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信仰與生活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11113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教會裡有精神病人時
作者 / 陳喬琪

◆主日禮拜是安靜心的時候

星期天在自己的教會敬拜上帝,聆聽上帝的話,已經至少三十年,還沒有見過有人在禮拜的時候大聲小聲,或是咆哮。見過最嚴重的情況是在牧師講道一半的時候,不是會友,但可能是街友,戴著帽子提著大包小包,大剌剌的走進來坐在第一排,令人感到不安,但是禮拜後也就逕自離開。

我們很少看到精神病人在大飯店的大廳(lobby)裡大小聲,不是因為有安全人員的關係,也不是有招待人員的關係,而是大廳裡乾淨清潔,淑女紳士穿著適當的出入,在這樣的氛圍(milieu)裡,每一個人,包括「頭腦很亂的人」,都會知道要管控自己的行為與情緒,更何況是在教會禮拜的嚴肅氣氛中。但是一旦禮拜結束了,在禮拜堂旁邊的庭園裡就不一樣了,有幾個人就會自言自語,有些人開始就手舞足蹈。

沒有一個教會沒有精神病人,就好像沒有一個教會沒有生病的人一樣。來教會的目的,就是求討全能的神與主耶穌的憐憫、赦免與親自醫治。嚴重精神病人即使在發病時候,其殘存能力也知道在禮拜的時候必須敬虔,不可造次。

曾經在洗禮前的問道班上,有長老反對精神病人洗禮,但是牧師以及有智慧的長老就會全力支持說,接受弱勢、勞苦背重擔的人,不就是教會要做的事嗎?任何人知道洗禮的道理,知道耶穌替我們死,洗清我們的罪,願意跟隨耶穌一輩子,不就可以成為基督徒了嗎?另外,有些人則是在成為基督徒之後,因為各種因素導致崩潰,罹患精神疾病,譬如憂鬱症或恐慌症,需要關心代禱、支持、鼓勵與協助治療。教會裡有精神疾病的患者,並不是一件很特別的事情,何況精神疾病經過治療之後,症狀會獲得緩解。

◆街上到處都有精神病人

台灣的精神疾病流行病學調查顯示,15歲以上人口所罹患嚴重的精神疾病包括:思覺失調症(以前稱為精神分裂症)、雙極性情感疾患(俗稱躁鬱症)、妄想症、藥物引起的精神病(譬如安非他命精神病),不會超過1%。假如又加上嚴重憂鬱症的1.5%,與藥癮酒癮的患者,則總共約3~5%,換算為一般人口的數目是60萬到100萬,這還不包括焦慮症等輕型的精神疾病。所以,當你我在街上來來往往的時候,沒有人知道,誰是嚴重的精神病人?誰昨天晚上喝了酒,酒醉之後暴力攻擊配偶(即家暴)?誰又兩星期以上沒有睡好了?從新舊約聖經時代到現在,精神疾病的病人到處都是。

18世紀初期以前,嚴重的精神病特別是思覺失調症(精神分裂症),被認為是魔鬼附身所致,通常是關起來隔離,甚至受到非常不人道的處置。一直到18世紀末葉,有一位法國的醫師稱為Philippe Pinel(1745~1826),倡議解開精神病人的腳鐐手銬。他相信,給予這些人乾淨與溫暖的環境,以及足夠的營養,一定會使其逐漸獲得康復。這是現代精神醫學的開始。

19世紀時,奧地利的精神科醫師西格蒙˙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首先提出精神疾病的心理學假設;同一時期德國的精神科醫師Emil Kraepelin(1856~1926),經過很長時間的觀察,提出精神疾病的分類,其中最經典的命名是將嚴重精神疾病二分為:躁鬱症與早發性癡呆,後者的病名後來又被瑞士籍的精神科醫師Eugen Bleuler(1857~1939),改為精神分裂症使用至今,這個病名有精神分析學上的意義,即認為此嚴重精神疾病的原因,乃是思考與情感是分離。

2000年諾貝爾醫學獎頒給三位教授,即Eric Richard Kandel、Arvid Carlsson與Paul Greengard,以表彰他們對神經系統傳導功能的發現,讓我們了解認知功能、情緒與記憶力的神經科學基礎,也讓精神疾病的研究開啟了大門,蓬勃發展至今。

◆精神疾病的治療

所有的精神疾病當中,最嚴重的是「思覺失調症」。在台灣18歲以上的人口約有0.23%的人罹患;通常25歲前發病;症狀持續一輩子,病程變異性大,約10~20%的患者其症狀有完全緩解的機會;病因複雜,到目前仍無實驗室的檢查方法。過去沒有藥物治療的時代,病人通常被長期隔離在精神科醫院,導致智能快速退化。直到1950年代中葉,偶然使用了藥物,使精神症狀譬如聽幻覺與思考障礙獲得控制,開啟了去機構化與回歸社區的運動。在文明先進的國家,精神病人不再受到歧視,更是有社會支持與保護。

比起內科藥物治療的進步,精神科藥物的研發也不遑多讓。多巴胺假說是思覺失調症的病因理論,認為腦內的多巴胺活性太高,所以抑制多巴胺活性的藥物,稱為是抗精神病藥物。此外,對於各種精神疾病如憂鬱症、焦慮症都有很進步的藥物治療。但精神科的治療絕對不只是藥物治療而已,一定要搭配心理治療與精神復健治療。讓病人回歸家居日常的生活,是精神疾病治療最基本的原則。

當教會裡有會友罹患精神疾病時,除了禱告懇求神親自醫治之外,一定要越早帶去給精神科醫師看越好,因為與其他疾病一樣,假如沒有對症治療,時間拖得越長,症狀就會越惡化。

◆生活與信仰的糾葛

長老教會的會友認為牧師的講道很重要。牧師傳講上帝的信息要讓會友感動,聖經的道理不僅要講得清楚,而且要用隱喻傳達聖經的道理與現代生活的關係。透過講道,讓會友成為敬虔、又有愛心的基督徒,能夠關心別人,在社會裡作鹽作光,榮神益人。這是非常不容易的事。

牧師有時候也要處理一些奇怪的事,譬如:會友會跑來問牧師說,昨晚作了一個夢,是不是神在告訴我什麼事?或是會友的母親來跟牧師說,她的女兒相信自己是神派來拯救世界,這樣對不對?

其實,在教會裡最令人擔心的不是罹患精神疾病的會友,而是性格偏差的會友。性格偏差的意思是指對自己、別人、事物的感受與解釋,情緒表達的方式與適當性,人際關係與衝動控制的表現,顯著的與一般人不同。舉例來說:有些人非常敏感、容易起疑心、有些人對於每一件事都採負向的態度、甚至拒絕、有些人容易發怒、憤世嫉俗、有些人操縱性很強(控制慾很強)、有些人超過尋常的求取關注。這樣的人在我們的周遭環境並不罕見,譬如同事或同學,只是不容易成為朋友。

在教會裡,會友彼此需要容忍個性上的差異,但是久而久之就會產生情緒上的摩擦。牧師與長執應該盡早發現這樣的問題,想辦法處理,否則就會因為一、兩位會友的問題,而產生會友的出走潮。

◆結論:精神健康很重要

台灣擁有已開發國家的社會經濟型態,但是國民的文化素養,並未跟上環境與社會的變遷。作為基督徒,我們有引領社會正確風潮的責任與義務,譬如知道「疼」(愛)即是了解、關心與鼓勵的意思,就當以行動來實踐。耶穌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疼主──你的上帝;你要疼厝邊親像自己」,也就是,讓勞苦背重擔的人,來教會都可以得到喘息。教會不是俱樂部、不是遊樂場、不是電影院,比較像是學校,是學習與研讀聖經道理的地方,是敬拜上帝的地方。每一位來教會的人,潛移默化都可以成為耶穌基督的學生,即基督徒,從而貢獻社會。因為是基督徒而受到尊敬,與個人外在的社會經濟指標,譬如:學歷、收入、地位沒有關係,這就是精神健康的基本意義。

文章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273期

圖片來源:Serene 攝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站在宣教150周年的折點,省思與展望教會的影響力
恆春半島古戰場溯源
人多不一定正確
 
   姐妹開步走
 
唯獨耶穌 唯獨聖經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下)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上)
 
   原知原味
 
人在異鄉 身不由己
復和之路漫長艱辛
剎不住的狂想人生
 
   教會人物誌
 
基督裡蒙接納是人生的轉捩點
飛越病時苦
宣教師愛與奉獻,畫出台東最美風景4-4
 
   青年青不輕
 
在看不見的生命角落看見主
用聲音連結世界4-4
用聲音連結世界4-3
 
   鮮知啟示
 
普世需要更多的和解與盼望
【樂揚真理】號筒響起時,我會在那裡
兩三個人的聚會
 
   信仰與生活
 
我為什麼不受洗?4-1
從最初之處實質革新
神學對生命倫理學之貢獻與影響
 
 
 教會歷史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下)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上)
宗教對談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