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鮮知啟示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3063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理性與信仰
作者 / 王崇堯

17世紀以來,基督教信仰最大的挑戰雖來自理性,但最大的敵人卻是迷信。在貧窮、社會階級對立及財富分配不均的時代,貧窮無助的折磨孕育了迷信的叢林,鬼魅、驅邪、占星及神諭到處游走,迷惑人群。對弱勢者來說,神奇的寄望有時是心靈的慰歌,不幸的最好良藥。

當時法國思想家笛卡兒(Rene Descartes)為了打破迷信,在其方法論(Discouse on Method)主張哲學的開始就是對每件事情的徹底懷疑和無窮探究,也就是說只要沒有經過自己切身體會的問題,不管是什麼權威的結論,都可以懷疑。同時代英國思想家培根(Francis Bacon)也說:「我們所擁有的人類知識,是由許多輕信與意外及第一次吸收時所組成,即為不成熟的諸多概念。因此,亟需摒除思想中循循相因的玄思,如個人判斷的偏好或團體因循的傳統教條。」承繼如此理性精神,影響法國大革命的啟蒙大師伏爾泰(Voltaire),在他的遺言也留下這樣鏗鏘有力的結論:「我一生信奉上帝,愛我的朋友,不恨我的敵人,但痛恨迷信。」

■理性的本質

以為理性必然與信仰為敵的誤解,是現代高舉理性為一切依據的通病。其實,現代人運用於生活的理性算計,只是一種技術,神學家田立克(Paul Tillich)認為此理性功能只是技術性概念,是一種技術層面的推理而已。然而,當探究理性的本質與根源時,此理性遠超於技術性功能,指涉牽動人類思維的一種基本認知能力,早期希臘哲學更將此理性法則視為宇宙萬有安定秩序的力量,並稱此宇宙法則為「洛克思」(logos),它是技術理性的本源,可說是理性的真正本質。

古典希臘哲學視此洛克思不只為一種內涵於人的心智(mind)結構,也是外在的宇宙現象,且可經由人心智結構的認知能力去理解,並對此外在宇宙現象提出合理解釋,最終認知到現象背後的洛克思理性本質,而臣服於它。因此,柏拉圖才說:「愛欲迫使心智朝向真理」,而對此理性根源洛克思的渴望,才有可能將人的心智提升到與此根源洛克思合一。

然而,當技術性理性的推理能力取代了理性本質時,手段就成為目的。人們就以為事物推理的內容就是事物的本質。為何理性會減弱到以推理能力來理解?以神學的見解來說,就是在於人的「有限性」,人的有限性使理性束縛於有限性的見解。如果人的理性心智自以為是,斷絕與其理性根源聯結來得到滋養,就會變得貧弱腐朽。在此,上帝作為一切存有的根源──此洛克思信仰,實可作為現今人類理性心智的養分,信仰與理性不但沒有衝突,更可導引人類心智之主觀理性(subjective reason),於認知實存世界中自然律則所呈現的客觀理性(objective reason)時,深切感受認知到此背後的洛克思理性本質,而願意與之聯繫並臣服於此理性根源的上帝。

■理性與信仰

試想,當理性作為推理能力來探究知識的每一領域時,理性是否只導引我們認知事物的相對性真理就足以滿足?假如事物的相對性真理被絕對化時,不就陷入「以假亂真」了嗎?假如道德探究的相對性取代了「善」本身,不就成為「假冒偽善」了嗎?假如誤認美的相對性為「美」的本質,不就導向「人工美化」了嗎?假如法律的相對性成為公義本質,不就落入「律法主義」了嗎?當將人的推理能力所能探究出來的相對「神靈」絕對化為唯一信仰時,不就形構出「偶像崇拜」了嗎?

現將推理能力運用於信仰探究時,多數人只看到信仰「迷信」的負面,而無法探究背後理性的根源上帝。部分原因當然是信仰有時以迷信呈現,導致理性不但無法臣服,且大力反抗。最後,理性放棄信仰,信仰不理理性。

雙方分道揚鑣,甚至相互對抗。理性離棄本質,最終只剩表象的技術功能。為何推理能力與其理性本質會導向疏離呢?如果理性本質(logos)根源於上帝,為何理性與信仰會相互為敵?原因就在於本來作為理性本質根源的上帝,人們誤信為一種「宗教他律」,且形成令人難以接受的權威、教條,甚至玄思迷信,來迫人接受;這引來人類與生俱來的理性心智反抗,而抗拒的結果,便導致人們寧可選擇相信自己理性心智的判斷,也不願就範於宗教教條及玄思權威。在此,理性漸以「自律」來對抗宗教「他律」。自古宗教信仰在人的有限理解下,常以祭典、禮儀取代根源上帝,宗教最後以律法主義取代上帝,甚至迷信、怪力亂神充斥祭壇,這也引來理性「自律」的反抗,造成今日理性與信仰的疏離。

然而理性作為人類生活準則,不就是導引我們知覺到自己的有限性嗎?也由此有限的知覺才會激發我們對無限的追尋。當理性探究人類自身時,不就知覺到自己生活在時間與空間的有限性嗎?問題來了,人們會這樣就投降、束手無策嗎?答案是不會。我們不是常藉由各種健康美食、健身活動來延續生命的有限嗎?誰對永恆有所渴望,誰想超越時間的控管,理性心智就會引人入信仰的追尋。

理性與信仰皆根源於「神律」(theonomy),不然就各自迷失。信仰迷失於「他律」,理性自傲於「自律」。結果,原本根源於上帝的內在法則變成外求他律,原本根源於上帝的理性外離於「自律」,原本人可在無窮盡的根基及愛的力量來實現自律,現今卻自以為是。

■理性與啟示

田立克認為信仰是一種「終極關懷」(ultimate concern),而理性心智就是對此「終極關懷」之追尋。對上帝信仰的終極關懷若與人的生存(to be or not to be)意義有關,那麼探討人類所有活動形式就皆有宗教意涵。當現代人迷惑於人生的哲理思考,被好奇心驅使去追根他們最終詢問的還是「什麼是真?」真理的終極意義為何?在此,「真」的終極成了所有探求哲理形式的根底。當現代人探求事物判斷的是非,被正義感驅使去追根究柢公義時,他們最終詢問的還是「什麼是善?」公義的終極意義為何?在此,「善」的終極成了所有事物是非判斷的根底。當現代人陶醉於感官世界的外在,被沉迷心驅使去追根究柢美感時,他/她們最終詢問的還是「什麼是美?」美感的終極意義為何?在此,「美」的終極成了感官世界景象的根底。

如此一來,則問題來了,若真、善、美的上帝是所有文化面向的根底及終極意義時,為何人類歷史最終還是讓此生命根底及終極面向發展為一種「制度化宗教」,以經典、教義、儀式及祭司(宗教人員)等替代性的儀式宗教出現呢?

可以理解的是,上帝雖然作為生命的根源與根底,但並非全人類皆明白祂的啟示。因此,當人類遇到困惑,想回歸生命的根源探求生命的根底意義時,因著有限性及不全然了解根底,而以自身文化的宗教形式與宗教具像來傳達終極,這也就構成了所有宗教的宗教史意涵。那麼,基督宗教宣稱擁有上帝的啟示又應作何解釋?儘管上帝在基督宗教裡以祂的話語(聖經)啟示給信祂的人,也會因著人類的有限性及部分理解的落差,成就了現今各種不同的教會教派及不盡相同的信仰禮儀與教義。

■結語

理性對事物的認知不只以知識的形式出現,也會以情緒活力來表現愛好。在此,「形式」與「活力」成為理性永久性的辯證。對知識相對性的形式主義,以活力情緒大力支撐,造就了今日激進的極端主義,不論以政治、民族或宗教名稱出現來相互競爭殘害。相對的,對知識相對性的形式主義,欠缺情緒活力支撐的話,就形成了今日保守的律法主義,不論以政治、民族或宗教名稱出現來相互壓制迫害。這些皆因理性的辯證(不論是自律或他律),失落了根底(神律),自以為是的結果。

對事物的認知若欠缺愛的形式,就壓抑了創見的活力,摧毀新生的可能。但愛的情緒若從形式脫離,沒有忠誠對象,只滿足情緒快感,也將成為紛擾的因素。其實,理性可導引至理性的根源,而引向事物背後之「智慧」與「愛智」(情感)之追尋。也就是說,上帝的「啟示」(智慧)及「愛」(愛智)成了理性深層追尋之對象,也唯有如此「神律」之啟示,人類推理之理性才有可能找到其根源、家鄉;也在此愛的活力滋養、理性由愛智活力激勵,邁向尋回根源之家的旅途。在此,信仰是理性的家鄉,理性是信仰的活力,上帝啟示引導著人類理性,人類理性亦將熱切追尋永恆之歸宿。

(作者為台南神學院院長)

文章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205期

圖片來源:Serene 攝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站在宣教150周年的折點,省思與展望教會的影響力
恆春半島古戰場溯源
人多不一定正確
 
   姐妹開步走
 
唯獨耶穌 唯獨聖經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下)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上)
 
   原知原味
 
人在異鄉 身不由己
復和之路漫長艱辛
剎不住的狂想人生
 
   教會人物誌
 
基督裡蒙接納是人生的轉捩點
飛越病時苦
宣教師愛與奉獻,畫出台東最美風景4-4
 
   青年青不輕
 
在看不見的生命角落看見主
用聲音連結世界4-4
用聲音連結世界4-3
 
   鮮知啟示
 
普世需要更多的和解與盼望
【樂揚真理】號筒響起時,我會在那裡
兩三個人的聚會
 
   信仰與生活
 
我為什麼不受洗?4-1
從最初之處實質革新
神學對生命倫理學之貢獻與影響
 
 
 教會歷史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下)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上)
宗教對談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