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青年青不輕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500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栽種、成長、結果子
一個宣教師孩子的反省
作者 / 鄧禮欣
以西結書十七章22~24節;詩篇九十二篇1~4節,11~14節
譯◎蘇美珍

每位出生在基督教家庭的孩子,到生命的某個階段,都必須問自己:「我真的相信父母親所信的嗎?」還有,「我的行為是否與我的信仰一致?」對我而言,這些問題因我的文化背景而變得複雜又有趣。第一、我的文化背景很不同:我是瑞士人,但住在台灣;第二、事實上,我是在台灣出生的;第三、更有趣的,我是半個瑞士人、半個南非人;第四、我的父母都是宣教師;第五、我還不是家中第一個有這種奇特背景的人呢!我母親和祖父也都是在第三文化中生長的。

身為第三文化的孩子,我需要問自己的問題就比一般「出生就是基督徒」的人還要多,我必須問:「我的歸屬在哪裡?」而長期住在亞洲,我又要問:「為什麼我信基督教,而不信其他宗教?」還有,作為宣教師的孩子,我也必須問:「基督教在這個文化的意義是什麼?」「西方傳統在這裡的角色是什麼?」「我應該對這裡的非基督徒做什麼?」我相信,這麼多元的背景帶給了我更多的問題和更深的省思,也讓我看見信仰比表面上所看的更形複雜。

●栽種──經驗多文化, 生命終栽於基督
從很多方面來看,人就像樹一樣,在某個時刻,需要被栽種,詩篇九十二篇13節說:「他們栽於耶和華的殿中,發旺在我們上帝的院裡。」在信仰上,我們必須決定要在哪裡栽種,要種什麼。對出生在基督教家庭的人而言,相信耶穌似乎是理所當然,但事實並非如此,他們很可能只是盲從,對信仰卻沒有真正的了解,也可能只是順應環境,自稱是基督徒,但仍照自己的喜好過日子。作為宣教師的孩子,我不能輕易落入這個網羅中,相反的,我很早就要知道信仰是什麼,也要很積極的去思考,而我對其他宗教的經驗更讓我必須這麼做。

最近,我讀了一篇針對日本卡通《Totoro》所寫的評論,文中,基督徒作者特別提到主角向一棵樹祈禱的一幕,並警告說這會對兒童造成困惑。我所能想到的是:嗯,在這方面,我從來沒有得到保護!每天上學途中,我都要經過一間小小的廟,會看到裡面有尊小小的偶像;在台灣的街道,我必然會看到有人拜拜,為祖先燒金紙、銀紙;在我青少年時期,四周的其他宗教也確實讓我懷疑過我的信仰。大約有三個月的時間,我每天早上醒來,就會問自己是否至終都會相信上帝。既然我對其他宗教有所知,我就必須問自己為什麼相信耶穌,而不信其他的神。一些非基督徒朋友也問我一樣的問題,我卻不知如何回答。因此,這時的我已不能再只是單單隨從父母親的信仰,我必須面對一個抉擇:完全失去基督教信仰,或自己決定要歸屬耶穌、進深信仰。我認為,這個經驗不只讓我思考自己的信仰,慎重的決定要栽種於上帝,它還教導我羅馬書八章28節的意義:上帝果真能叫「萬事」──包括疑惑,互相效力。

● 成長──在基督裡找到歸屬,超越文化藩籬
樹一經栽種,就需要成長。在成長中,我們倚靠上帝。信心就是在上帝裡的新生命,是屬靈的生命(羅馬書八章)。在以西結書十七章24節,我們看到上帝自己很喜歡幫助我們成長:「我自己要栽種,使矮樹高大,使高樹矮小,青樹枯乾,枯樹發旺。」我認為,第三文化的孩子這個背景幫助我倚靠上帝勝過倚靠世間所有的一切,特別是在常常被問起的「家庭問題」上。第三文化的孩子往往被定義為「就是被問到是哪裡人、卻無法直接回答的那種人」。我生長在台灣,因此不論是在瑞士或南非,我都沒有家的感覺,但我又是個十足的金髮女孩,所以與台灣也絕對不配!哥林多後書五章說到「離開身體,與主同住」,從我的「無家」,我學會在耶穌裡找到自己的家,把基督教視為自己的文化。雖然我們不歸屬任何地方,但在主裡我們隨時受到歡迎和接納。

此外,我認為與西方文化背景保持距離幫助我看上帝、看聖經勝過看傳統,很重要的是,要認清基督教不是西方的宗教,並要看到上帝超越所有的文化。這一點對於從事宣教的人尤其重要,以往那些認為基督教等於西方文化的人所造成的傷害已經夠多了。我們應該不再為自己活,要為那為我們死而復活的主活(哥林多後書五章15節),不是要活出我們自己的、或已習慣的文化,而是要活出上帝的文化。耶穌在世上的時候超越許多社會藩籬,祂也超越文化藩籬,「田野的樹木都必知道我」(以西結書十七章17節)。

●結果子──用生命見證所傳的,使萬民作主門徒
我們接著來看一棵樹成長的第三個階段,就是結果子。在馬太福音廿八章19節我們都受呼召要分享好消息:「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從小、甚至從出生開始,我就對此有所認知,因為我是宣教師的孩子,父母都是宣教師。不過,真正讓我對馬太的信息特別清楚的,是我身處在非基督徒當中,又有很多非基督徒朋友。我必須隨即問自己:我該對他們做什麼、我是否該有非基督徒朋友、我又要怎麼對待他們。特別讓我感到困擾的是,當他們問我有關信仰的問題時,我都不知該怎麼回答。

在新加坡時,一位印度朋友告訴我她對基督教有興趣,但我什麼也沒說;一位天主教同學常在回家的路上問起禱告的事或什麼叫相信上帝,我總是會在和她道別後感到很丟臉,因為我給她的答案真是糟透了。另外,在台北,我有一位信奉佛教的朋友,儘管她完全不懂德文,但有時會來參加台北德國教會的禮拜,主要是為了來看我,而且她家離教會很近。去年聖誕節,她突然問我:「妳知道我為什麼穿這件襯衫嗎?」接著,她解釋說她上次穿那件襯衫時,有不好的事發生在她身上,所以她現在穿著它來到教會,以便它能得到「潔淨」。我知道當下應該把握機會,讓她知道唯有耶穌基督能真正使人得潔淨,能除去所有的罪和哀愁,但是,我什麼也沒說。

所有這些經驗都讓我意識到人們需要主,也影響我決定讀神學,將來成為宣教師。我也在跌倒時(常常發生的事),意識到自己的軟弱,並學習倚靠上帝勝過靠自己的能力來說話。我終於明白詩篇九十二篇15節的意思:「好顯明耶和華是正直的」。我知道我的生命會對別人說話,如果我的言行不合一,就算我有言語,別人也不能從它們學到什麼。因此,我現在要追求成長,好讓我將來有話語時,可以用生命來見證我所說的話。

整體來說,我認為我在台灣以及其他國家的經驗是很美好的,而且,儘管有許多阻礙,上帝還是用種種方法幫助我與祂更親近。我的生命經歷很多改變,住過四個國家,換了八所學校,但上帝一直是那永不改變的一位,我也一次又一次看見祂叫萬事互相效力。作一個第三文化的孩子會讓我的生命充滿困惑和挫折,但我知道上帝叫凡信靠祂的人在萬事得益處。

註:作者為台灣神學院宣教師鄧開福教授的長女,目前在瑞士大學研讀神學。本文是她二○○九年七月離台前,在聖公會牧愛堂分享的信息。

文章及圖片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021期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站在宣教150周年的折點,省思與展望教會的影響力
恆春半島古戰場溯源
人多不一定正確
 
   姐妹開步走
 
唯獨耶穌 唯獨聖經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下)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上)
 
   原知原味
 
人在異鄉 身不由己
復和之路漫長艱辛
剎不住的狂想人生
 
   教會人物誌
 
基督裡蒙接納是人生的轉捩點
飛越病時苦
宣教師愛與奉獻,畫出台東最美風景4-4
 
   青年青不輕
 
在看不見的生命角落看見主
用聲音連結世界4-4
用聲音連結世界4-3
 
   鮮知啟示
 
普世需要更多的和解與盼望
【樂揚真理】號筒響起時,我會在那裡
兩三個人的聚會
 
   信仰與生活
 
我為什麼不受洗?4-1
從最初之處實質革新
神學對生命倫理學之貢獻與影響
 
 
 教會歷史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下)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上)
宗教對談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