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教會歷史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650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馬偕日記手稿補述
作者 / 謝大立
馬偕受派前另有三本日記小冊。

宣教師馬偕(George Leslie MacKay)的日記手稿只有12冊嗎?一直以來,台灣教會界和學術界的印象多停留於此,目前在台灣的馬偕日記相關出版品,不論英文版或中文版都源自於這12冊手稿,從1871年11月1日起至1901年2月12日(或應該是2月11日)為止。但不知何故,獨缺1883年一整年的紀錄(註1)。

這批橫跨30年的私密記憶,保留了馬偕受加拿大長老教會(Presbyterian Church in Canada ,PCC)差派至海外宣教的重要記憶,對建立台灣日記史料庫有其重要的貢獻。

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所長許雪姬曾於〈「台灣日記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一文指出,不論日記內容充實與否,日記具有獨特性與唯一性,而這類長期性的日記,更是當代重要的資料,具特別珍貴的史料價值。這種私密性的記憶「更貼近歷史的原貌」,也使讀者能透過這些私密性的記憶「神入歷史」(historical empathy)。

█除了12冊,還有……

事實上,除了上述12冊以外,馬偕受派前另有三本日記小冊:Pocket Diary Jan.~ Dec. 1868(檔案編號:2009-5004-1-1)、Pocket Diary Jan.~Dec. 1870(檔案編號:2009-5004-1-2)、Pocket Diary Jan.~ Oct. 1871(檔案編號:2009-5004-1-3),以及第一次返國述職時的雜記本:Pocket Diary Jun. 1880~ Oct. 1881(檔案編號:2009-5004-1-4),藏於多倫多的P2018年8月,我利用兩週的進修假飛到多倫多,經加拿大馬偕委員會(Canadian Mackay Committee)執行長史邁克(Michael Stainton)牧師引介前往PCC檔案館,以及加拿大聯合教會(The United Church of Canada,UCC)檔案館蒐集馬偕的相關史料,並走訪馬偕故鄉佐拉村(Zorra)。期間,在PCC檔案館館員巴柏‧安格(Bob Anger)、金‧阿諾德(Kim Arnold)等人的全力協助下,我瀏覽了豐碩的史料,包括前述四冊的日記、雜記手稿。還有為數不少的書信,如馬偕牧師娘張聰明和家族成員的書信,以及嚴清華等門生寫給馬偕的信;更有本地傳道人所記錄的重要史料。

該批史料由馬偕第三代於2009年捐贈給PCC檔案館,可惜日記手稿缺了1869年的紀錄。前三本日記主要記錄馬偕在普林斯頓神學院(Princeton Theological Seminary)時期的學習,並連接了他前往蘇格蘭的尋根之旅,一直跨到1871年返回加拿大正式封立牧師並受派為海外宣教師。

從字裡行間可以讀到,馬偕於神學院時期面對課業、健康、靈性等多方面的挑戰,經常是在病痛、壓力、靈性低落中度過;但也可窺見當時他對海外跨文化宣教的熱忱及使命,已然表露無遺。當然也有留下蘇格蘭尋根之旅的重要記憶,他橫渡了大西洋,主要為了見那個他所敬佩的「宣教師學者」(missionary-scholar)亞歷山大‧達夫 (Alexander Duff)博士。

馬偕在日記中記下1870年11月8日第一次見到達夫博士,他以粗黑及交叉的雙線記號,在日記上標記這個在他生命史上重要的時刻。

由於日記手稿許多部分筆跡已難辨識,不易判讀,相關轉錄工作,幸得退休宣教師甘露詩(Gamble Marion Louise)女士的協助,經PCC檔案館授權,得將部分內容收錄於筆者拙作《福爾摩沙信使:馬偕生命敘事的神學素描》(440~451頁)。

█台灣本地的紀錄

在這批史料中,本地傳道人的紀錄也是另一亮點。其中,有一本黑皮小冊子:Kò͘ Gô͘ Thoân-tō Khoan-jū ê Lio̍k-le̍k(《故吳傳道寬裕的略歷》,檔案編號:2009-5004-1-5),全文以白話字羅馬拼音書寫,共132頁。該書以吳寬裕傳道師在世時所作「教會的履歷」為本,由傳道師娘吳許連理口述加添細節,其五子吳約書執筆記錄,呈現本地傳道人家庭、牧會以及大時代的背景,包括1884、1885年和1895年台灣所遭受的戰事。

另有一份重要的文件:1884 Hoat-lân-se lâi phah Ho-bé. Sin-tiàm Kàu hōe ê lâng só tú-tioh ê tāi-chì(《1884 年法蘭西來打滬尾:新店教會的人所遇到的代誌》,檔案編號:2009-5004-2-1),全文以白話字羅馬拼音書寫,記錄1884年法軍侵台時新店教會36戶信徒遭受迫害的見證敘事。

有趣的是,在From Far Formosa(《福爾摩沙紀事:馬偕台灣回憶錄》)的回憶紀錄中,馬偕談到有關台北中會新店教會在1884年清法戰爭中的災情時指出,該會中有36戶成了「無家、無厝、無銀」(homeless, houseless, penniless)者。而三年後, 會友給了馬偕一封信向他報告相關後續發展:「雖然,他們得從一無所有來重新生活,但經過了那試煉的日子後,他們現在的情況又和以前一樣好,有的,甚至比以前更好。」長久以來,讀者心中必定好奇:這封寫給馬偕的報告信還在嗎?是誰寫的呢?所提的36戶人家到底是哪些人?他們的遭遇究竟如何?又展現了什麼樣的見證呢?

《1884年法蘭西來打滬尾:新店教會的人所遇到的代誌》的紀錄,恰恰是36戶信徒遭受迫害的見證敘事,這些見證的結語、經常出現的語句是:猶原好膽做禮拜、攏無放捒(pàng-sak)上帝、攏無驚、雖罔 an-ni 的悽慘也無離開道理、真是靠救主耶穌的人、今日猶原 teh 做禮拜服事上帝。而整份文件的文末結語道:「這些敵對的壞人,都不得善終。有些被生番殺害,有些得重病死,有些死後沒人幫他埋葬。」

類似的語句表達,也出現在《福爾摩沙紀事:馬偕台灣回憶錄》的段落記事中:「他們的敵人後來下場都很慘,有數位魁首,後來被生番殺了,其他的,有的死於熱病,有的被官方捉去下牢。」由此可見,該本回憶錄編撰時,應該是參考了這份資料。該信件的執筆者最有可能就是當時的駐堂傳道陳火,因所有的敘事都是用第三人稱書寫,只有陳火的那段敘事出現「阮」(Goán,我們)的用字,他那段見證的結尾提到:「雖然如此的艱苦,我們也不懼怕,我們所服事的上帝是真,使我們今日仍舊存活,仍舊在新店街禮拜堂做祂的工。」

不論如何,新店教會信徒所經歷的(註2),反映出當時北部教會集體見證的縮影,展現焚而不燬的信仰典範,激勵今日教會接續為主作見證的使命。

× × ×

這批史料彌足珍貴,豐富了馬偕研究的書寫,更深化了本地教會發展的維度。台灣教會當感謝馬偕家族代為保存,並慷慨贈與檔案館使之成為公共財,嘉惠研究者及廣大的讀者群。

註1:詳參《台灣教會公報》3665期探索頻道,陳宏文牧師所撰寫的〈馬偕博士日記原稿出土記〉。
註2:全文內容詳參《福爾摩沙信使》第27章。

文章與圖片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658期

圖片提供:作者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站在宣教150周年的折點,省思與展望教會的影響力
恆春半島古戰場溯源
人多不一定正確
 
   姐妹開步走
 
唯獨耶穌 唯獨聖經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下)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上)
 
   原知原味
 
人在異鄉 身不由己
復和之路漫長艱辛
剎不住的狂想人生
 
   教會人物誌
 
基督裡蒙接納是人生的轉捩點
飛越病時苦
宣教師愛與奉獻,畫出台東最美風景4-4
 
   青年青不輕
 
在看不見的生命角落看見主
用聲音連結世界4-4
用聲音連結世界4-3
 
   鮮知啟示
 
普世需要更多的和解與盼望
【樂揚真理】號筒響起時,我會在那裡
兩三個人的聚會
 
   信仰與生活
 
我為什麼不受洗?4-1
從最初之處實質革新
神學對生命倫理學之貢獻與影響
 
 
 教會歷史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下)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上)
宗教對談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