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教會人物誌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1410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劉阿飛傳道小記
作者 / 林文章、劉志明
後排右一、二為劉傳道夫婦

一個秋高氣爽的午後,來到花蓮縣光復鄉的馬太鞍教會,準備要採訪在此牧會長達四十年的退休牧師許伊度。

馬太鞍教會佔地相當寬廣,偌大的廣場正在舉辦為期三天的「感恩節慶」,滿滿都是人群。

看著這個可以容納五千人的廣場,想起資料上,許伊度曾在此主辦過無數次的培靈會、佈道會,尤其是一九八九年,由韓國哈利路亞祈禱院院長金桂花主理的退修會,與會人數高達六千多人,而一般特會人數也在二、三千人以上,令人覺得不可思議。

遠遠地,一個微駝的瘦弱身軀緩緩地近前來,臉上的笑容像陽光般的燦爛,想必這位就是帶領馬太鞍教會四十年復興的許伊度牧師。

即使退休四年多了,許伊度還像馬太鞍教會的老人家一樣,很喜歡參與教會聚會和各式活動。我們一起穿越廣場在一個角落坐下,許多人跟許伊度問安、談天說笑。看著一隊隊的表演,許伊度笑得非常開心、總是第一個大聲鼓掌叫好……

◆一切都是信心而已 危機成為復興的轉機

根據長老教會總會研究發展中心的資料顯示,鄉下教會的困境在於人口急速外流、信徒年齡層老化、事工推動不易,導致教會發展也受限於此;此外,同一位牧師在同一間教會時間太久,也較不利於教會增長。但是,許伊度卻顛覆了一切的統計報告,四十年下來,馬太鞍教會面臨過鄉下教會所有的困境,信徒數卻不減反增,從約三百人到現在的五百多人。

這個答案可以從馬太鞍教會紀念冊記載看出端倪,整體來看馬太鞍教會的復興,是起始於教會的一個危機──四十多年前的牧師被罷黜、信徒四散、建堂工程停頓。直到,一九六三年許伊度就任後,一步步帶領教會經歷三個階段復興。首先,教堂復建、重燃信徒的信心;其次,推動各項事工,鼓勵信徒參與、同蒙造就;最後,他採用韓國教會增長模式、舉辦各式禱告會、退修會,許多信徒生命被更新,更帶來教會的屬靈復興。

在復興浪潮下,許伊度開始逐步建設教會各項軟硬體設施、更新聚會方式或內容、融入社區、興建跨教會的「東部基督徒哈利路亞祈禱院」,近年來更積極投入海外宣教事工。

對此,許伊度覺得一切都是上帝的恩典,其他則歸因於馬太鞍教會本來就有三百名信徒,曾經是人口匯集的地方,加上現任主任牧師陳約翰很有屬靈恩膏,將教會帶領得很好。而談到他自己四十年來的服事點滴,許伊度不願多談,只是謙卑地說「一切都是信心而已」,並以腓立比書四章13節:「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一語做為總結。

◆你家的小豬好嗎? 自創養豬建堂法

馬太鞍教會三階段復興都和興建大樓有關,包括教會建堂、興建教育館、祈禱院。許伊度印象特別深刻的是四十年前的「養豬建堂法」,他說,當年馬太鞍的建堂工程停擺,建堂材料都放到生鏽、朽爛,亟需解決建堂的問題,正好長執們看到他在春日教會時,就任二年完成建堂事工,便積極與他接洽。

「當年大家生活窮困,建堂費用是很大的問題,所以我就想出『養豬建堂法』,」許伊度說,「牧養春日教會的時候,我自己的十頭豬生了四十五隻小豬,正好信徒約有五十戶,每戶負責養一頭;一年後,養到一百公斤時就拿去販賣,賣的錢剛好是建堂費用,也不需要負債。同樣地,馬太鞍教會當時需要建堂經費八十萬,可是教會只有十七萬,我一樣把錢拿去買小豬,共二百多隻、每戶養一頭,所以形成弟兄姊妹彼此問安時,都會詢問:『你家的小豬好嗎?』的特別景況。」

「馬太鞍教會也在兩年後建堂完成,而且也沒有負債。」回想起養豬建堂的過程,許伊度只是淡淡地說「很辛苦」,因為每一戶的養豬問題都不同,也有信徒生活壓力所逼,豬養大了就自己拿去變賣,也會影響其他信徒的信心。「總之,就是一步步走過來。」

對於養豬印象深刻的許伊度長女、台北佳音教會牧師許惠美表示,家裡從小一直在養豬、養牛或其他家禽,但是養了都是給教會,從來不是給家裡。要幫忙飼養的她回憶說,「養這些豬牛非常累人,我父親又是個做什麼事都很認真的人,養豬就好像在做研究一樣,會很認真去研究每一種情況。有一次我父親養牛養出感情,因為投入很多精神在照顧牛。後來,為了興建祈禱院,這些牛都拿去變賣,結果經費還是不足,他又去互助社貸款來奉獻,有許多信徒就是看到『許牧師都奉獻三十萬了,為什麼我們不可以?!』因此紛紛投入奉獻。」

◆宣教師對教會的幫助很大 謙卑為懷 歸功他人

從一九六三年起擔任馬太鞍教會的牧師,一直做到二○○二年才退休,許伊度一生服事的歲月幾乎都在馬太鞍。然而,採訪中,許伊度不太談他過去在馬太鞍的服事,反而不時讚揚現任的陳約翰牧師認真做工、很有屬靈恩膏;也不時感謝過去許多人對教會的奉獻,並特別帶我去看設在馬太鞍教會裡的美國宣教師馬好留牧師衣物塚、和許南免牧師紀念館。

講到過去宣教的夥伴馬好留,許伊度無限懷念的說,馬牧師受派前來原住民部落宣教,對馬太鞍教會幫助很大,甚至,他在晚年罹患癌症時,曾表示希望自己能夠死在馬太鞍教會,並且用晚年的時間,深入研究馬太鞍的文化、語言和宣教發展,沒想到他在台灣時身體還維持得不錯,回去美國反而發病了。

每一個人對馬太鞍教會的奉獻,都讓許伊度感懷在心。

◆禮拜堂蓋好了,可是沒有牧師? 姊夫一句話 開啟服事之路

許伊度特別記念他的家族信主的過程,以及強烈期待他兒孫輩必要事奉耶和華的心情。因為他這一生的經歷,必須要從家族信主的過程開始談起。

「我只是個啞巴的兒子、一介農夫,我個人實在是沒有什麼,一切都是上帝的恩典而已」,出生在日治時期的許伊度回憶說,當時一般人家生活清苦,普遍務農,加上他父親是個耳朵聽不見,導致不會說話的聾啞人士,小時候只覺得父親怎麼都「呀呀」出聲、比手畫腳,不知道父親在說什麼,也沒有辦法教育他,所以同學都嘲笑他是個「啞巴的兒子」。

受到同儕的嘲弄,許伊度努力追求學業表現,因成績十分優異,才漸漸走出陰霾。正好,當年台灣原住民宣教之母Ciwang Iwal傳道師來到馬太鞍宣教,許伊度的表姊一家先行信主、熱心於宣教事工,所以年幼的許伊度就在表姊教導下,上主日學、學習羅馬字,奠定基督信仰的基礎。

救恩從許伊度表姊一家,臨到他已婚的姊姊、也是唯一的姊姊一家。然而,身為部落青年會副會長的姊夫,卻十分反對信仰基督教,認定基督教是美國來的洋教,也不認同信仰基督的表姊一家,常常冷嘲熱諷的叫他們都不要去教會。

「上帝的旨意超越人的意念」,許伊度的姊夫在不久後罹患重病,就在醫生宣布沒有希望之後,已經處於彌留狀態的姊夫,居然夢到信主的表姊夫在唱詩歌,夢醒後他馬上請求要表姊夫來禱告,沒想到因此重病得到醫治。從此以後,其姊夫不懼日本政府的迫害、族人的反對,堅持一定要信耶穌,往後一生也一直熱心在教會服事。

「熱心事奉主的姊夫,對我一生產生重大影響,」許伊度說,他的成長過程大多是姊夫在教導,因為姊夫在部落、在家裡都很有份量,也帶領許伊度的父母信主。許伊度也因為姊夫的一句話:「教會禮拜堂蓋好了,可是沒有牧師,我和長執們又不識字,希望你去唸玉山神學院,」開啟了他一生服事的歲月。

◆牧師是最好的工作 全家事奉耶和華

「最好的工作就是做牧師,因為可以榮耀上帝,」許伊度說,他家裡掛著「我和我家必定事奉耶和華」,特別強調是「必定」二個字,因此,每一個孩子還在母腹中,許伊度就為兒女祈禱「無論男女都要成為傳福音的孩子」。

許伊度的子女皆在服事主,包括長子許恩賜現任救世傳播協會機構牧師,次子許恩溢現任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西美中會榮美教會副牧師,長女許惠美現任台北佳音教會牧師,其他女兒有一位是牧師娘,不然也認真在教會服事。甚至,已經升格當阿公的許伊度,也為孫子女們禱告,今年他的兩個孫子高中畢業,許伊度明白地對孫子們說,他期許他們要去讀神學院。

講到「我和我家必定事奉耶和華」,許惠美常常上台做見證說,「我家的弟兄姊妹是在父親的禱告下,逐漸走向服事的道路。」其實,她以前看到父親服事得這麼辛苦,立志絕對不要當牧師,但後來看著父親的事奉和行為,又感受到上帝真的很祝福家人,慢慢地,她的心也受到改變,進而走上服事的道路。

「父親一直對孩子們非常嚴格,也保護他們不受外界不好的影響。」許惠美說,有一次她和同學去郊遊,沒去參加主日禮拜,一回到家,父親一巴掌打下來說:「以後不准再這樣!」她以前也不了解、甚至有些埋怨父親太過嚴厲,可是隨著自己的年齡越大,自己也有孩子以後,發現父親的嚴格變成他們的一種保護,兄弟姊妹的成長過程都持守在教會裡,反而成為一種祝福。

嚴格的教導,加上持續不斷的禱告,或許就是許伊度全家事奉耶和華的秘訣。不只對自己的孩子,許伊度似乎也一直在對我說:「人生只有一次,過去了就不可能重來,所以要好好把握時間來事奉上帝,跟隨主耶穌,那絕對是一生最大的福分。」

◆他想把房子賣掉,搬到阿卡去宣教 服事上帝停不下來

自己現在也身為牧師的許惠美,內心很敬佩父親愛上帝的心,「父親對上帝的信心勝過一切,只要領受異象就去做,並堅持到底。因為父親每天早晨五點起來禱告,思考教會發展的方向,也多次前往韓國去學習教會復興,並引領兄姊一起領受上帝的恩典。」

「總之,他就是一個服事上帝,就停不下來的人。這七年來,他都到泰國阿卡去宣教,有一次對我說,他想把房子賣掉,搬到阿卡去宣教,終老在阿卡也沒關係。」「但是我們家人都擔心得不得了,因為父親年紀大了,阿卡地形險惡,生活環境很不好,萬一有什麼意外怎麼辦?」

聽著許惠美訴說著內心對父親的關心,我不由得想起,之前許伊度微笑著對我說,「退休後我還是要去宣教,一直到我的生命結束,才是傳福音終止的時候」,「就算我在阿卡摔落山谷,那也只是身體的摔落下去,如此而已……」。猶記得採訪回程中,我坐在許伊度開的車上,他依然一直說著阿卡的宣教情況,「阿卡人很需要耶穌,宣教相當的迫切,可是做工的人不夠……」老牧師眼中散發著動人的光芒,我彷彿看到一位不受年齡限制、奉獻一生的基督使徒。

文章及圖片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2854期

文◎ 林文章
劉阿飛傳道,1890年10月19日生,苗栗獅潭人,從其祖父得到福音至他是第三代,而其祖父是台灣第一代信徒。他十八歲至二十三歲就讀淡水神學校,畢業後曾在大湖、獅潭、月眉、關西等教會牧會。1926年(三十六歲)5月6日,就任南庄教會,1961年(七十一歲)8月20日,辭職退休,在南庄牧會共歷三十五年之久。退休後,住在竹南鎮大厝里自宅,與其子劉志明同居住。1970年8月21日,心臟病發,蒙主恩召,享年八十歲。
  
1916年,劉傳道二十六歲,與南庄教會第一任傳道師葉作乾之長女葉長妹小姐結婚,生有三男五女。長男於日本讀書時病逝,三男生後不久亦夭折,次男劉志明為現今竹南教會之長老,曾執教於省立竹南高中,現已退休。長女真音已逝世,次女德音與夫婿在台南執醫業,三女清音為南庄教會邱秋發長老娘,四女文音為獅潭蘇耀靈執事娘,五女嘉音在美國當牧師。劉傳道夫婦極關心子女教育,每夜必舉行家庭禮拜,未嘗間斷。
  
劉傳道在南庄牧會三十五年,沒向教會領薪,因當時會友大多生活困苦。他自己則耕作一些繼承來的田園家產以維持生活。曾聽會友轉述:「劉傳道說:『自己有些田園可耕,有得吃、用,足矣!』」劉傳道對會友一向極為關顧,當時有東河、蓬萊之原住民來南庄作禮拜,禮拜後,少則二、三人,多則五、六人,皆在教會吃飯;有時,有患病之原住民也留在教會食、住,劉傳道皆提供他們。此外,劉傳道亦協助會友解決許多生活上的問題。
  
1957年,劉傳道六十七歲時,新竹中會欲以名譽牧師贈予,但遭其婉拒。茲摘錄一段日記於下:
  
「1957年2月12日,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第四屆總會集會於台南長老中學校,新竹中會書記中壢教會牧師陳蘭奇及南庄教會女長老黃廖濺二人,同日夜間來,次女德音方面會,傳達新竹中會要以名譽牧師贈予,惟提出履歷書手續而已,但遭其辭退,因現已老邁,無能可為牧師之職矣。黃氏回來南庄,向南庄教會友傳達陳牧師非常歡迎、鼓勵之事,會友聽知,非常歡迎就職牧師之事,為其年邁,辭退會友之厚意也。」
  
劉傳道一向勤於寫作,自南庄教會設教迄1961年之教會歷史,大事皆有整理及記載,此亦其對教會的一大貢獻。
  
總之,劉傳道平時生活嚴謹,勤樸,富正義感,慈祥和靄;傳道娘性情溫柔,相夫教子,親切待人,亦為人家所稱道。劉氏夫婦在南庄牧會達三十五年之久,對南庄教會貢獻甚鉅,是主忠心的僕人。


文◎ 劉志明

◆父親劉阿飛獻身主用
   
祖母的純真、愛心、為人處事的態度、堅定的信仰、熱心事奉主,使她凡遇到難事都忍耐,勇敢面對事實,這種刻苦、奮鬥的精神是傳給劉家後代子孫,最為珍貴、無價的遺產。父親後來能獻身主用,當亦受到祖母的激勵。
  
父親童年時(八至十三歲),在家鄉獅潭庄儒林書房學習漢學;少年時(十四至十七歲),每日拔步到苗栗公學校,接受四年的日人小學教育。之後,受聖靈的感動,以及一些牧者的鼓勵、介紹,在祖母的同意、贊助下,於十八歲時由祖母陪同,從獅潭深山到了淡水砲台埔神學校接受神學教育。回想九十幾年前交通的不便,可知祖母的熱心及愛子之心。祖母接觸了基督教文化的教育,智慧受到開啟,相信對她日後栽培後代孫兒女接受高等教育是重要的原因。感謝祖母及雙親對我們兄弟姊妹的栽培,讓我們有機會接受相當的教育。

◆重視子女教育

  父親平時很重視子女的家庭教育及宗教教育。除了每禮拜三、五教會的祈禱會、查經會之外,每夜就寢前約十五分鐘,包括祖母、父母親、姊弟妹,圍繞客廳大丹桌,在小油燈的微光之下,祈禱(大小輪流)、吟詩、讀經,全家一起作家庭禮拜。
  
由於我們小孩不會說閩南語,讀羅馬字聖經非常吃力,尤其t、th、ch、chh等發音,當我們讀錯這些音字時,都受到父親嚴厲的訓勉;長大後,一提起這些事,我們還會互相取笑。
  
父親要求我們每一位子女都要會背誦主禱文、信經、新的誡命——當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上帝——嚴格要求我們對人、對主都要誠實。他亦常常引用約翰福音書十五章16-17節的經文,勉勵決志領洗禮者:「不是你們揀選了我,而是我揀選了你們,並且指派你們去結那常存的果實。你們奉我的名,無論向父親求甚麼,他一定賜給你們。你們要彼此相愛;這就是我給你們的命令。」

◆同心協力服事主

1961年,父親退休後,與筆者同住,三代同堂,在竹南教會聚會。當時筆者初任竹南教會執事,他叮嚀我說:「當教會長執者,要盡職服事主,關心教會信徒,並要特別盡力照顧傳道人的日常生活所需。」這段話至今仍在我腦海裡,記憶猶新。
  
父親在學時,同學或同工常稱他「劉金輝兄」,這成為他的別名。而筆者所認識他的同學、同工,這些信仰先輩包括:郭馬西、陳溪圳、吳天命、湯鼎乾、湯鼎紅、莊聲茂、蘇阿均、葉作權、劉忠堅、劉阿秀、林彼得、陳蘭奇、孫雅各夫婦、鄒袁富來、徐復增等諸位牧師、宣教師和傳道師等,在南庄、土牛、頭份、苗栗、公館、竹南等地,每年利用春秋季節,在各教會、各地寺廟前廣場,同心協力地辦佈道會,宣揚主恩。當時每人發揮個人所得恩賜:講道、培靈、趕鬼、除偶像、醫治病人。有時,同工們也會向原住民傳福音,舉辦福音、衛生等講習會,著實負起時代的艱鉅任務。這些實情及精神常常浮現在筆者的腦海中,感念甚深。

劉阿飛傳道師小檔案:
1891年10月19日    出生於新竹獅潭
1908年10月         由嚴清華牧師施洗
1907-1913年         在淡水砲台埔神學校修業五年
1913-1915年         任龍潭庄教會傳道
1915-1916年         再次深造神學教育,台北牛埔庄神學校畢業
1916年9月16日     與葉長妹小姐(1900-1977年)結婚
1916-1926年         受派獅潭(1916年)、南湖(1917年)、月眉(1919年)、獅潭(第二次,1920年)、大湖(1922年)、關西(1923-1926年)
1926-1961年         任南庄教會傳道師,共三十五年
1970年8月21日     蒙主恩召,享年八十歲

文章出處:〈新使者〉雜誌第45期
圖片來源:台灣教會人物檔案(人光出版社)


資料提供單位:新使者雜誌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站在宣教150周年的折點,省思與展望教會的影響力
恆春半島古戰場溯源
人多不一定正確
 
   姐妹開步走
 
唯獨耶穌 唯獨聖經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下)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上)
 
   原知原味
 
人在異鄉 身不由己
復和之路漫長艱辛
剎不住的狂想人生
 
   教會人物誌
 
基督裡蒙接納是人生的轉捩點
飛越病時苦
宣教師愛與奉獻,畫出台東最美風景4-4
 
   青年青不輕
 
在看不見的生命角落看見主
用聲音連結世界4-4
用聲音連結世界4-3
 
   鮮知啟示
 
普世需要更多的和解與盼望
【樂揚真理】號筒響起時,我會在那裡
兩三個人的聚會
 
   信仰與生活
 
我為什麼不受洗?4-1
從最初之處實質革新
神學對生命倫理學之貢獻與影響
 
 
 教會歷史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下)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上)
宗教對談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