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信仰與生活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386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AI,站在巨人肩膀想像未來3-1
把科技當作工具 綻放創意與風格
作者 / Dalul專題報導

【編按】1984年的科幻電影《魔鬼終結者》,阿諾史瓦辛格飾演的電腦人從未來世界穿越而來,保護能夠改變人類未來的少年。不到40年後,人工智慧(AI)跳越式發展,彷彿走出電影,已開始讓人感到驚奇,甚至恐懼。我們應以什麼樣的心態面對最新科技?是本期新聞專題探討的焦點。

隨著科技不斷進步,人們開始實踐對未來的想像,周遭的生活也逐漸發生了變化。例如,後疫情時代的來臨,人們開始普遍運用網路於工作與日常生活中,並進一步推動「元宇宙」的新觀念。同時,AI(人工智慧)也在蓬勃發展,以前只存在於電影和電視劇中的想像,現在已逐漸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AI在醫療、交通、通訊等各個領域中不斷進行碰撞和創新,甚至在藝術領域,原本被人們認為電腦無法描繪的領域,也因為AI作畫而出現了全新的呈現方式。所有這些變化,都讓人們不得不重新思考和正視AI對現在甚至未來的影響。

過去曾擔任動畫、電影追蹤特效師,現於再現影像擔任特效產線維護的工程師曾俊瑋表示,在過去AI還沒那麼發展到這麼精細的時期,其實就有所謂的AI製圖軟體,只要輸入關鍵字,就可以自動生成所想要的圖片。在當時並不會認為AI對於藝術產業是一個威脅,因為其精細度還有一段差距。然而隨著軟體的更新、演算法的不斷進步、資料庫以及AI模型的提升等,AI繪畫的能力,已經可以從簡單的文字中,產生極具風格、畫面主題十分清楚的圖片與畫作。他也才認知到,AI作畫對整個產業的威脅,是急速地增加中。

曾俊瑋表示,現在已經有許多AI繪圖軟體,像是知名作家吳淡如所使用的Midjourney、日本所研發的Mimic等,都展現出多元化的繪圖風格。隨著時間的推移,將會有更多不同的風格的軟體推出,可能以後畫畫,只要打一下關鍵字,就能輕鬆擁有大師級的作品。

對於AI的極限以及能夠達到的程度,曾俊瑋表示,這真的是無法想像的。他指出,只要掌握AI繪畫的三個基本元素──關鍵字、模組、演算法,並找到正確的管道和方向,理論上就能夠創造出高完成度的作品。此外,現在有許多人和社群正在探索AI繪圖,分享彼此的資訊,這使得AI繪畫的知識可以擴散出去,畫出優秀的作品變得十分容易。

關於人工繪畫和AI繪畫之間的差異,曾俊瑋指出,傳統繪畫需要培養多年的美術知識、美感,並且還需要磨練工具的使用技巧才能畫出自己喜歡的好作品。然而,AI繪畫則是從龐大的資料庫中汲取過去許多繪師和大師的作品風格,融合出使用者想要的畫面,所謂的傳統繪畫訓練就不是必備的。現在AI繪畫的能力之精細,已經可以從不同作品中,吸取各自的優點,互相融合,創造出獨特的作品,包括整體的構圖、角色、顏色、光影等。

而從產業的影響來看,曾俊瑋坦言,若按照現在這樣的發展趨勢,電腦可以學習的技術層面和影像畫面部分都有可能取代傳統人力,這部分已經在中國的美術外包行業中有所體現。因此,如何看待這些議題以及如何發展,都是非常重要的思考方向。他強調,不僅是美術和藝術領域,任何技術相關的領域都將受到AI的影響,如真人模擬、醫療技術、甚至是專業的工業設計等,只要能建立資料庫,任何產業都可能會受到很大的衝擊。

目前AI仍在蓬勃發展的階段,曾俊瑋指出,隨著硬體設備的更新和進化,AI對世界的影響會加速;計算能力和資料儲存等能力的進步,AI的發展速度也會不斷提高。在AI繪畫領域,他認為法律層面會是一個問題,因為AI繪畫的概念是將資料庫中的所有作品和圖像統合。這會導致智慧財產權的認定出現誤差,進而讓人們更傾向於使用這種低成本的產出方式。畢竟,如果能用相對負擔得起的價格創造出幾百張如知名畫師的作品,那麼為什麼要購買昂貴的圖片呢?

曾俊瑋表示,目前產業中採取的模式,是讓AI做整體的運算,再由專人做細部調整,把AI作為工具來使用。在未來,可能是每個產業中都會留下最有創意或是風格明顯之人,而所謂手上的技巧,則會被AI所取代。在藝術產業中,更會看重獨特的美感、想法、創意等,解放人力,讓人專注於提供想法,AI則處理技巧的部分。

面對AI取代人力的議題,曾俊瑋表示,首先需要認識和了解AI。如果只是一味拒絕,會導致自己與社會變遷脫勾,無法適應新的環境。他也坦承,學習繪畫的人必須調整心態,未來繪畫技能將成為個人成就感累積的方式,或是真正喜歡畫圖的人才會適合。如果要把繪畫作為工作,可能要面臨更多的威脅,甚至需要成為頂尖的人才,才能夠生存下去。

文章與圖片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706期,https://tcnn.org.tw/archives/159817,2023.04.23摘錄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站在宣教150周年的折點,省思與展望教會的影響力
恆春半島古戰場溯源
人多不一定正確
 
   姐妹開步走
 
唯獨耶穌 唯獨聖經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下)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上)
 
   原知原味
 
人在異鄉 身不由己
復和之路漫長艱辛
剎不住的狂想人生
 
   教會人物誌
 
基督裡蒙接納是人生的轉捩點
飛越病時苦
宣教師愛與奉獻,畫出台東最美風景4-4
 
   青年青不輕
 
在看不見的生命角落看見主
用聲音連結世界4-4
用聲音連結世界4-3
 
   鮮知啟示
 
普世需要更多的和解與盼望
【樂揚真理】號筒響起時,我會在那裡
兩三個人的聚會
 
   信仰與生活
 
我為什麼不受洗?4-1
從最初之處實質革新
神學對生命倫理學之貢獻與影響
 
 
 教會歷史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下)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上)
宗教對談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