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教會歷史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1033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甘為霖《福爾摩沙島:它的過去與未來》分析4-3
荷英競逐與台灣歷史的運動
作者 / 林昌華
17世紀所繪巴達維亞市場,攝於阿姆斯特丹皇家博物館慶祝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400週年特展。

《福爾摩沙島:它的過去與未來》(The Island of Formosa: Its Past and Future)中,甘為霖(William Campbell)講完荷蘭人的故事,接著講述明鄭王朝的歷史。甘為霖不講鄭成功,或許因為他占領台灣沒多久就過世,沒什麼值得討論。甘為霖將焦點集中在繼任的鄭經身上,但不是講述鄭經如何統治台灣,而是探討鄭經王朝和英國貿易的歷史。

對英國讀者及甘為霖來講,這個主題比鄭經如何統治和開發台灣更有意義,儘管鄭經王朝存續時間不長,但貿易關係直接牽連台灣和英國兩地。簡單來講,接下台灣統治權後,鄭經希望透過鄭家拿手的海上貿易取得經濟資源,挹注統治台灣需要的財政支出,但不希望曾經統治台灣的荷蘭或西班牙重獲在台灣的影響力。當時荷蘭仍在聖薩爾瓦多城(Fort San Salvador),即今天的基隆和平島,維持商館的運作,因此英國便成了鄭經最理想的對象。

事實上,英國對台灣感興趣,不是因為鄭經招商,英國東印度公司成立不久,英國就意識到台灣的重要性。根據《荷蘭時代的福爾摩沙》(Formosa under the Dutch)書中附錄〈早期英國在福爾摩沙的貿易〉一文,早在1617年,已有英國的戎克船前往稱為「高砂國」(Tagasang,即台灣)及「漁夫群島」(Piscadores,即澎湖)的台灣停靠,並展開貿易了。當時台灣尚未被荷蘭統治,來自英國、日本、中國的生意人可以自由往來。

既然那麼早就注意到台灣,為什麼英國東印度公司沒有來台灣建立商館或甚至占領台灣?筆者認為不是英國不想,而是那時候英國東印度公司的焦點還是摩鹿加群島的香料貿易,沒有多餘人力與資源。後來英國1623年在摩鹿加群島的企圖遭遇重大挫敗,更是完全退出東亞市場,轉而經營印度和馬來西亞地區。在此,筆者認為有必要討論英國在東亞地區的貿易野心與遭遇挫折的歷史。

█英國前進東印度

16世紀,葡萄牙開始在馬來群島的香料貿易,尤其摩鹿加群島特有的肉豆蔻和丁香,帶來豐厚的利潤。消息傳遍歐洲後,英國、荷蘭、法國、蘇格蘭、丹麥、奧地利及瑞典等國家紛紛成立東印度公司,希望分享甚至獨占東印度的香料資源,當中最重要與強大的是英國東印度公司與荷蘭東印度公司。

1577年,德瑞克爵士(Sir Francis Drake)受英國女皇伊莉莎白一世(Elizabeth I)任命,率領五艘船組成的船隊前往東印度地區,欲與統治者簽訂貿易條約及探查南半球未知的土地。根據當時地理學者推測,南方有一塊尚未被西方社會探查過的大陸,後來最早到達的是荷蘭人,將那塊土地命名為「新荷蘭」,也就是現在的澳大利亞。

五艘船離開英國後,依循葡萄牙探險家麥哲倫(Fernão de Magalhães)的路線航行,經過南美洲巴塔哥尼亞(Patagonia)及合恩角(Cabo de Hornos),由大西洋進入太平洋。當中一艘船繞往太平洋前即掉頭返回英國,其他四艘到達摩鹿加群島的蒂多雷島(Tidore),在那裡獲得友好的接待,晉見當地蘇丹(國王),獲准購買香料。女皇曾授權船隊,路途上若攻擊西班牙船,可劫掠船上的金銀珠寶。最後,船隊載運三噸的丁香及從西班牙船掠奪的黃金珠寶,凱旋歸返英國。

德瑞克爵士的香料群島之旅是英國首次成功航行東印度地區,許多英國商人紛紛籌措經費建造船隻,幾次派遣船隊前往東印度,試圖開創更多貿易的機會,但不是每次都順利。愛德華.芬頓(Edward Fenton)試圖發現西北航道未果,洛夫.費奇(Laugh Fitch)經由陸路探險,以及詹姆斯.蘭開斯特(James Lancaster)贊助東印度航行,蘭開斯特海峽因其而得名。

然而,自東印度購買香料的期待仍滿溢商人的心,終在1599年9月組成東印度貿易協會,與剛開始在當地活動的荷蘭人及經營已久的葡萄牙人競爭。1600年12月31日,英國東印度公司正式成立,伊莉莎白一世頒布特許狀,給予協會貿易的專斷權及東印度地區部分統治權。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計畫是和荷蘭東印度公司合作,趕走葡萄牙或西班牙等天主教國家勢力。

█英荷在東印度的競逐

16世紀中葉,英國曾經於英吉利海峽殲滅西班牙的無敵艦隊。1603年,伊莉莎白一世逝世後,蘇格蘭王詹姆斯六世(James VI)接任為英格蘭王詹姆斯一世(James I)及愛爾蘭王,展開與西班牙的和平談判,因此逐漸疏遠與荷蘭的關係,甚至發生摩擦。

1604年,英國東印度公司派出第二批船隊前往東印度群島,船隊抵達德那第島(Ternate),向先前接待德瑞克爵士的蘇丹繼任者請求建立英國商館,卻未獲得直接答覆。此時英國人發現荷蘭人已在當地擁有很大影響力,於是質問荷蘭商館長官,得到的答覆卻是:「依我們的看法,德那第王應該不會忘記他寫信給荷蘭的領袖,承諾只與荷蘭人而不與其他人做生意。」英國代表反駁,主張荷蘭沒有權力否決英國在當地設立商館:「我們的將軍說沒有必要和荷蘭爭論是否可以設立商館,因為德瑞克爵士早在荷蘭人出現在這片海域以前,就已經與當地居民進行貿易了。」

於是英國代表直接向蘇丹要求准許貿易,蘇丹最後雖然接見英國代表,卻表明問題出在荷蘭強迫他拒絕英國。但他答應當英國船隊日後再訪,願意販售英國所需的香料。原則上,蘇丹不反對英國人設立商館,但荷蘭人不同意,於是英國和荷蘭開始出現嫌隙,只是尚未到攤牌的地步。

英國與荷蘭在東印度地區陸續發生幾次武裝衝突。1616年,英國艦長撒母耳‧卡司雷頓(Samuel Castleton)率領四艘船組成的船隊到摩鹿加群島,計畫攻占班達(Banda)的一個島嶼,但遭到荷蘭人抵抗,首波攻擊失敗,船隊駛離該地。探查數個地點後,船隊最終在1617年占領普羅朗(Poelorun)。

數個月後,荷蘭反擊,派船隊攻擊英國駐地,俘虜了天鵝號(The Swan)和抵抗號(The Defense)兩艘船。同年在巴達維亞城,有數名被荷蘭人監禁的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逃離監獄,逃到英國船隻尋求庇護。荷蘭人聞訊後,派遣官員要求英方交出那幾人,但遭嚴詞拒絕而作罷。後來,逃往英國艦上的西班牙人出現在街上,遭到荷蘭人逮捕,且立刻送往荷蘭商館處決。

聽到消息後,英國派人攻擊班達的荷蘭商館,造成數名荷蘭人與爪哇士兵傷亡。這次攻擊讓原本即劍拔弩張的雙方頓時陷入開戰狀態,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印尼總督楊.彼得生.庫恩(Jan Pieterszoon Coen)領導的殖民政府宣布,要將英國逐出班達、摩鹿加及安汶的貿易網絡,召集所有船隊集合於班達外海,並向英國軍隊及附和英國的當地人興師問罪。庫恩寫信給荷蘭東印度公司董事會說:「我們不可能再保持與英國人友好的關係,我們最好向他們宣戰,因為我們互相謀害對方,而雙方政府皆沒有干預。這段時間以來,英國人誓言要將我問吊或刺殺,至今我們已有四位服務公司10到15年的職員遭到殺害,還有三位爪哇士兵為公司捐軀。」(待續)

文章與圖片來源:台灣教會公報,https://tcnn.org.tw/archives/97769,2022.03.20摘錄。

攝影:林昌華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站在宣教150周年的折點,省思與展望教會的影響力
恆春半島古戰場溯源
人多不一定正確
 
   姐妹開步走
 
唯獨耶穌 唯獨聖經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下)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上)
 
   原知原味
 
人在異鄉 身不由己
復和之路漫長艱辛
剎不住的狂想人生
 
   教會人物誌
 
基督裡蒙接納是人生的轉捩點
飛越病時苦
宣教師愛與奉獻,畫出台東最美風景4-4
 
   青年青不輕
 
在看不見的生命角落看見主
用聲音連結世界4-4
用聲音連結世界4-3
 
   鮮知啟示
 
普世需要更多的和解與盼望
【樂揚真理】號筒響起時,我會在那裡
兩三個人的聚會
 
   信仰與生活
 
我為什麼不受洗?4-1
從最初之處實質革新
神學對生命倫理學之貢獻與影響
 
 
 教會歷史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下)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上)
宗教對談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