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教會歷史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877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甘為霖《福爾摩沙島:它的過去與未來》分析4-4
荷英競逐與台灣歷史的運動
作者 / 林昌華
《17世紀荷英海戰圖》(The Battle of Scheveningen),揚‧亞伯拉罕‧比爾斯特拉特恩(Jan Abrahamsz Beerstraaten),攝於阿姆斯特丹皇家博物館慶祝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400週年特展。

█英國退出東印度群島

1618年底,多艘英國船抵達班達港,接著又有五艘船加入,這支船隊由湯瑪斯.戴爾(Thomas Dale)與威廉.帕克(William Parker)指揮,總共有15艘船。有船隊作後盾,班達的英國商人誇口要將荷蘭人趕出安汶、班達和摩鹿加群島,活捉庫恩。稍後荷蘭人又得到情報,英國船隊已得到詹姆斯一世的授權,計畫將荷蘭人逐出整個東印度群島。

同年12月14日,英國船攻擊並俘虜一艘由日本開來載滿貨物的荷蘭貨船黑獅號(De Swarte Leeuw)。庫恩派代表質問英方,卻遭英方言語羞辱。指揮官戴爾對荷蘭來使表明,他是故意要俘虜所有經過巽他海峽(今印尼爪哇島和蘇門答臘間的狹長水道)的荷蘭船隻,不久後他將出現在巴達維亞城,打敗荷蘭,並逮捕庫恩。

庫恩考量當時敵我的實力,發現先前評估錯誤。他以為荷英會在摩鹿加群島一帶發生戰事,所以將大部分船艦集中在該地區,沒想到英國艦隊卻兵臨城下。當時留在東印度公司總部的七艘荷蘭船艦根本無法與英國對抗,於是他將駐守巴達維亞城的兵力分為兩大隊,由他率領七艘船艦突圍,前往摩鹿加群島與其他荷蘭船隻會合,而巴達維亞城的固守則是交給另一個人負責。

庫恩突圍後,抵達摩鹿加群島,但是當庫恩率領所有荷蘭船艦回到巴達維亞城準備復仇時,卻傳來荷英雙方已經和談的消息。原來,為緩解兩國在東印度地區的張力,英荷雙方代表分別於1613年、1615年和1619年在倫敦與海牙舉行三次會談,第三次會議中,甚至提出合併雙方東印度公司成為聯合公司的構想。經過數個月討論,最後雙方同意以25條條文解決衝突與矛盾,內容包括將對方視為朋友、鄰居與盟友;自由在東印度貿易;有責任管制貨品的數量和價格;在摩鹿加群島,英國有三分之一的貿易配額;雙方有共同防衛的關係;最後,並討論到雙方如何在東印度地區駐軍和武裝的問題。

然而,位於海牙的會議代表沒有考量實際執行層面的問題,以致雙方雖簽訂條約,最終仍遭到庫恩的堅決抵制,根本無法落實。

1619年的衝突雖沒有造成英荷兩國海上大戰,但是對彼此敵意已然高築,最終在普羅朗島發生一次小型戰爭。

1623年,荷蘭人藉著鎮壓安汶叛亂的機會,殘忍地處決駐紮普羅朗島的12名英國士兵,驅逐英國商人。眼見荷蘭在東印度地區已經握有絕對優勢,荷蘭總督庫恩始終敵對英國,英國於是決定退出東印度群島的競逐,轉而前往印度。

█歷史的難以預料

上述歷史回答了為何1623年至澎湖設據點、隔年統治台灣的是荷蘭人而非英國人。歷史的轉變往往令人難以想像,假如當時英荷三次會談後,照著雙方簽訂的條約整合英國與荷蘭的東印度公司,那麼鄭成功是否還有機會在1661年趕走英荷聯軍?假如鄭成功當時的登台戰役以失敗告終,自然不會有後來的明鄭王朝,那麼,清國是否還有意願或能力攻打台灣?果真如此,台灣歷史將會是完全不同的面貌。

《福爾摩沙島:它的過去與未來》中,甘為霖討論英國與鄭經王朝的貿易關係,是台灣歷史研究相當被忽視的環節。台灣學者曾抄寫相關檔案且出版著作的當推賴永祥教授,他的《明鄭研究叢輯》曾發表兩篇明鄭與英國的研究文章〈鄭英通商略史〉及〈明鄭時期英國商館紀錄〉,一為史料紀錄,一為明鄭與英國貿易歷史的分析。

賴永祥的史料來自日治時期台北帝國大學的岩生成一教授。根據《十七世紀台灣英國貿易史料》序言,岩生成一1930年先後前往荷蘭及英國約兩年時間,抄錄台灣相關史料,最後半年他在英國瀏覽英國東印度公司文書,抄寫台灣商館相關史料。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岩生成一返回日本,將這批資料託付台灣大學陳紹馨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曹永和與賴永祥得到岩生成一允許,各抄寫一份保存。後來,經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主任周憲文引介,以曹永和的抄本為底本,台灣大學外語系教授周學普翻譯,再由賴永祥根據他的抄本校對,在1959年由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出版為《十七世紀台灣英國貿易史料》,隸屬台灣研究叢刊第57種。相關細節可參考網路「賴永祥長老史料庫」(www.laijohn.com)中的「賴永祥著作集」。 (全文完)

文章與圖片來源:台灣教會公報,https://tcnn.org.tw/archives/97769,2022.03.20摘錄。

攝影:林昌華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站在宣教150周年的折點,省思與展望教會的影響力
恆春半島古戰場溯源
人多不一定正確
 
   姐妹開步走
 
唯獨耶穌 唯獨聖經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下)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上)
 
   原知原味
 
人在異鄉 身不由己
復和之路漫長艱辛
剎不住的狂想人生
 
   教會人物誌
 
基督裡蒙接納是人生的轉捩點
飛越病時苦
宣教師愛與奉獻,畫出台東最美風景4-4
 
   青年青不輕
 
在看不見的生命角落看見主
用聲音連結世界4-4
用聲音連結世界4-3
 
   鮮知啟示
 
普世需要更多的和解與盼望
【樂揚真理】號筒響起時,我會在那裡
兩三個人的聚會
 
   信仰與生活
 
我為什麼不受洗?4-1
從最初之處實質革新
神學對生命倫理學之貢獻與影響
 
 
 教會歷史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下)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上)
宗教對談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