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9日 發刊時間:每日發刊 單位: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上主在這裡

參考經文: 以西結書48章30~35節

48:30 耶路撒冷城一共有十二個城門。四面的城牆各長兩千兩百五十公尺,各有三個城門。每一個門都按照以色列支族的名字命名。北牆的三個門是呂便、猶大、利未;東牆的三個門是約瑟、便雅憫、但;南牆的三個門是西緬、以薩迦、西布倫;西牆的三個門是迦得、亞設、拿弗他利。 31 32 33 34 35 城牆四周一共長九千公尺。從今以後,這城要叫做「上主在這裏」。

多年前和一位基督徒大學生邊走邊聊,我問道:「你覺得基督徒跟非基督徒有什麼不一樣?」學生答:「沒什麼不一樣呀!」在現實中,可能有不少人的答案是和這位學生一樣的,但值得我們思考的是:基督徒的身分認同是什麼?身為人,在同樣有限制、需求和期待當中,基督徒和非基督徒不一樣的關鍵是什麼?

回到以西結書,我們可以從上主與祂子民的關係窺見,這是「位格」(上主)與「位格」(有獨立思想的個體)相交,在時代中見證信仰的關係。以西結書開始即指出,以色列人背棄上主,甚至忽視上主的聖潔,以至上主的榮耀──上主同在的象徵,離開聖殿。表面上,當時以色列人仍按著上主教導的方式生活,但那看似遵行律法的生活,卻摻雜許多不合上主心意、甚至背離祂的行為。

以色列人雖是上主的子民,卻表現出「上主不在場」的樣貌。因此,上主藉著榮耀離開聖殿的異象來表達:以色列人尋求的是「上主不在場」的生活,他們不願聽從上主的教導、忽視先知的警告、缺乏靈性的覺察,結果失去平安與保護──不只失去國家,甚至懷疑「上主的子民」這個身分。我不是上主的子民嗎?何以落入這種境地?我的盼望在哪裡?當人活在黑暗中,對生命深感絕望時,這些疑問也引發人思考自己與上主的關係,正視關係中的我究竟是誰?我認識的上主又是什麼樣的神?

在以西結起初的異象中,上主的榮耀出現在巴比倫的迦巴魯河邊。在這個被視為悖逆上主之地,上主向祂的子民表明心意。以色列人亡國被擄時,上主透過異象帶給仍尋求祂的子民盼望;當他們以絕望的視角看「上主不在場」,上主卻以不變的應許回應:「上主在這裡」(耶和華沙瑪)。異象中的新國度,以各支派的名字建立城牆,表達上主對祂子民全面性的看顧、認識、賜福與同在。祂是公義的,必會審判;祂是慈愛的,必定引導;祂是信實的,應許永不變。上主與祂子民之間是「我」與「你」的位格關係,人的不義無法阻擋上主的公義,人的背信不能改變上主的信實。

以西結的異象中所描繪的新國度城牆,也顯示在上主眼中,上主的子民如同那些城牆,劃分了歸屬於上主的邊界。那信靠上主的子民,即使亡國被擄、身處異地,仍要因相信上主的應許,活出上主同在的生命見證,讓人看見就自然而然地說出「上主在這裡」。



默想:
我在什麼地方或什麼人的生命中,看見上主的同在?

祈禱:
親愛的天父,感謝祢以公義和信實作為我生活的準則,每時刻以憐憫和慈愛扶持我,我願順服祢,好使人在我的生命中看見祢的同在。奉主耶穌的名禱告,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