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17日 發刊時間:每日發刊 單位: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突破框架的信仰

參考經文: 使徒行傳9章32~43節

9:32 彼得走遍各地方;有一次,他訪問住在呂大的信徒。 33 在那裏,他遇見一個人,名叫以尼雅;這個人患癱瘓症,在床上躺了八年。 34 彼得對他說:「以尼雅,耶穌基督治好你了。起來,收拾鋪蓋吧!」以尼雅立刻起來。 35 所有住在呂大和沙崙的人都看見了他,他們就都歸信了主。 36 在約帕有一個女門徒名叫大比大(希臘文的名字是多加,意思是羚羊)。她做了許多好事,樂意幫助貧窮的人。 37 有一天,她害病,死了。人家把她的屍體洗過,放在樓上一間房裏。 38 約帕離呂大不遠,在約帕的門徒聽見彼得在呂大,就派兩個人去見他,要求他:「請你快點到我們這裏來。」 39 彼得立刻動身,跟他們一道去。彼得一到,有人領他到樓上的房間去。所有的寡婦圍著彼得哭,又把多加生前所縫製的內衣、外衣給他看。 40 彼得吩咐大家都出去,就跪下禱告,然後轉向屍體,說:「大比大,起來!」她睜開眼睛,看見彼得,就坐起來。 41 彼得走過去扶她起來,又叫信徒和寡婦們進去,把多加活活的交給他們。 42 這消息傳遍了約帕,有許多人信了主。 43 彼得在約帕一個皮革匠西門的家裏住了好些日子。

路加用兩個故事,來傳達耶穌的救恩打破了傳統界線,建立以愛為核心的信仰群體。當時,社會弱勢者往往被忽視,耶穌卻揀選他們,藉此彰顯祂的能力和恩典,讓更多人相信祂。

在今天的經文中,第一個故事的主角是以尼雅,他身體癱瘓,已在床上躺了八年。想像一下:對一個長期臥病在床、生活無法自理的人來說,每一天都是挑戰,因為他無法像正常人一樣工作和生活。從社會的眼光來看,一個身體無法自主的人似乎毫無價值,甚至可能被排斥和忽視。然而,彼得遇見以尼雅,卻對他說:「以尼雅,耶穌基督治好你了。起來,收拾鋪蓋吧!」彼得這句話是個充滿力量的宣告,以尼雅聽了立刻起來──不僅身體得治癒,生命更獲得重生。以尼雅得到醫治,見證耶穌基督是救主,當地的人看見他,就都歸信了主。

第二個故事主角是大比大(希臘話叫多加),她是一位為社會中的弱勢寡婦提供幫助的女門徒。在一個男性主導的社會,大比大的作為在當時可能被視為不尋常,或被漠視。然而,耶穌卻揀選了她,讓她成為照顧那些貧困寡婦的人。大比大的愛心和行動,成為寡婦們的倚靠與希望。然而,大比大卻生病,最後死了。這對那些依賴她的貧窮寡婦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打擊。大比大的死亡,意味著這些寡婦失去唯一的支持和希望。後來,彼得受門徒央請來到大比大的家,一進房間就吩咐眾人出去,並跪下禱告。彼得對大比大的遺體說:「大比大,起來!」奇蹟發生了!大比大從死裡復活,睜開眼睛,看見彼得,就坐起來。大比大的復活,見證了耶穌是掌管生命的主、是憐惜窮人寡婦的主,祂絕不撇下任何祂所愛的人。大比大復活的消息傳遍當地,也讓更多人信了主。

路加用這兩個故事,清楚表達救恩的真諦──主耶穌呼召那些被社會排斥、忽視的人,來成為大使命的見證人。耶穌打破當時的宗教與社會規範,建立了以愛和恩典為核心的信仰群體。在這個新的信仰群體中,不論是軟弱的癱瘓者還是微小的女門徒,都被賦予新的生命與使命。耶穌的救恩是普及萬民的,祂的愛是無條件的。信仰不再是遵循規範和傳統,而是藉著愛、恩典和信心,走向每一個被遺忘的角落,帶來生命的更新。



默想:
我是否看到主的恩典不僅在強者和有能力的人身上,更在每一個被社會忽視、處在困境中的人身上?

祈禱:
無條件愛人的上帝,謝謝祢打破了世俗的界限,讓祢的愛與恩典臨到每一個人,也感謝祢揀選我,讓我有機會成為有價值的人。奉主的名祈禱,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