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教會人物誌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2203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全方位牧師娘——吳威廉牧師娘
作者 / 林熙皓
音樂教育是吳威廉牧師娘對台灣教會與社會貢獻頗多的部分。

■在台灣服務長達四十年
1940年以前的北台灣長老教會歷史中,總共有二十七位男宣教師來台灣服務,其中有二十三人其夫人亦隨同來台。這些遠渡重洋的婦女除了要照顧丈夫的生活起居外,也經常參與宣教的行列。其中,吳威廉牧師娘可說是代表人物。在筆者整理、閱讀《加拿大長老教會海外宣道會報告書》、加拿大長老教會機關報"The Presbyterian Record"等相關資料時,發現幾乎每個宣教工作場域都可以看見她的身影,可謂全面性地參與北台灣長老教會的宣教運動,特別在音樂事工方面更有著莫大的影響。而吳牧師娘在台灣服務長達四十年,直到1938年退休返回加拿大。若是以全台外籍宣教師因戰爭關係而全數撤離台灣的1940年為界,1940年以前在北台灣服務的外籍男宣教師的妻子中,吳牧師娘是工作年資最久的。以下將介紹這位具代表性的婦女。

1892年隨丈夫來台的吳威廉牧師娘,起初便曾協助馬偕做醫療傳道事工。據說吳牧師娘趁患者在醫館外的茅屋下等候看診時,教他們唱詩歌、向他們傳福音,以此來安慰肉體病痛者的內心,可以說是馬偕醫院第一位負責傳道事工者。馬偕死後,醫館旋即停止服務,直到1905年宋雅各醫師(Dr. G. V. Ferguson)受派來台灣進行重開醫院的工作。宋醫師初到淡水時,猶不善使用台語與病患溝通,加上仍缺乏相關醫護人員駐於醫館協助宋醫師看診,因此,已待在台灣十餘年、曾協助醫館事務的吳牧師娘便同時擔負起翻譯、看護、配藥等工作。即使後來烈以利姑娘、安義理姑娘來台灣,醫院裡的福音工作由兩人擔負起,但吳牧師娘仍舊繼續熱心的從旁協助。

■栽培台灣本土音樂家
音樂教育更是吳威廉牧師娘對台灣教會與社會貢獻良多的部分。淡水女學校創立後,她便長期投入於該校的音樂教學,毫無保留地貢獻心力於指導學生學習樂理、歌唱與管風琴。此外,在男中學她也展現、善用其音樂方面的長才,指導該校的音樂課,據說當時吳牧師娘早上在男中學、淡女及神學校上音樂課,中午以後教導各組級的聲樂,下午三點半之後再繼續樂器方面的教導。因著吳威廉牧師娘積極投入該校的音樂教育,才得以自該校的學生中啟蒙了陳泗治、駱先春等日後的台灣本土音樂家,使得吳威廉牧師娘在音樂方面的貢獻一直為後世所褒揚與緬懷。男中學在音樂方面的能力與表現獲得了提升,1926年組織了號稱台灣的第一支合唱團--淡江中學合唱團,到日本、韓國進行巡迴演唱,其表現得到許多讚賞,而陳泗治、駱先春等人正是該團的成員之一。曾接受吳師母音樂方面指導、之後擔任淡江中學校長的陳泗治先生曾回憶道:
  
有一次她教我彈了鋼琴後,以非常慎重的語氣對我說:「在音樂上無『大約』之事。」(There is no just about in music.)她對音樂的態度及精神正如此一句話,這是我最欽佩她為音樂教師偉大之處。......因吳師母有這種對音樂之態度,台灣教會之音樂基礎始有今日之鞏固。

陳泗治、駱先春等人都是對台灣或教會音樂界頗具影響力的音樂家,由他們諸位再輾轉培養訓練出來的音樂人才多不可數,且成為台灣在西洋古典樂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分子。若說吳牧師娘是西洋古典樂得以在台灣發展的重要元素,恐怕一點也不為過;而吳牧師娘在音樂教育方面的貢獻,更是得到日本政府以頒發獎章的方式予以肯定。

■台灣北部教會音樂之母
到了禮拜天,她也未因為週間的忙碌而選擇休息。她加入大稻埕教會的主日學教學行列,在本地婦女的協助下,進行詩歌、故事、搶答、讀《聖經》等主日學課程,且還自加拿大引進「滾捲畫」等主日學教材,使教學更活潑,提高孩子們學習的興趣與意願。而吳威廉牧師娘也在此發揮她音樂的專業能力,改編了加拿大教會主日學所唱的詩歌、填入以「耶穌愛我與眾人」為主題的中文歌詞,讓小朋友來吟唱;她也曾為大稻埕教會的主日學及幼稚園寫了首主題曲,以吸引兒童對教會兒童事工的注意與興趣:

來吧!看看我們的大稻埕幼稚園
我們喜歡去大稻埕主日學
來和我們一起去大稻埕主日學吧!

她也創作供教會於禮拜時吟唱的詩歌,如《舊聖詩》中的〈咱當來吟詩,吟詩讚美耶和華〉、長老教會目前使用的《聖詩》中第三一七首及四六七首,都是出自她的手筆、且直到現在仍膾炙人口的詩歌。無怪乎教會界賦予她「北部教會音樂之母」的美譽!更有人認為台灣長老教會曾被世界眾教會稱為「愛唱詩的教會」,也是深受吳牧師娘的影響而來。

(本文作者為花蓮大專學生中心傳道師)

文章出處:<新使者雜誌>第96期
圖片來源:台東馬偕醫院http://ttw3.mmh.org.tw/


資料提供單位:新使者雜誌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站在宣教150周年的折點,省思與展望教會的影響力
恆春半島古戰場溯源
人多不一定正確
 
   姐妹開步走
 
唯獨耶穌 唯獨聖經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下)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上)
 
   原知原味
 
人在異鄉 身不由己
復和之路漫長艱辛
剎不住的狂想人生
 
   教會人物誌
 
基督裡蒙接納是人生的轉捩點
飛越病時苦
宣教師愛與奉獻,畫出台東最美風景4-4
 
   青年青不輕
 
在看不見的生命角落看見主
用聲音連結世界4-4
用聲音連結世界4-3
 
   鮮知啟示
 
普世需要更多的和解與盼望
【樂揚真理】號筒響起時,我會在那裡
兩三個人的聚會
 
   信仰與生活
 
我為什麼不受洗?4-1
從最初之處實質革新
神學對生命倫理學之貢獻與影響
 
 
 教會歷史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下)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上)
宗教對談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