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8日 發刊時間:每日發刊 單位: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事奉資格的確認

參考經文: 以斯拉記2章1~70節

2:1 許多流亡的人離開了巴比倫省,回到耶路撒冷和猶大,到自己的家鄉去。自從尼布甲尼撒王把他們俘虜過去,他們的家人一直流亡在巴比倫。 2 他們當中的領袖有所羅巴伯、耶書亞、尼希米、西萊雅、利來雅、末底改、必珊、米斯拔、比革瓦伊、利宏,和巴拿。以下是以色列各宗族從流亡返回的人數統計: 3 巴錄宗族二一七二名、示法提雅宗族三七二名、亞拉宗族七七五名、巴哈‧摩押宗族(耶書亞和約押的後代)二八一二名、以攔宗族一二五四名、薩土宗族九四五名、薩改宗族七六0名、巴尼宗族六四二名、比拜宗族六二三名、押甲宗族一二二二名、亞多尼干宗族六六六名、比革瓦伊宗族二0五六名、亞丁宗族四五四名、亞特宗族(又叫希西家)九八名、比賽宗族三二三名、約拉宗族一一二名、哈順宗族二二三名、吉罷珥宗族九五名。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回到祖籍的人數統計:伯利恆人一二三名、尼陀法人五六名、亞拿突人一二八名、亞斯瑪弗人四二名、基列‧耶琳、基非拉,和比錄等地的人七四三名、拉瑪和迦巴人六二一名、默瑪人一二二名、伯特利和艾人二二三名、尼波人五二名、末必人一五六名、另一個以攔的後代一二五四名、哈琳人三二0名、羅德、哈第,和阿挪等地的人七二五名、耶利哥人三四五名、西拿人三六三0名。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祭司宗族返回的人數:耶大雅宗族(耶書亞的後代)九七三名、音麥宗族一0五二名、巴施戶珥宗族一二四七名、哈琳宗族一0一七名。 37 38 39 40 利未宗族返回的有:耶書亞和甲篾宗族(何達威雅的後代)七四名、聖殿歌手(亞薩的後代)一二八名、聖殿守衛(沙龍、亞特、達捫、亞谷、哈底大、朔拜的後代)一三九名。 41 42 43 聖殿工人的宗族返回的有:西哈、哈蘇巴、答巴俄、基綠、西亞、巴頓、利巴拿、哈迦巴、亞谷、哈甲、薩買、哈難、吉德、迦哈、利亞雅、利汛、尼哥大、迦散、烏撒、巴西亞、比賽、押拿、米烏寧、尼普心、巴卜、哈古巴、哈忽、巴洗律、米希大、哈沙、巴柯、西西拉、答瑪、尼細亞、哈提法。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所羅門僕人的宗族返回的有:瑣太、哈瑣斐列、比路大、雅拉、達昆、吉德、示法提雅、哈替、玻黑列‧哈斯巴音、亞米。 56 57 58 聖殿工人的後代和所羅門僕人的後代,從流亡返回的人數總共是三百九十二人。 59 屬於第來雅、多比雅,和尼哥大宗族的有六百五十二名。他們從特‧米拉、特‧哈薩、基綠、押但,和音麥回來;但他們無法證明自己是以色列人的後代。 60 61 找不到族譜來證明他們祖先的祭司宗族有:哈巴雅、哈哥斯、巴西萊。(巴西萊祭司族的祖先娶了基列人巴西萊族的一個女人,採用了他岳父那宗族的名字。)由於他們不能證明他們的先祖是誰,算為不潔淨,所以不得作祭司。 62 63 猶太人的省長告訴他們,不可吃獻給上帝的聖物,直到能夠用烏陵和土明釋疑的祭司出現。 64 返回的總人數四二三六0名、他們的男女僕人七三三七名、男女歌手二00名、馬七三六匹、騾子二四五匹、駱駝四三五頭、驢六七二0匹。 65 66 67 68 當這些流亡的人抵達耶路撒冷的上主聖殿的時候,有些族長獻上自願的禮物,幫助在舊址上重建聖殿。 69 他們盡所能為這工作捐獻,總共有金子五百公斤,銀子兩千八百公斤,還有一百件給祭司的禮服。 70 祭司、利未人,和一部分人民定居在耶路撒冷或附近的地方;歌手、聖殿守衛,和聖殿工人定居在耶路撒冷近郊的城鎮;其餘的以色列人都回到自己的家鄉。

波斯皇帝塞魯士下令,要猶太人為上帝建造聖殿,那些流亡的人就隨省長和各宗族領袖歸回故土。以斯拉記2章按照歸回者的身分或過去的職分作紀錄,包含:各宗族和祖籍的人民(3~35節)、與聖殿事奉相關的宗族(36~54節)、所羅門王僕人的宗族(55~58節),但歸回者中也有一些人無法確認家族身分(59~60節)。歸回者總數為4萬2360人,他們還各自帶僕人、歌手與牲畜回來,聖職人員定居耶路撒冷或近郊,其餘的人回到自己的家鄉。

利未人是上帝選定承擔聖殿事奉的人,過去大衛王對他們有清楚的事奉分工,所以歸回的利未人不但要確認其宗族身分,也要確認其祖先的職責,以便按照過去的聖殿工作分配來服事。在歸回者當中,特別註明祭司宗族(36~39節)、包括聖殿歌手和守衛在內的利未宗族(40~42節)及聖殿工人(43~54節,根據約書亞記9章3~27節,為基遍人後裔)。那些與外族通婚或找不到族譜的利未人,不得作祭司,也不能吃獻給上帝的聖物,直到能用烏陵和土明釋疑的祭司出現,再確認他們的身分(61~63節)。關於聖殿的物品,1章9~11節記錄了塞魯士皇帝交給他們的聖殿器皿,2章68~69節則記載了族長們奉獻許多金銀和祭司的禮服。

本段經文的關鍵,在於處理那無法確認祭司身分的人。他們因為沒有族譜可以證明自己的族系,因此不能參與聖職,也不可以吃獻給上帝的聖物,直到能辨明上帝心意的祭司出現。即使那時候聖殿尚未修建,但分別為聖來服事的意義,已成為歸回者的自我要求。因為上帝是聖潔的、與其他宗教的神明不同,所以敬拜與服事上帝是不能隨便的。敬拜與服事上帝的人,必須對上帝有清楚的認信,也需要符合事奉的資格,才合乎上帝的旨意。

這就像在教會舉行牧者、長執與各部會首長在就任儀式時,主禮者一定會問:「你是否清楚要承擔這職務是上帝的呼召?」這句提問的重點,正是提醒即將承擔事奉職分的人,必須清楚自己的受召身分、注意服事的態度。參與服事的人若不清楚自己的職分,可能會導致對上帝認知錯誤、隨隨便便服事的危險。事奉上帝的人不能隨心所欲,需要對上帝清楚的認信,對事奉有真實的感動與意願;不能把服事看成例行的簡單工作,或把事奉的職分當作信仰的成就或地位,因為我們的上帝是至聖的主。



默想:
服事上帝需要確認資格、不能隨便。那麼,當我參與教會服事時,是否有尋求上帝的心意呢?

祈禱:
至聖的上帝,懇求祢讓我在服事中清楚祢的呼召,用分別為聖的態度來服事祢。奉主耶穌的名祈禱,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