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70期 媒體與信仰
字級調整:

本期主題
解讀?解毒?----當個耳聰目明閱聽人
關鍵字:
作者/高有智 (現任媒體工作者)
※ 台灣有多少媒體?
  你今天不看電視、書報或雜誌?我想很難找到。多元競爭的媒體時代,資訊氾濫如同洪潮,媒體內容不斷挑逗你的慾望,形塑你的思想,基督徒如何參與當中,當個耳聰目明的閱聽人,需要具備媒體素養。

  對於現代台灣人而言,早已置身於多元蓬勃的媒體環境,根據新聞局的資料(如附表一),截至去年十月統計,無線電視台已有五家,有線電視系統現有六十六家,廣播電台有一百七十四家,廣電媒體全天候播送資訊,提供閱聽人媒體大餐,相較於廣播電視,平面媒體也未落人後,自從報禁解除,廢止出版法,雖然坊間民眾熟知的報紙不出三十份,但是目前已有登記四百四十五家報紙,而雜誌業高達六千六百四十一家,此一數據,使台灣成為雜誌業密度最高的國家,但實際上在書店公開陳列發行,供民眾選購的主要商業雜誌則約有六百餘種, 其中不乏小眾媒體。

  這些數據,相較以往都有顯著增加,如此龐大的媒體帝國,每天疲勞轟炸閱聽普羅大眾,青少年學童更是長期暴露槍林彈雨之中,教育部曾指出,全台灣共有180萬個0到6歲的幼童、192萬名小學生、93萬名國中生及93萬名高中職生,這些青少年們花在媒體的時間遠遠超過於他們在學校的時間。

  龐大的資訊量,就像滿桌的菜餚食物,如果對身體有益,或許能強身固體,但也不能食之過量,偶一為之尚稱滿足,天天滿漢全席,不僅得不到營養,也會吃壞身體。資訊氾濫與過度吸收,早已超越資訊胃口,造成資訊焦慮。過多的資訊,讓人失去方向,內心充滿倉皇失措的不安全感。

  更何況,這些大量的媒體內容,是否都符合閱聽人的胃口?有些資訊雖食之無味,但為趕上流行,仍死命吸收,四處搜尋,耗損個人注意力,也頻增焦慮感。近來新聞媒體也的確複製過多無味、無謂的報導,媒體新聞話題的選擇,設定群眾關心的議題,以大篇幅、顯著報導方式,疲勞轟炸閱聽人,但也忽略挖掘其他新聞事件。因此,小鄭和莉莉可以大演新聞連續劇;璩美鳳成為大家最熟悉的好朋友;每週二、五,SNG只要守住樂透店,就有一整晚的新聞。新聞工作者回身乏術,無力持續橫衝直撞,細心觀察社會趨勢與深入挖掘群眾需要。強力追求情色、扭曲劇情,以及人性發財奇想的新聞價值,是閱聽人都需要?

  國內目前教育界與傳播學者提倡媒體素養(Media Literacy)觀念,除了以社會性與批判性能力分析、評論媒體,並接觸使用媒體,同時以多樣的型態創造互動、溝通的力量。換句話說,閱聽人要有能力近用(access)、分析(analysis)、評估(evaluate)各種媒介訊息,並達到溝通(communicate)的目的。

※ 要具備媒體素養,筆者列舉四點個人可行的工作:

一、 檢視自身的媒體行為
  社會觀察家理查‧伍爾曼(Richard Soul Wurman)曾寫《資訊焦慮》一書,他對減除現代人資訊焦慮乃是主張將資訊還原到個人興趣層次,切身的生活經驗,找出個人的理解途徑,追尋擁有資訊的感覺,從紛雜無用的資料中,篩選切身相關的資訊,汲取意義的全貌。他說,很多人每晚必看當地的新聞,結果不過看到一件件犯罪和天災人禍,除非你是犯罪學家或消防隊員,這類資訊可能對你毫無意義。

  我想,減少資訊焦慮並非閉塞自己的感官,封閉生活領域,降低關懷與參與社會,而是「愛你所擇,擇你所愛」,學習品味人生,懂得選擇與追求。你可以廣深觸角,不過,獲取的資訊要對你產生意義,並非胡亂跟著聲音或影像搖擺起舞,否則可能迷失自己,失去追求人生美好。

  其實,我們可以選擇一天假日不開電視,你突然會發現,全家人「被迫」尋找時間聊天,開始想要外出烤肉、爬山,多了好多相聚談心的時間。突然間,我們會發現,原來現代人上癮這麼深,不是人們操縱遙控器,很多時候是遙控器操縱人們。人們早已習慣媒體而不自知。打破習慣,將會挪出空間發現自己,幫助人們懂得取捨媒體內容。

二、 瞭解媒體產製過程
  媒體報導並不全然反映真實世界,只是呈現媒體水晶球的世界。媒體訊息多經過複雜篩選、包裝、選擇與組合,訊息的呈現可能受媒體負責人、節目產製者、甚至主管機關等多股勢力的影響。任何一個選擇與組裝媒體內容的過程,都呈現特定意識型態與價值取捨,這樣的價值再現整體社會的迷思與刻板印象,有時展現特定的利益。

  媒體複製統治者與既得利益者的意識型態,強化統治階級的合法性,不過,同樣作為思想傳播工具,媒體何嘗不也是文化爭霸的場域?以新聞產製過程而言,第一線記者因為族群、性別、階級與教育環境,選擇新聞來源、受訪對象,以及採訪問題與寫作角度,編輯對於新聞稿件取捨、版面設計、照片使用與下標,也都展現特定「框架」。即使強調專業倫理,但這不也是一種框架?只是這種框架能否站得住腳,自然訴諸公共輿論評議。

  瞭解媒體產製過程,才能檢驗媒體呈現內容的取捨價值。沒有所謂理所當然,任何真實都是包裹歷史現實與意識型態的產物。

三、 組織社群監督媒體
  建構善意的媒體環境,需要透過閱聽人的監督與理性溝通的公眾爭辯,任何法令的轄制,都有可能淪落統治階級的爪牙,隱藏統治利益馴化人民,造成箝制言論自由。然而,不受監督的媒體,也是凸顯資本家的利益,擴張自身利益與權力,並不會為人民利益服務。因此,媒體要受公眾監督,只是如何監督?

  首先建立媒體意識,包括瞭解媒體重要性與影響力、檢驗媒體價值、掌握媒體運作的機制與產製過程等。台灣的媒體意識極低,肇因於多年的公民教育竟無認識媒體課程。現代公民無不透過電視報紙得知政府運作與政治資訊,瞭解公民權利義務,具備政治基本知識,但是卻缺乏媒體解讀能力。

  其次,透過讀者投書或社群監看與討論,分享閱聽媒體的經驗,增加媒體免疫力。對於不當報導適時反映意見,透過讀者投書,或者網路連署,必要時,甚至發動拒訂、拒看、拒聽運動,除了消極否定,對於優良與用心的節目或報導,應給予熱烈支持與肯定,推薦親友收看收聽。監督媒體的力量,不在少數權威的觀點,而是激起全民關注的氣氛。

四、參與媒體產製
  解讀媒體充其量只是消極抵抗,自我保護,建構理想的媒體環境,仍有賴現代公民善用媒體空間,達到有效與良好溝通目的。

  隨著社會開放與科技進步,降低接近使用媒體的門檻,每天每人都有或多或少的接近與使用媒體經驗,像時下年輕人流行的個人網頁、電子報、BBS站等,站長與版主一大堆,就連牧師每週製作的週報,都算接近使用媒體,更何況教會可以參與社區電台與社區報紙製作,實現媒體改革夢想。

  懂得使用媒體,或許技術有待克服,但是,呈獻小人物的聲音,小人物的心情,記錄每塊土地的故事,收藏每段歷史的回憶,藉由媒體空間,激盪各個人群的想法,創造貼近生活的話題,文字、聲波與虛擬世界將人們圍成共同體,這才是最美的媒體傳播經驗。
同作者相關文章:
神研50回應 (第 182 期)
原住民選舉的微觀察 (第 153 期)
記者這一行——我的記者生活筆記 (第 122 期)
誰來決定新聞晚餐? (第 99 期)
救難?傳教?--教會在災區的工作反省 (第 83 期)
光,照在生命轉彎處─李勝雄律師的卡桑 (第 78 期)
記曾經年少的日子 (第 73 期)
解讀?解毒?----當個耳聰目明閱聽人 (第 70 期)
重建之愛 (第 65 期)
鑽牛角尖 (第 51 期)
對話錄s (第 49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70 期 媒體與信仰 (18-21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70期  2002年  6月 媒體與信仰 70
本期主題:媒體與信仰
發行日期:2002/6/10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目錄s/
雅音的蠶
報禁開放前的台灣新聞媒體
沒有媒體傳播觀念的台灣長老教會
成為傳揚的天使
解讀?解毒?----當個耳聰目明閱聽人
從基督徒觀點看台灣媒體
陪伴台灣教會成長的宣教師-安慕理牧師小傳
網咖的價值?
您可以欣賞的「聖詩」CD
安樂教會青年會暑期ABC班
ABC班永恆的祝福
洗禮s/
不可忽略的大事--青年人的婚前準備
主禱文是最佳的祈禱範本------兼談《雅比斯的禱告》
我怎麼成為一個基督徒?
思想起巴老師
「敬拜音樂」大發利市!!
回應~「牧師受聘,全家受聘嗎?」---一位平信徒的看法
0.8個布萊德比特的羅曼史
一封誠懇的邀請信-請參加基督徒人文活動
神研班過後--給盧牧師的一封信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