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鮮知啟示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1850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畫中有道】祂將愛子賜給我們
《亞伯拉罕和以撒》
作者 / 虛吾
《亞伯拉罕和以撒》,林布蘭,1635年。

在聖經的記載中,有些見證人的重要性不言可喻,上帝讓他們所經歷的成為一幅幅圖畫,遙映天上的真理。亞伯拉罕便是其中之一,不只在舊約有詳實記載,就是到了新約,亞伯拉罕所經歷的種種,仍使新約的作者體會至高者在人間的作為。僅僅是新約起首「亞伯拉罕的後裔」(馬太福音1章1節),便讓人無法忽視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上帝所應許,那讓萬國得福的後裔(創世記26章4節)。

在亞伯拉罕一生豐富的歷程中,若要以千鈞一髮、驚心動魄而論,當屬創世記22章,上帝要亞伯拉罕獻以撒為燔祭一事。這個看似有違人情、讓人為之色變的要求,因為極具戲劇性,成為畫家熱愛創作的題材。如荷蘭畫家林布蘭(Rembrandt,1606~1669年)於1635年所畫、現存於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的《亞伯拉罕和以撒》(Abraham and Isaac),便以略顯凌亂的線條,凝結了那幾乎釀成人倫悲劇的一刻。

◆命懸一線間

我們在《亞伯拉罕和以撒》這幅作品中,可看到林布蘭作品鮮明的戲劇性:老人一手覆著少年的臉孔,一手被天使攔阻,致使手中的屠刀握持不住而脫手,營造出若不是天使緊急出現、以撒恐怕血濺而亡的緊張情境。

除了動態的描繪之外,林布蘭運用顏色的對比,突顯了父子之間的對峙關係。以撒接近赤裸、被縛的蒼白身軀躺臥在乾柴堆上,在在說明他手無寸鐵的軟弱姿勢。看不見的面容,觸發觀賞者無限想像:那孩子是否會疑惑慈父為何以刃相向?是否會抗議父親的虔信?是否會順從老父對獨子的要求?生死交關之下,他是否為生存掙扎過?老人覆蓋少年的臉,是不忍目睹兒子的死狀嗎?

總之,暴露在刀口之下的咽喉,無庸置疑敘述著年輕人命懸一線的脆弱。這些刻畫對比下,使人毫不懷疑一襲黑衣的亞伯拉罕其心之決斷,亦叫人為天使的介入鬆一口氣;此作的張力之強,可見一斑。

若參照聖經的記載,林布蘭未將那隻替代以撒作祭物的公羊畫入作品。卡拉瓦喬(Caravaggio, 1571~1610年)同一主題的作品便納入了那隻預表耶穌基督的祭品。兩位畫家的表現方式極為相似,均是以刀落下那一剎那為構圖的基礎,卡拉瓦喬運用光影的對比性,鮮明地表現作品主題。唯若論到動態的緊張,以撒予以留白、引人揣想的反應,正是林布蘭作品引人側目的特點。

◆因信稱義?因行為稱義?

此事件除了緊張迫人之外,最引發議論的,可能是因為雅各書引用此事件,作為因行為稱義、信心因行為得成全的依據(雅各書2章21~22節)。這與保羅因信而非因行為稱義的觀點牴觸嗎?(羅馬書4章3節、加拉太書3章6節)兩人的立論都是以亞伯拉罕為例,主題均是信心,所得的結論卻看似大相逕庭。這讓我們感到困惑,究竟人稱義,是因著信,還是因著行為?這更讓好些未信主的人認為聖經有矛盾,在這麼關鍵的事上竟各說各話。

聖經是上帝所默示、是上帝所說的話,人會有錯,但當上帝藉著人說話時,上帝會保守這個人所說的,無誤、無謬而不會偏離上帝的意旨;如此,保羅與雅各論稱義時,理當沒有矛盾才是。那麼,這看似相左的論述,又該如何解釋呢?這個議題的爭論背後,看似是彼此對「信心」一詞的理解有所分歧,為此我們實有必要說明何為「信心」。對信心的解釋,最為適切、精確的是羅馬書的定義:「信道是從聽道來的,聽道是從基督的話來的。」(羅馬書10章17節)這顯出一個環環相扣的結構,信心的根基乃是聽,聽什麼呢?聽基督的話。因此信心不是一種獨立的心理狀態,好像「要有自信」那樣的鼓勵;信心也是有對象的,更需要有上帝的話作為根基;故此,我們知道信心與上帝的話密不可分。

若從這個觀點切入,這個問題就不是那麼複雜糾結了。問題的癥結,在於保羅和雅各論及亞伯拉罕稱義時,引用的根本不是同一段聖經,自然也有不同的結論。羅馬書論稱義,是因信心,引用的是創世記15章,對亞伯拉罕是應許;雅各書論稱義,是看重行為,引用的是創世記22章,對亞伯拉罕是命令。論到應許,需要的是等候而非憑己意行動(當亞伯拉罕想靠己力成就應許,所得的以實瑪利並非從應許所生);論到命令,需要的則是順服而非遲疑。

信道是從聽道來,亞伯拉罕這兩次都相信上帝的話,亞伯拉罕被稱義,是早在他還沒有生子之前,當他接受上帝的應許時,他就相信上帝,這就算為他的義了(創世記15章6節);而後他獻以撒,則是本於信心而產生具體行為。

◆叫死人復活的上帝

亞伯拉罕一生路程與信心息息相關,他不是因為知道要往何方才離開本地,而是因為蒙召(希伯來書11章8節);他不是因為得了土地,才住在迦南之地,而是因為應許(希伯來書11章9節)。

照樣,亞伯拉罕獻以撒,不是惺惺作態,而是決心按著上帝吩咐的獻上兒子。天使印證他對上帝的敬畏,說他沒有留下兒子不給上帝(創世記22章12節),他表明的不只是順命,更是信心。

順服,使他把所愛的獨生子帶到摩利亞地,綑綁兒子,舉刀欲殺,看似極其不合情理的作為,背後有著耐人尋味的信心。這信心是相信上帝雖然要求他如此行,但上帝賜他後裔的應許必不受到死亡的局限,終將成就;這信心也是相信那曾經使他百歲得子、使無變有的上帝(羅馬書4章17節),必能叫人從死裡復活,「他也彷彿從死中得回他的兒子來。」(希伯來書11章17~19節)

◆賜下愛子的上帝

然而,我們更要深究的是,聖經不只是一群屬靈偉人的故事,聖經的焦點是創始成終的耶穌基督。因此,亞伯拉罕獻以撒這個故事,也如影兒一般映襯著本物──真實的焦點並非亞伯拉罕這對父子,而是另一對父子。

以撒是上帝給亞伯拉罕的應許之子,是獨生子,亞伯拉罕愛以撒(馬太福音3章17節),預表著耶穌基督亦是天父的獨生愛子(約翰福音1章18節),是按著應許所生。保羅便說,應許真正所指的並非以撒,而是千餘年之後降生的人子:「那些應許本來是給亞伯拉罕和他的後裔的。上帝並沒有說『給眾後裔』,好像指著多數;而是說『給你的一個後裔』,指著一個,就是基督。」(加拉太書3章16節)

兩對父子最重要的相似之處是:父親把兒子送至死地。不同於亞伯拉罕和以撒,聖父、聖子乃是太初就有(約翰福音1章1節);這位父親,行動不是出於他人的要求,而是出於己意主動、定意壓傷,使之痛苦,以祂為贖罪祭(以賽亞書53章10節);這位兒子,也不是如以撒茫茫不知羊羔何處(創世記22章7節),而是深知自己必須降世、虛己、自取奴僕的形像,自己即是那隻將要被宰殺的羔羊。亞伯拉罕獻以撒只是一次試驗,有天使攔阻,上帝的兒子卻被懸在各各他的木頭上,擔當多人的罪,又為罪犯代求(以賽亞書53章12節),經歷創世以來最大的離棄(馬太福音27章46節),成就了上帝永恆的救贖計畫(約翰福音19章30節)。亞伯拉罕獻以撒,叫人更明白天父因愛世人,賜下獨生愛子,叫一切信祂的,不致在罪中滅亡,反在基督裡得到永生(約翰福音3章16節、羅馬書6章23節)。

文章與圖片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414期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3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2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1
 
   姐妹開步走
 
教會不斷改革,性別走向平權
彼此相愛的家規
上帝的恩典代代無盡
 
   原知原味
 
帶著學生下田去
正名、文面與我
恢復族名的意義
 
   教會人物誌
 
論李登輝總統的兩條路線
致力婦女教育的林安姑娘
追念普世神學家孔漢思的些許往事
 
   青年青不輕
 
珍惜上帝的殿
番薯簽詩,抒發農民生活之重
台灣國民文學,在土地、在農村
 
   鮮知啟示
 
祂接納你,在於祂的憐憫
青年信仰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從上帝豐盛賜予,反思食物、公義與愛的關聯
 
   信仰與生活
 
用生命影響生命
差異,碰撞出璀璨火花
珍惜樸實的健康與自由
 
 
 教會歷史
 
宗教改革的繪畫藝術
數百年教堂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一個青年對自己和群體的思考路徑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