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禮納里(Rinari)這一塊新居住地,是因4年前莫拉克颱風侵襲台灣,使南部的原住民遭受各層災情,迫使霧台鄉好茶村魯凱族族人、三地門鄉原大社村達瓦蘭部落、以其由三個聚落形成的瑪家村排灣族族人遷入此地。 人們說這裡是「大家好」部落,因為這一塊土地是「大」社、瑪「家」、「好」茶三個聚落共有的新生地,是88水災後政府規劃給原住民的另一個永久屋所在地。禮納里位在屏東原住民文化園區的上方,走南二高下長治、三地門交流道後,駛往長治鄉繁華村方向,再通往水門,抵水門後彎進瑪家原住民文化園區路口,然後稍停,右轉再往上行,到半山腰時,必看到顯眼的「歡迎到禮納里」標誌。 長老教會的教堂在這一區就有三間。若想在茂密的相思樹下乘涼深思、烤肉、賞紅藜、靈修禱告,就請踏進瑪家長老教會;若想運動漫步、打球、行走禱告,就請路過好茶長老教會;若想嘗試排灣族的熱身運動、射箭及進行多元樂器音樂敬拜,就請走進達瓦蘭長老教會。三間各有特色的教會,皆歡迎心靈誠實的訪客前來,可領受寧靜的崇敬時刻,見證苦難後的盼望。 ■難忘舊堂不忍棄 瑪家,排灣原名為makazayazaya部落,意為往高處、住在更高地,也含有避開不安全處而往更便利之地的意思。這個部落同往禮納里的方向,在左上方山頂,行駛30分鐘的距離內,當看見長老教會焚而不燬的圖誌,定雕在磐石上時,就是原瑪家長老教會的所在地了。 對面是崩落的山壁和灰土的山嶺,山腳下顯露交錯的溪河支流,環山群嶺觸目可及的傷痕如同身受重傷的勇士,露骨顯筋中不失其雄偉。瑪家部落流傳著許多排灣族故事,近乎淒美的故事裡,夾雜著多年來各樣風雨造訪的記憶。歌謠的流傳,記憶了排灣族人的勤奮、好客、無畏和浪漫情感。 教會自1949年年底建造第一間水泥磚教會, 又在1979年年底重新建造兩層樓的鋼筋水泥禮拜堂。按排灣中會宣教紀錄,當時聚會人數尚超過900人。而後因族人大量外移求生存,教會僅靠少數會友支撐,八成都務農。他們憑藉禱告及信心完成艱鉅任務,於1985年2月22日獻新堂。但教堂依舊要修護,又有每個月的貸款要償還。 除了材料及建築師傅的費用必須馬上支付, 其他都靠當時已50歲以上的弟兄姊妹的雙手,付出血汗、時間、體力和金錢,可說這些兄姊的人生精華、青春,全奉獻在禮拜堂的一磚一瓦。 當地族人分享,也許是因為所處地形之故,瑪家是颱風必刮之地。但這裡老早就有部落自救隊,任何天災造訪,不分男女老少皆防範警備,均能平安度過。88水災是因為對面聚落好茶部落受創甚巨,媒體採訪時,瑪家部落意外入鏡而受到注意,經政府審定劃為安全堪虞第一災區,被迫遷村。 原瑪家部落住民近200戶,遷村前,弟兄姊妹感嘆說,才興建不到10年的教會,因天災而被迫離開。獻堂以來,教會一直在維修,四周的擋土牆、前面的石柱及內部裝修,花盡教會的經費,也用盡弟兄姊妹的精力。對弟兄姊妹來說,放棄教會才是身心靈最重大的風災!每每回顧離開故鄉的心情,莫大的感傷依舊襲擊族人的心靈。至今,只要路尚能通行,會友們會在主日回原來的教會敬拜。 教會重建主委胡錦章長老分享,原教會和住家都已規劃為靈修營地及民宿。想要清理思緒、想辦退修會的教會同工、想完成各項研究論文的學者、想辦各樣活動的教會牧長、兄姊, 瑪家部落是很好的選擇。走訪瑪家部落,可體驗上主的奧妙,生命更豐富。 ■展望新堂猶未興 遷村至禮納里後,新的會堂由世界展望會及長老教會總會重建中心補助經費協助建造,瑪家教會也為建堂不足的款項努力向各教會募募。然而遭逢台灣經濟受全球金融風暴影響,許多從事臨時工的弟兄姊妺被裁員,導致教會收入有限,但建堂總經費達1200萬,尚不含牧育款。現在教會才剛付清原部落建堂貸款,而教會也需要進行聘牧,建堂經費很需要弟兄姊妺鼎力相助,希望在主的愛裡早日完成新建教堂,以繼續拓展各項宣教事工。 教會期待能夠建造一個多功能的會堂,除了有固定場所敬拜上帝,外圍空間也能充分使用,透過教會裡的交誼,使前來的人體驗過去原住民的分享生活。 (作者為望嘉教會牧師) 文章與圖片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23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