院,在音樂方面頗有才能。她來到台灣之後,肩負起婦學堂的領導工作,另外也在女學校教授音樂課程。新的婦學堂一開始招生就吸引了20多名婦女前來申請入學,超過校舍的最大容量,只能拒絕一些申請者。之後每學期都有新生申請入學,接受基督教信仰教育。

高姑娘的個性沈穩,待人和善,是一位溫和卻有定見的女性。她在處理校務上相當有洞見,許多的裁奪十分得體,即使遇到挫折,也能平心靜氣地堅守初衷。在她的帶領下,宋雅各醫生娘、約美但牧師娘、柯維思牧師娘、黎媽美姑娘成為師資群,同心訓練出一群傳報基督救世福音的台灣婦女。

■轉往南台灣服務

到了1920年代中期,由於母會發生了「加拿大教會聯合運動」,這個運動最後竟然影響到台灣北部的宣教師,有幾位宣教師離開台灣,重新派至其他國家。另外,包括高姑娘在內有好幾位宣教師轉至南部服事。

1930年底,高姑娘完成返鄉探親的旅程後,再度回到她所熱愛的台灣。她先到彰化,隔年四月到台南,再一次執起教鞭,加入台南長老教女學校的教師陣容,負責聖經、英語和音樂等課程。教學經驗豐富的她加入之後,使得女學校的師資更加堅強。

■至死盡忠服事

沒想到,正值第二學期開學之際,剛剛參加過女學校始業式的高姑娘在當天深夜感到不舒服,送醫診治之後,病情起伏劇烈,竟然在短短的一週內病重過世。這一年她才62歲,她的學生再也無緣受她的薰陶。長老教女學校的校長吳瓅志姑娘聽到這個消息時,宛如失去自己的母親一般地難過,痛失了一位好同工、好長輩。

高姑娘的告別禮拜舉辦時,南北的宣教師、本地牧長、日本基督教會、女學校和婦學校的代表、本地的信徒將近500人聚集在台南東門教會向她致意,感念她為了愛上帝和愛台灣人所付出的一切。懷著依依不捨之情,陪伴她走人生的最後一程,送她到台南基督教公墓。1931年9月,高哈拿

參考文獻:

不著撰人。〈淡水婦學堂(真樓)婦女教育百週年紀實〉。《淡江中學通訊》63(2010年4月):7-13。

陳瓊瑤。〈高哈拿姑娘小傳〉。《台灣教會報》559(1931年10月):8-9。

文章來源:<女宣雜誌>第418期

圖片來源: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


資料提供單位:婦女事工委員會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3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2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1
 
   姐妹開步走
 
教會不斷改革,性別走向平權
彼此相愛的家規
上帝的恩典代代無盡
 
   原知原味
 
帶著學生下田去
正名、文面與我
恢復族名的意義
 
   教會人物誌
 
論李登輝總統的兩條路線
致力婦女教育的林安姑娘
追念普世神學家孔漢思的些許往事
 
   青年青不輕
 
珍惜上帝的殿
番薯簽詩,抒發農民生活之重
台灣國民文學,在土地、在農村
 
   鮮知啟示
 
祂接納你,在於祂的憐憫
青年信仰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從上帝豐盛賜予,反思食物、公義與愛的關聯
 
   信仰與生活
 
用生命影響生命
差異,碰撞出璀璨火花
珍惜樸實的健康與自由
 
 
 教會歷史
 
宗教改革的繪畫藝術
數百年教堂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一個青年對自己和群體的思考路徑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