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17日 發刊時間:每日發刊 單位: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到帳棚裡去,坐下禱告

參考經文: 歷代志上17章16~27節

大衛王進了聖幕,到上主面前,坐下禱告說:「主上帝啊,祢為我所做的一切,我真不配得,我的家族也不配。可是,上帝啊,祢賜給我更多……」(歷代志上17章16~17節)

歷代志上17章是一段禱告的故事。禱告的人是大衛。禱告始於他的一個企圖:「你看,我住在香柏木建造的宮殿裡,上主的約櫃卻在帳棚裡!」當禱告帶來信靠與熱情時,它會激發勇氣,引導看見異象。讓我們在禱告前與禱告後,更願意為上主做點什麼。我們稱這「願意去做」,是一種因祈禱感動而帶來的順服果效。

大衛將他的心願告訴先知拿單,也得到肯定。但隔天,上主透過先知說:「你不可建殿宇給我居住。」7~14節以許多的「我」否定大衛的熱心。當個人的「我」被否定:「我」的意見不被採納、熱心不被看重;當「我」被忽略,不受尊重;當「我」向上主熱切禱告,祂卻藉著人回應說「不」,否定了「我」……,這時候我該如何自處?即使我們願謙卑,仍難免感到受委屈的心痛。

16節描述大衛王被拒後,進到會幕「坐下」,去面對大聲強調「我」的上帝。「坐」這動詞原文在舊約出現1090次,有時譯成「住」或「存留」。可見,當上主拒絕大衛時,大衛或許不解,但他仍願意「存留」在上主面前──「坐」下去,而非堅持「做」下去。「坐,在聖幕」,代表大衛放棄王的特權,承認擁有的一切並不是他的,而是上主的。「坐,在聖幕」代表他放棄「做」的主導權,信任上主安排。「坐,在聖幕」代表他知道上主聽見他的祈禱,他也在祈禱中理解上主的回應。此刻,不是他為上主做什麼的時候,此刻是讓上主為他做什麼的時候。

我們怎麼讓上主做?大衛的見證是:離開我們所願的「做」,先「坐」在上主面前。如此,我們會發現:1.「做」與「坐」的差別,在於:為上帝熱心「做」是得著建一座聖殿的榮耀,但堅持「坐」在聖幕中,卻是得著澤惠全民與後裔的應許。2.大衛之所以接受上主,理解自我的挫折受損,是在禱告中承認:上主擁有祂要做的事之主權。這理解引導大衛從上主更長遠高深的角度重新看見自己。在此,他看見自己在上主永恆時間中的恩典。3.坐著,在禱告中,大衛放下自己想做的慾望,接受了上帝要做在他身上的事,成就了禱告最重要的意義。如同奧古斯丁所說:「禱告,是為了讓自己被建造,不是為了指示上帝。」



默想:
我可願意「坐」在上主的面前,優先於「做」在祂面前?

祈禱:
主啊,我知道我該接受祢的旨意,只是,我常常做不到。主啊,怎麼辦?我主!幫助我坐得住,在祢面前等候,直到我順服。奉主耶穌的名祈求,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