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信仰與生活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18917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受難週靈修默想
進入耶穌的心靈世界
作者 / 羅敏珍

邀請函

想像著,曾經背負重擔,走上十字架道路的耶穌,發出一封邀請函給「勞苦擔重擔的人」;祂希望我們能來到祂裡面。這位受苦的基督,能體恤人的苦情,祂應許了「我們必能得到安歇」,祂所賜的聖靈,能使我們與主耶穌基督的生命連結,並有勇氣透視並走過生命中冰泠和苦難的實境。

耶穌在世上三十幾個寒暑。在祂的最後一個禮拜裡發生些什麼事件?在受難週,讓我們重讀耶穌光榮地騎驢進入耶路撒冷,被賣、被捕、被釘等等到復活。藉著默想和祈禱,進入祂的心靈世界,使那塵封和禁錮的心靈得以釋放;使內心受煎熬蒙受安慰,對未來的生命瞥見一線曙光。

耶穌的受苦與復活,曾安慰和鼓勵了憂傷和絕望的跟隨者。回想耶穌所經歷的苦難、死亡與復活,能使我們重新得著生命的力量。

4 月17日(禮拜日.棕樹主日)馬可福音十一章1~11節

祂環顧了四周

耶穌在祂生命當中的最後七天,前面三天(從禮拜日到禮拜三),和一些跟隨者在伯大尼過夜。雖然祂意識到了祂離世的日子近了,但仍舊過例行的生活,祂照常地勤奮地工作、休息、吃、喝、禱告……。祂與祂周圍的男男女女交談、辯論、演說,祂的話是那麼地鏗鏘有力,祂的行動是那麼地具有革命性和感染力。環繞在祂周圍的是一群鍾愛祂的人,以及一些對祂恨之入骨的人。同時,別忘了,按人之常情,不難想像祂的內心也經歷著有如風起雲湧般的變化。

棕樹主日,耶穌以君王的姿態被擁戴進城,卻使用那小小驢駒來彰顯祂不同的國度觀念。在光榮時刻告一段落後,耶穌心裡想些什麼?經文說到:「祂入了聖殿,周圍看了各樣物件。」聖殿是祂成長中熟悉的地方,這裡有著許多祂童年和成長的記憶,是祂與父母、親朋好友、老師,嬉戲、社交和學習的地方。經文中透露了少許耶穌的情緒,這時刻,耶穌在想些什麼?

默想:我心中所擔憂的人或事,使我覺得無奈和力不從心嗎?是麻痺或是絕望了呢?等候、靜默在主前,願祂賜下新的亮光和洞見。當困難橫亙眼前彷如一座大山,主耶穌要我們看見山轉或是路轉?

4月18日(禮拜一.訓誨日)馬可福音十一章12~26節

咒詛無花果樹

耶穌為什麼咒詛無花果樹呢?從經文看來,似乎是說耶穌的肚子餓了,在樹上找不著可充飢的果子便對樹生氣。第二天,樹竟然枯死了?

註釋書中有多種不同的解釋,例如:耶穌用它來作視聽輔助教材,要用它教導信心的功課;人若有信心,使樹枯乾或移山都可能辦到,當多難的日子到來,門徒會需要這樣的信心。另一說法是,耶穌要指責虛有其表的信仰生活,從遠處看這無花果樹充滿了葉子,但當靠近時卻不見果子。上帝將要審判那些假冒敬虔而無真實信仰內涵的法利賽人。另有學者則說,這無花果樹所代表的是沒有信心的猶太人。以色列民族雖告白了對上帝的信仰,卻拒絕耶穌是彌賽亞。也許無花果樹的枯乾是預言主後七十年所發生的事──提多司和羅馬踩平聖殿,摧毀了耶路撒冷,終結了以色列的政體。

與經文上下文較為契合的另一說法是,耶穌所要教導的主要信息:猶太人的聖殿和其中的獻祭活動看起來挺好的,但是仔細地檢視就能發現那只有宗教的儀式而無實質的信仰,充滿了假冒偽善、不結屬靈的果子,審判的時機成熟了。「潔淨聖殿」像三明治一樣地被夾在兩段無花果的故事的中間。這樣的教導和潔淨聖殿有異曲同工之妙。

默想:省察耶穌和自己的關係。我的教會和靈修生活是不是提供了與祂相遇的機會,而不是表面的形式,阻礙了我們與祂面對面的實質關係?

4月 19日 (禮拜二.辯惑日)馬可福音十一章25~26節

饒恕的功課

在針對納稅和耶穌自己的權柄、凶惡園戶、窮寡婦捐貲的比喻以及復活等問題,諸多的辯論和爭議之前,耶穌教導了有關「饒恕」的功課。祂說:「你們站著禱告的時候,若想起有人得罪你們,就當饒恕他,好叫你們在天上的父也饒恕你們的過犯。你們若不饒恕人,你們在天上的父也不繞恕你們過犯。」

饒恕別人是一個帶有祝福的要求,雖然別具挑戰性,卻不是不可能做到的任務。有時我們的感覺似乎告訴我們,我們做不到,然而它卻是一個意志力的選擇。它攸關著我們和天父的關係。我們如果不肯饒恕,我們也無法體會天父的饒恕。

「饒恕」是一個作為耶穌的跟隨者,以及想擁有健康人生的一門必修功課。試想,我該如何面對那曾經重重地傷透我的心或我所愛的人,或是那些和我們意見不同的人,或是與我意識形態相左的陣營。放下心中的不甘和恨意,才能終止那傷害者對我們身心靈所造成種種負面的影響,使我們從幽暗的過去,自由的走出來。

默想:我們與他人,與天父的關係端賴我們是否學會了饒恕的功課。「要以恩慈相待,存憐憫的心,彼此饒恕,正如上主在基督裡饒恕了你們一樣。」(以弗所書四章32節)

4月20日(禮拜三.退修日)馬可福音十四章1~11節

受膏抹與被出賣

在伯大尼的最後一天,也就是耶穌去耶路撒冷的前夕,有一個女人打破玉瓶,以珍貴的香膏抹耶穌。為什麼這麼奢侈?為什麼不把這麼貴重的東西省下來,把錢拿去賙濟窮人?在耶穌周圍早已有一群人在找碴、嫉妒祂、藉機反對祂,這下可有冠冕堂皇的理由了。但耶穌卻稱許這女人:「她在我身上作的是一件美事。……而且要福音所到之處,都要述說這女人所作的以為記念。」想想看,當時猶大是不是不滿到極點。

這女人比當時在場所有的人都更了解耶穌的重要。她表示對祂的愛和尊敬,給耶穌提前行葬禮。而緊接在後的是:「猶大離開,見祭司長,要把耶穌交給他們。」馬可福音的作者沒有明白的解釋,為什麼猶大出賣耶穌?是什麼改變了他跟隨耶穌的初衷?

從經文看來,猶大的行動接在那女人膏抹耶穌之後。猶大和捐獻香膏的婦女的相異點是什麼?是壓根的不同或是一念之差?他們都認識也事奉和跟隨耶穌好一段時日了;他們也可能都做了自己以為是對的、重要的事,但就是有這一念之差。猶大思量過嗎?人豈不知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默想:猶大和馬利亞對耶穌所做的種種,在什麼地方能反映出他們的角色?認識和跟隨耶穌的人也必須儆醒,思量我們以為對的事,一定對嗎?

4月21日(禮拜四.聖餐日)馬可福音十四章32~36節

面對苦難關頭

面對生離死別的一刻,臨終的前夕,必有不可言喻的恐懼。多少糾結、錯綜複雜的情緒擺盪著?耶穌是不是也經歷到對殘酷現實的否認、憂傷、憤怒、後悔、妥協,漸漸到接受並面對事實的地步呢?我們在面對各種形式的失去時,像疾病、失業、失戀或失親等,無論是發生在自己身上,或是所愛的親朋好友也好,我們再怎麼準備都不夠。

在這時刻,耶穌的心裡想些什麼?祂內心的掙扎是什麼?經文揭示些許耶穌內在的反應:「祂驚恐起來,極其難過。」「耶穌內心交戰,對天父吶喊:阿爸,父啊,在凡事都能。求將這杯撤。然而不要從我的意思,只要從的意思。」耶穌對祂最貼心的門徒說:「我心裡甚是憂傷,幾乎要死。」希望他們能「在這裡」等候儆醒。

默想耶穌面對苦難和喪失生命的關頭,祂是怎麼走過的?祂禱告了,也呼求過了,惡耗並沒有因此消失殆盡,掙扎後,祂順服了天父的意思,孤單地走上十架的道路。

默想:耶穌順服了天父的旨意,孤單地走上十架的道路,為我們背負了重擔。恩典已賜給我們了,我領受到了沒有?讓我不要辜負祂在十架上所成就的,我要感謝並領受祂奇妙的愛與恩典。

4月22日(禮拜五.受難日)馬可福音十五章16~41節

代贖的奧秘

耶穌在十字架上呼喊:「上帝啊!上帝,為什麼離棄我?」基督死前的大聲哀哭和涕泗縱橫,祂是多麼的孤單和無助。為什麼耶穌救不了祂自己呢?非要懸在刑架上,才能拯救世人嗎?祂的跟隨者都跑光了,換作是我,我想我也會驚恐而不知所措。

很明顯的,這不是出於人的設計,而是上帝的計畫。它超越人的智慧,祂在十字架上的字字句句和行動,是祂對人類之愛的極至表現。十字架隱藏著代贖的奧秘,它代表著敗中求勝,化腐朽為神奇的極至行動。

「上帝使那無罪的替我們成為罪。好叫我們在他裡面成為上帝的義。」(哥林多後書五章21節)當耶穌在十字架上背負我們的罪,在屬靈的層面中,聖潔的父上帝不看罪人,一度背對耶穌,轉臉不看他。

我們無法體會和測度耶穌在十架上極度的痛苦,以及世界的負擔是多麼的沉重地落在祂的肩上。但耶穌再一次表現祂饒恕的力量,祂饒恕了加害於祂的人,也為那些釘祂的人們禱告。

默想:想想那些需要饒恕與需要被饒恕的人和事,是不是有具體的話和事,可以幫助我做到饒恕他人或被人饒恕?請支取主的恩典,使自己從禁錮中走出來。

4月23日(禮拜六.墳墓日)馬可福音十五章42節~十六章

失去與擁有

按照猶太人的傳統,安息日是不可以辦喪事的。耶穌的身體在前一天已經被安放在石頭鑿成的墳墓裡。我們能用什麼來形容祂在墳墓的經驗?生命的蛻變是無法言喻,也無法理解的過程。它是不是像從毛毛蟲和蝴蝶之間的變化呢?是不是和蛹的生命一樣──突破重重難關,最後破繭而出的「生命勇士」?

我們活在人際疏離與生活壓力的苦悶裡,每日以同樣的角度看我們身邊的人、事和物,似乎把生存這件事當成理所當然,人的一生中玩樂、讀書、讀好的學校、結婚生子、賺錢……最後呢?等小孩長大,再經歷小孩的成長到結婚生子……人的一生就應該如此嗎?

我們以毛毛蟲的角度看這個世界,還是以蛻變後──蝴蝶的角度,以另一種全新的眼光來審視周遭的環境?人該如何繼續生存?如何維持存在的價值?

在蛻變之後,除了欣喜之外,新生命還是會面臨孤獨和被放逐中,不過這也開啟了對生命的另一番體認──面對失去,學會擁有。

耶穌的受苦與復活,曾安慰和鼓勵了憂傷和絕望的跟隨者。回想耶穌所經歷的苦難,死亡與離世, 能使我們重新獲得力量。生存不在於要活得多麼飛黃騰達,而是要思考自身的價值與意義,就像耶穌的生與死所給我們的啟示。

默想:生命的蛻變對你個人的實質意義為何?新生命是否提供了一個不同的角度,來看自我的人生與問題?

(作者為Northwestern College國際學生諮商輔導)

文章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030期
圖片來源:Serene 攝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站在宣教150周年的折點,省思與展望教會的影響力
恆春半島古戰場溯源
人多不一定正確
 
   姐妹開步走
 
唯獨耶穌 唯獨聖經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下)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上)
 
   原知原味
 
人在異鄉 身不由己
復和之路漫長艱辛
剎不住的狂想人生
 
   教會人物誌
 
基督裡蒙接納是人生的轉捩點
飛越病時苦
宣教師愛與奉獻,畫出台東最美風景4-4
 
   青年青不輕
 
在看不見的生命角落看見主
用聲音連結世界4-4
用聲音連結世界4-3
 
   鮮知啟示
 
普世需要更多的和解與盼望
【樂揚真理】號筒響起時,我會在那裡
兩三個人的聚會
 
   信仰與生活
 
我為什麼不受洗?4-1
從最初之處實質革新
神學對生命倫理學之貢獻與影響
 
 
 教會歷史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下)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上)
宗教對談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