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教會人物誌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1975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仁心仁術的草地醫生——陳五福長老
作者 / 盧功勳

陳五福博士大半生為盲胞教育和貧困者的需要而活,其事蹟深受社會敬重,人們因而冠以許多耀眼的頭銜,如「台灣的史懷哲」、「盲人之父」、「羅東醫聖」、「眼科權威」、「五福仙」等。可是他只承認他是教會的陳長老,並謙稱自己是個「草地醫生」。

◆家族歸主與教會生活

五福之父陳琉球曾目睹馬偕牧師到宜蘭為人拔牙的情形,又因常到台北採購商品,對基督教時有所聞。後來王春生到羅東傳教,鼓勵他參加聚會,但起初他總是趁著大家在禱告時偷偷溜走,倒是他的子女們較積極參與教會活動。後來陳琉球在五十多歲信主,信主後每天開門時,不論所見是天晴或下雨,皆以感謝的心領受新的一天。
  
陳琉球四十一歲時生第五位兒子,高齡添丁也是一種福氣,故取名為「五福」。五福排行第九,上有兄姊各四位,是不折不扣的老么。他十八歲受洗成為基督徒,二十七歲被選為執事,三十五歲任長老,七十二歲退任,並受聘為名譽長老,前後任職五十餘年。禮拜天夫婦兩人總是穿著正式,來到聖殿敬拜上帝。若出遠門,不能趕回來作禮拜,必定以電話或書信問候大家。
  
筆者記得小時候曾經到五福長老家作家庭禮拜,印象特別深的是發現他家樓上有一間雅緻的禱告室,那是他與上帝親密交通的地方,也是每日得力的來源。他喜歡寫禱詞,其中「禱告之歌」是具代表性的一篇,僅附於文末,供大家一窺他的宗教心靈。

◆草地醫生的姻緣與生涯

終戰後隔年,即1946年3月,五福辭掉台大醫院眼科醫師職務,返回故鄉羅東開設「五福眼科」,時年二十八歲。同年底與三峽眼科名醫陳文贊之千金陳連年結婚。
  
陳文贊與陳琉球二人同為北部大會代議長老,彼此熟識,因而結下此「五福連年」之姻緣。戰時,五福曾藉故至三峽陳家「偷看」連年小姐,可惜家教甚嚴的她只出來打個招呼就轉身回房。戰後,他的姊姊(前羅東教會蔡發淇牧師媽)索性帶著他到台北「救生齒科」看牙,當時陳連年是年輕貌美的留日牙醫。牧師媽心生一計,一坐上診療椅,即一顆一顆的喊痛,藉以拖長時間,好讓她的么弟仔細看個夠。連年只覺得這位病人怎麼毛病特別多,乃耐心檢查醫治,不疑有他。而在一旁從容觀察的五福卻已下定決心要與眼前這位女牙醫共度此生。就在同年的12月28日,兩人於台北中山基督長老教會舉行婚禮,由郭馬西牧師證婚。婚後陳夫人放棄牙醫工作,成為五福往後五十多年在信仰、家庭與工作上的最佳伴侶。
  
戰後的台灣民生物資普遍匱乏,再加上一些法定傳染病,如百日咳、白喉、傷寒、霍亂、天花及狂犬病的再度盛行,使得一般百姓生活困苦。當時羅東地區醫生很少,他這位受過完整醫術訓練的「草地醫生」被視為全能神醫,什麼病都看。病患中往往有人因窮困而付不起醫藥費,陳醫師不但分文不取,反而拿回程車資給他們。他也常常出去「往診」(親赴病患家看病),甚至騎著或扛著單車爬山涉水,遠赴山地部落「寒溪」,為泰雅族原住民看病。五福夫婦經常探視及接濟孤寡老弱或有不幸遭遇的人,很多情況是數十年不間斷的暗中接濟。
  
看診時,他總是悉心問診,傾聽病情,並以福音單張向病患介紹他所信靠的耶穌。若病患是學生,則贈送基甸會聖經。晚上經常吟詩給住院病人聽,並以上帝的話安慰他們。無論得不得時,他總是盡力傳揚福音,不管是地方的仕紳名流,或是貧困弱勢者,都竭力而為。陳長老娘謙虛地告訴筆者:「其實他年輕時信仰也沒有很好,都是在傳福音及幫助人的過程中,漸漸堅固信心的。」真是發人深省的一句話!

◆慕光的創立與經營

在陳醫師的眼疾病人中,有些是現代醫術無法治癒而須終生失明的。這些病人在得知惡耗時所顯露的驚慌、茫然與無助,常令他難過得輾轉難眠。如何幫助這些失明者,乃成為他時常思索的問題。
  
約翰福音第九章耶穌治好生來瞎眼的人的記載,使他萌生創辦「慕光」的想法:「耶穌在路上看見一個生下來就瞎眼的人。他的門徒問他:『老師,這個人生來就瞎眼,是誰的罪造成的?是他自己的罪或是他父母的罪呢?』耶穌回答:『他瞎眼跟他自己或他父母的罪都沒有關係,而是要在他身上彰顯上帝的作為。』」耶穌有能力可以醫好瞎眼的人,可是現代醫術卻往往束手無策,怎麼彰顯上帝的能力呢?唯有伸出援手拉他們一把,給予受教育的機會,使其自力更生,不再成為家庭與社會的負擔,才能使他們完成上帝在他們身上的計畫。此外,也藉著福音打開他們的心眼,使其能感受到人世間的美好事物。同時,史懷哲在非洲行醫的事蹟也給予他相當大的激勵。
  
在他四十一歲那年,即1959年,「慕光」正式創校招生。剛開始招生不易,因為沒有人相信天下會有這種膳宿、學費全免的學校。甚至有流言傳說:「一切免費?哪有人那麼好心?一定是五福要將這些學生養來解剖作研究的。」早年的慕光非常注重靈性教育,陳醫師週一至週六每天早上七點至七點半親自主持早會,讀《聖經》、唱詩並講述信仰真諦,如此持續數年之久。他也常與學生個別談話,或用速克達載學生出去兜風。後來由於身體不適及工作繁忙,改為每週二親自主持。在他有生之年,從慕光畢業的學生有三百多人,遍布全省,都能學以致用,服務人群。有人稱讚他:「您真是桃李滿天下呀!」他欣慰的回答:「是啊,只是我的這些桃子李子都是被蟲咬有缺陷的。」而被蟲咬的果子通常是比較甜的。

創校三十多年期間,絕大部分的經費皆由陳醫師獨力負擔,及至最近幾年才有社會人士捐助和政府補助。在他晚年時,最放心不下的就是「慕光」,有一天他囑咐長子淳志:「我希望你能繼承我的心願,將慕光經營下去。不過你也不用太擔心,這種社會工作應該不難做,因為競爭很少。」

◆人道主義者的社會與政治關懷

不少人對陳醫師的印象可能僅止於他是位救濟窮人和盲友的大善人,其實這只是了解他的一個面向而已,另一值得了解的面向是他對這塊土地的深厚感情。從「回首來時路——陳五福醫師回憶錄」可以看出他對台灣社會變遷的關懷,以及對台灣歷史悲情的感慨。身經兩個外來政權的統治,他認為我們應為後世子孫建立一個愛好自由和平,有國際人格的國家,好比東方的瑞士。
  
基本上,他並沒有選擇直接投身政治的方式,而是透過其影響力去支持對人民有益的政治主張。譬如他一向支持宜蘭的綠色執政。在陳永興醫師推動二二八平反運動、總統直選與廢國大時,不時給予關心和意見。同時也經常向前李登輝總統提出國是建言。
  
1990年受命擔任總統府參議,參加「國是會議」。會議中他的立場較傾向改革派(相對於當時保守的國民黨而言),贊成制憲、單一國會、總統由人民直接選舉、省長民選,反對國會設置大陸代表。同時與會的周聯華牧師曾稱許他是最能代表台灣人民心聲的民間人士。

◆苦難中的永生盼望

1990年10月(時年七十二歲)發現罹患肝癌,接著在台灣、日本等地住院、開刀、治療,經歷諸多苦痛折磨。他很能忍痛,且視大手術為上帝的磨練。羅東教會王榮信牧師曾問他:「陳長老,您在得知肝癌消息後會不會怕?」他幽默的答說:「當然會啊!我先是大驚三日,再來小驚三日,然而又過三日之後就全然交託給主,不再懼怕。」在最後的歲月中,他很珍惜時間,勤於聯絡、探訪友人與學生。這段期間最喜歡的經文是詩篇二十三、二十四、三十四、四十六、八十三與八十四篇,最愛吟的是聖詩四九○首「跟主的人有幸福」,二六七首「祈禱的時這時極好」及三一二首「出日落雨是主所定」。
  
一向手不釋卷的他,在病床上仍然博覽群籍,甚至要兒子淳志製作一個閱讀架以方便讀書(那時雙手已無力捧書),他的理由是:「說不定進天國前要先考試,我得多讀書好應付這個大考。」在病痛中仍不改其一貫的樂觀與詼諧。後來因病情惡化導致視力不佳時,他才自認真能體會盲友的不便。
  
臨終前最後的兩個月,他親自安排後事,包括告別式與追思禮拜選用的聖經章節與故人愛吟之詩。他定意將告別式設在台北以方便台北親友就近參加,另外也安排在羅東教會作追思禮拜,因為想和鄉親道別。1997年11月8日凌晨二時五十一分安息主懷,享年七十九歲。看護小姐表示:「從沒看過肝癌末期病患如此平靜安祥,又帶著微笑離開人世。」在信仰裡我們知道陳五福長老是滿懷欣喜地返回天家,見主榮面。

◆禱告之歌
  
我從前在禱告中向主求,使我更上一層樓端倪地上。
  
他答應我的只是人寰中極其平凡的能力。我曾經歷過幾次痛苦的外科開刀,極其嫌惡不願再有這樣的試煉,他回答說;「我的恩典夠你用的,且我的能力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你該誇口自己的軟弱。」
  
我曾求他給我至高的智慧可了解世上的各種哲理,他說:「你該充分運用現今所有的,就是你應多多學習謙卑與順服。」我向他試問:「如果你應許我卓越的地位聲望,該是更榮耀你嗎?」我得到的召命只是為了不幸弱小者付出最大的心力。他時常催迫我為自己的社會獻出關懷,將地上高高低低的各角落擺平,彎彎曲曲的道路需要修直。
  
從前我所懷的期望如今一項都得不到應許,
為此,我更心滿意足。
我相信他的意念,
我喜愛由他得到的回應,
我該是最受祝福的一個人!

陳五福長老小檔案
1918年12月20日  生於羅東
1940年       進入台北帝國大學醫學院
1943年       任台大眼科住院醫師
1946年       返回故鄉羅東開設「五福眼科」
1946年12月28日  與陳連年小姐結婚
1959年11月3日   創辦「慕光盲人習藝所」
1966年       以「盲童心理動作及重建」論文獲日本福島醫科大學醫學博士學位
1983年       榮獲「台美基金會」第一屆社會服務獎,赴美國長堤受獎
1990年       擔任總統府參議,參加國是會議
1996年       獲聘為總統府無給職國策顧問
1997年       榮獲紫色三等景星勳章
1997年11月8日   因肝癌病逝,享年79歲

文章出處:<新使者雜誌>第50期
圖片來源:台灣教會人物檔案(人光出版社)


資料提供單位:新使者雜誌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站在宣教150周年的折點,省思與展望教會的影響力
恆春半島古戰場溯源
人多不一定正確
 
   姐妹開步走
 
唯獨耶穌 唯獨聖經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下)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上)
 
   原知原味
 
人在異鄉 身不由己
復和之路漫長艱辛
剎不住的狂想人生
 
   教會人物誌
 
基督裡蒙接納是人生的轉捩點
飛越病時苦
宣教師愛與奉獻,畫出台東最美風景4-4
 
   青年青不輕
 
在看不見的生命角落看見主
用聲音連結世界4-4
用聲音連結世界4-3
 
   鮮知啟示
 
普世需要更多的和解與盼望
【樂揚真理】號筒響起時,我會在那裡
兩三個人的聚會
 
   信仰與生活
 
我為什麼不受洗?4-1
從最初之處實質革新
神學對生命倫理學之貢獻與影響
 
 
 教會歷史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下)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上)
宗教對談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