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鮮知啟示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1061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畫中有道】我們的罪,歸在祂身上
荊棘冠冕
作者 / 荊墨
卡拉瓦喬的《荊棘冠冕》

對16、17世紀義大利畫家卡拉瓦喬(Caravaggio,1571~1610年)而言,藝術收藏家文森左‧朱斯蒂尼亞尼(Vincenzo Giustiniani,1564~1637年),是藝術生涯舉足輕重的贊助者。

朱斯蒂尼亞尼不只在資金上支持卡拉瓦喬,也高度肯定他的藝術造詣。朱斯蒂尼亞尼在一篇藝術評論中設立了12個成就等級,只有兩人有資格列在最高等級,一個是巴洛克繪畫代表人物安尼巴萊‧卡拉奇(Annibale Carracci,1560~1609年),一個就是卡拉瓦喬。朱斯蒂尼亞尼認為,兩人的作品難分軒輊,在現實主義與其個人風格的結合方面,均有著優異的表現。他在評論中即以《荊棘冠冕》(Crowning with Thorns)說明卡拉瓦喬獲得高度評價的緣由。

藝術史上,以荊棘冠冕為主題的藝術作品所在多有,卡拉瓦喬一生中創作的至少有兩幅,內容同樣呈現羅馬兵丁對人子的凌辱,但詮釋方法不同,張力、意境也有所不同。

本文介紹的這幅創作於1602至1604年間(A作),也可能是1607年,現收藏於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Kunsthistorisches Museum);另一幅約在1604年創作(B作),用另一個視角、姿態勾勒人子在羅馬兵丁手下的情境,現收藏於義大利普拉托的阿爾貝蒂宮(Palazzo degli Alberti)。但後者是否為卡拉瓦喬作品,其實尚有爭議,而且若以卡拉瓦喬個人的特色而論,前者更能體現這位義大利畫家對於光影的掌握。

█猶如親睹

卡拉瓦喬兩幅《荊棘冠冕》的巨大差異之一在於對耶穌神情的描繪,B作的耶穌仰面張口,A作的耶穌則默然垂首。

兩個兵丁手持棍棒,無情地擊打戴著荊棘王冠的猶太之王,他們將衣服捲起,露出賁張的肌肉,顯示出他們的力道,同時也反映人子所承受的苦痛。另一名身穿甲冑的武人則袖手旁觀,從其姿態、神情看起來,像是監刑的長官,確保兵丁按著命令行刑。

從構圖而言,兩根棍棒形成交叉,指向的焦點即畫面中心耶穌扭曲的身形,只見祂荊棘冠冕刺穿額頭,滲出斑斑血痕,紅袍下暴露了猶如待宰羔羊般的癱軟身軀,顯出祂無力抵擋眼前的苦楚。祂手中拿的葦子,身上披的紅袍,標示的不是君王權柄,而是人們對人子的嘲弄(馬太福音27章28~30節)。

以基督受難為主題的作品其實不勝枚舉,卡拉瓦喬這幅《荊棘冠冕》之所以帶來巨大衝擊,在於畫作以極近距離的視角描繪,讓觀賞者宛如親臨刑房。

昏黃的光影下,人體細緻的肌理、甲冑的反光,無論是構圖或細節,俱讓人感受到逼真的現場參與感,彷彿可以聞到空氣中散發的血腥味與汗臭,聽到棍棒擊打肉體發出的沉重聲與人子的悶哼。卡拉瓦喬的呈現臻至化境,罕有其他同主題作品能與之相提並論。

█不義之審

誠然,卡拉瓦喬按著他對福音書的理解,創作出極具衝擊張力的經典。他凝結了人子受刑的那一瞬間,讓人們感受到人子所承擔的冤屈苦難,稍有正義感之人,都難免為這千古奇冤發出不平之鳴。

毫無爭議的,這是一樁屈枉正直的冤案,充斥著親近者的出賣、敵人的構陷、假證據的虛謊、群眾的盲目、司法的不公。《荊棘冠冕》這一幕的不義,就是出賣者猶大也自承被賣者是無辜之人(馬太福音27章4節);死囚也知道這人雖與他們一同受刑,卻和他們不同,不是因犯罪行惡之故(路加福音23章39~43節);審斷的官長敏銳地看出,主謀者的居心乃是嫉妒(馬太福音27章18節),他甚至遍查羅馬法律,試圖找著說服自己的法條,同時滿足祭司等意見領袖的野心,只是最後不得不逃避屈從。

至終,當殺人者與無罪者同列時,他們此時寧願將後者送上刑架,群眾的吶喊一槌定音,更斬釘截鐵將這血歸在他們自己和子孫身上(馬太福音27章20~26節),讓事態毫無轉圜。

在此之前,耶穌曾指責他們的敬虔乃是假冒為善,此時他們的作為自證其實。他們在意表面的清潔或汙穢,卻毫不猶豫出於惡意陷害人;他們自認為忠心持守十誡第一誡,卻一意孤行干犯了第九誡,其善行終究徒勞,「因為凡遵守全律法的,只在一條上跌倒,他就是犯了眾條。」(雅各書2章10節)

█公義之刑

然而,若耶穌被釘十字架只是一樁充滿惡毒企圖的謀殺案,只是一齣司法不公的社會悲劇,那麼這事件有什麼記載在聖經的必要?耶穌既能預告:「人子將要被交在人手裡,他們要殺害他;被殺以後,過三天祂要復活。」(馬可福音9章31~32節)又為什麼不能從這樣的陷阱脫身?

確實,任誰都會認為那個拿撒勒人受了不該受的刑罰,但事實上,荊棘冠冕真正的重點並非不義的陷害,反而是公義的判決。那些留下深刻鞭傷、留下貫穿釘痕的刑罰,正是對罪惡公義的處置。

率先提出這觀點的人,並非那個世代的人,也不是後世哪個想要提出獨到之見的歷史學家,而是耶穌出世之前古時的先知。

先知以賽亞領受上帝關於以後將出現那位義僕、受膏者的啟示,指出受膏者受人鄙視,不被尊重,甚至人們錯以為祂所受的苦是上帝的懲戒苦待,以至先知忍不住駭異道:「哪知!」

我們彷彿可以感受到,以賽亞寫下這段默示時的戰兢與敬畏。以賽亞指明,荊棘冠冕確然是為了罪的緣故,只是這個罪的來源不是上帝的兒子,乃是罪人,「為我們的過犯,為我們的罪孽,祂受刑罰、祂受鞭傷。」(以賽亞書53章5節)這是何等令人震驚的事!為了罪人,人子在行刑者手下的沉默,一如羊羔在剪毛人的手下(以賽亞書53章7節);祂不為自己辯白澄清,甚至邀功的意圖也欠奉,以無罪、未行強暴、未吐詭詐之身,成就了耶和華的定旨,成就了主所設立的贖罪祭。

人子情願受冤屈,因為這正是祂的使命,「祂必看見自己勞苦的功效,便心滿意足。有許多人因認識我的義僕得稱為義;並且祂要擔當他們的罪孽。」(以賽亞書53章11節)

█義之歸算

我們透過救贖歷史的觀點,看到奇妙非常、超乎人想像的事。

藉著大祭司該亞法的手,獻上律法所預示真實的贖罪祭,哪怕他不知道自己做了什麼(約翰福音11章49~52節);藉著帝國的宣判,確立大衛子孫的王權(約翰福音19章19~22節),上帝透過這些人成就祂預定的旨意,如同另一位受冤屈者所說:「從前你們的意思是要害我,但神的意思原是好的,要保全許多人的性命,成就今日的光景。」(創世記50章20節)

我們藉著聖經宣告使人稱義的福音、啟明使人得救的恩典,曉得荊棘冠冕這一幕在救贖歷史中真實的意義。我們滔天的罪,歸在上帝羔羊身上,而耶穌基督成全的律法之義,則因信歸在我們身上(羅馬書3章21節~5章21節)。

資料來源:
https://it.wikipedia.org/wiki/Michelangelo_Merisi_da_Caravaggio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e_Crowning_with_Thorns_(Caravaggio)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e_Crowning_with_Thorns_(Caravaggio,_Prato)
https://en.wikipedia.org/wiki/Kunsthistorisches_Museum
https://en.wikipedia.org/wiki/Jesus,_King_of_the_Jews
https://it.wikipedia.org/wiki/Vincenzo_Giustiniani_(marchese)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rown_of_thorns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elvedere_Torso
https://en.wikipedia.org/wiki/Overdoor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nnibale_Carracci

文章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604期
圖片來源: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e_Crowning_with_Thorns_(Caravaggio,_Prato),2022.04.06摘錄。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站在宣教150周年的折點,省思與展望教會的影響力
恆春半島古戰場溯源
人多不一定正確
 
   姐妹開步走
 
唯獨耶穌 唯獨聖經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下)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上)
 
   原知原味
 
人在異鄉 身不由己
復和之路漫長艱辛
剎不住的狂想人生
 
   教會人物誌
 
基督裡蒙接納是人生的轉捩點
飛越病時苦
宣教師愛與奉獻,畫出台東最美風景4-4
 
   青年青不輕
 
在看不見的生命角落看見主
用聲音連結世界4-4
用聲音連結世界4-3
 
   鮮知啟示
 
普世需要更多的和解與盼望
【樂揚真理】號筒響起時,我會在那裡
兩三個人的聚會
 
   信仰與生活
 
我為什麼不受洗?4-1
從最初之處實質革新
神學對生命倫理學之貢獻與影響
 
 
 教會歷史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下)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上)
宗教對談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